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6213300000041

第41章 肝胆病证

肝胆病证是指肝失疏泄和肝风内动等引起的一系列病证,临床常见有“黄疸”、“胁痛”、“眩晕”、“中风”等。

一、护理概要

(一)护理评估

1.病因病机肝胆病证的发生多与外感疫毒、肝气郁结、肝风内动、瘀血阻络等有关。外感疫毒、情志所伤、脾胃虚寒、积聚不消可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引发黄疸;肝气郁结、瘀血内停,或肝胆湿热、肝阴不足、肝经脉络阻塞失养,引发胁痛;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肝胆上亢、痰浊中阻、瘀血停留脑失荣养,或清窍被蒙,引发眩晕;积损正衰、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致使阳亢风动,气血逆乱,引发中风。

2.四诊资料胸胁痞闷,胁肋胀痛,头晕目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头痛耳鸣,心烦失眠,尿赤便干,身目俱黄,或畏寒肢冷,或手足心热,舌淡或红、紫黯、有瘀点瘀斑,苔薄或白腻、黄腻、少苔,脉细数或弦、弦数、滑数、濡缓、沉细。

(二)护理问题

1.阳黄缘于湿热蕴蒸,肝失疏泄,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2.急黄缘于湿热疫毒炽盛,熏灼肝胆,胆汁泛溢,故黄疸急起,迅速加深,其色如金。

3.阴黄缘于寒湿阻滞或脾虚血亏,故身目俱黄,色晦暗或淡浅。

4.肝气郁结缘于忧郁恼怒,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脉络不和,故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不舒。

5.瘀血阻络缘于肝郁日久,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跌扑损伤,瘀阻胁络或脑络,故胁肋刺痛,痛有定处,或眩晕头痛。

6.肝胆湿热缘于湿热蕴结,内蒸肝胆,疏泄不利,胁络失和,故胁痛口苦,固定拒按。

7.肝阴不足缘于肝郁日久,化热伤阴,肝阴亏虚,肝络失养,故胁痛隐隐,绵绵不休。

8.肝阳上亢缘于肝阴亏虚,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故眩晕耳鸣,头痛且胀。

9.气血亏虚缘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致使脑失所养,故眩晕,动则加剧。

10.肾精亏虚缘于先天不足,年老久病,髓海不充,故眩晕健忘,腰膝酸软。

11.痰浊中阻缘于饮食失节,戕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故眩晕头重,胸脘满闷,纳呆恶心。

12.中经络缘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或气虚血瘀,经脉痹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

13.中脏腑缘于风火上扰,痰热内闭,痰湿蒙蔽心神,或元气衰败,心神散乱,故神昏,半身不遂,两手握固,牙关紧闭,或肢体瘫软,手撒肢冷遗尿。

(三)护理措施

1.生活调护保持室内舒适,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尤其要做好生活起居的护理,轻证患者可自由活动,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和睡眠;病情严重者卧床休息,胸满气喘者采用半卧位。

2.饮食调护肝性喜条达,肝气易横逆犯脾,故饮食以疏利为主,避免腻滞之品,给予易于消化,营养丰富,新鲜可口,少食多餐,戒烟酒。

3.情志调护肝系患者极为重要,要体贴关怀患者,解除思想顾虑,使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忧思恼怒,尤其是大怒或过于激动可致中风,故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二、病证举要

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危重症候称为急黄。急黄乃阳黄之重症,应及时救治。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寒、积聚转化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致使胆汁外溢引起。

西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肝癌等,凡以黄疸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辨阴阳,注意消毒隔离,加强饮食调养。

“辨证施护”

1.阳黄

(1)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缓。若热较重可见发热、心烦、口渴;湿较重可见身热不扬、渴不欲饮。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茵陈30g,水煎服,日1次;皮肤瘙痒者,可用苦参30g,水煎外洗,严防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针灸调护:选取大椎、至阳、曲池、阳陵泉、太冲、少冲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黄花菜饮:黄花菜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或栀子仁粥,用栀子5g、粳米60g,煮粥食用。

情志调护:患者往往对黄疸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而忧虑重重,尤其恼怒伤肝,所以对患者应解释黄疸的发病原因,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生活调护:卧床休息,直至黄疸基本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方可适当活动;注意预防隔离,防止传染。

2.阴黄

(1)寒湿困脾

1)主症身目俱黄,其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满,纳少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或薄,脉濡缓。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茵陈术附汤,以温化寒湿,健脾和胃。宜饭前温服。

针灸调护:选取脾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气海、天枢等穴,用泻法,亦可用灸法。

饮食调护:饮食宜温热,可食冬瓜、西瓜、黄花菜等;忌生冷、油腻、肺甘之品。可选茵陈附子粥:以茵陈15g,制附子6g,生姜15g,红枣10枚,水煎,去渣取药汁,另以水煮粳米100g,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熟后服用。

(2)瘀血阻滞

1)主症身目俱黄,其色晦暗,胁下癥积疼痛,固定不移,刺痛拒按,面色暗滞,体倦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膈下逐瘀汤,以活血化瘀,软坚通络。宜温服。

针灸调护:选取肝俞、胆俞、期门、血海、阳陵泉、太冲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饮食宜温热,细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食油腻、生冷、硬固之品,忌烟酒。

(3)脾虚盈亏

1)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浅淡,腹胀食少,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大便汤薄,舌淡苔薄,脉濡细。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小建中汤加减,以健脾温中,补养气血。宜饭前热服。

针灸调护:选取肝俞、胆俞、期门、血海、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用补法。

饮食调护:饮食宜温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常食山药、茯苓、莲子、白扁豆、红枣等;忌食油腻、生冷、硬固之品。

3.急黄

(1)主症黄疸急起,迅速加深,身目深黄,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神昏谵语,或躁动抽搐、呕吐频作,尿少便秘,或衄血便血、肌肤瘀斑,或有腹水,舌质红绛,苔厚腻而黄,脉弦滑或细数。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可选用清开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脉微欲绝,神志恍惚,黄疸加深,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为病情恶化之兆,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针灸调护:选取肝俞、胆俞、曲池、足三里、太冲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给予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给予清淡,营养丰富食品。高热烦渴时给予梨汁、藕汁以清热生津。

知识链接:

黄疸观察:观察黄疸颜色,以判断阴阳、顺逆和病情进展。黄色鲜明为阳黄;黄色晦暗为阴黄。黄疸渐去,热退尿清便爽为顺;黄疸加深,热重尿黄为病情加重;黄疸迅速加深,或皮肤出现瘀斑,属急黄,是病情恶化之征;烦躁不安,神志恍惚,为欲脱之象,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痛部位在肝胆,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导致胁络痹阻或失养所引起。胁痛有虚实两类,以实证居多。

西医学中的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胆囊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以胁痛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详审气血虚实,实者以通为主,但理气药不可过于香燥,清利不可过于苦寒;虚者补中寓通,调气而不令阴伤。

“辨证施护”

1.肝气郁结

(1)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胸闷不舒,嗳气食少,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脉弦。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舒肝和胃丸,疏肝理气,宜饭前温服。

针灸调护:针刺期门、肝俞、内关、鸠尾、阳陵泉、太冲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素爽,常食瓜蒌、丝瓜、菠菜、茄子等;避免食用土豆、南瓜、红薯等食品。可食柴橘粥。柴胡15g,陈皮10g,水煎取药汁,另以粳米60g水煮,待粥将成时加入药汁,煮熟后服用。

情志调护:加强情志护理,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忿怒等不良刺激。

2.瘀血停着

(1)主症胁肋刺痛,痛处不移,按之剧痛,入夜尤甚,胁下或见痞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膈下逐瘀汤,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宜饭前温服。若牙宣出血者,可予白茅根30g、仙鹤草30g、大枣10枚,水煎服。

针灸调护:针刺肝俞、胆俞、膈俞、行间、血海、阳陵泉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营养丰富,忌过冷、过热、硬固食品。可用藕汁、梨汁适量服用。

3.肝胆湿热

(1)主症胁肋灼热,胀痛拒按,口苦咽干,厌食油腻,胸闷纳呆,泛恶欲呕,目赤或身目俱黄,或寒热往来,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龙胆泻肝汤,以清利肝胆湿热,宜饭前稍凉服用。呕吐者可加姜汁同服;若便秘,可用生大黄6g,开水泡服。

针灸调护:针刺肝俞、胆俞、期门、日月、大椎、阳陵泉、曲池、太冲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选用素食,多食水果或多汁蔬菜,忌辛辣、肥甘、油腻之品。可选用绿豆汤、冬瓜汤、西瓜汁等。

4.肝阴不足

(1)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则重,头晕目眩,口干咽燥,心中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当归、白芍各15g,水煎服,亦可用鲜石斛泡茶饮。

针灸调护:针刺肝俞、肾俞、胆俞、三阴交、阳陵泉、太溪、足三里等穴,用补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营养丰富。常食瘦肉、鱼、银耳、梨、藕等食物,忌食辛辣、香燥、烟酒等品。可食鲜生地粥。鲜生地30~60g,水煎取药汁,另水煮粳米,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熟后服用。口燥咽干者,用鲜石斛泡茶饮。

中风

中风是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风,中风又名“卒中”。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等诱因,以致肝阳暴亢,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所致。

西医学中的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等,以中风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

中经络以扶正祛邪、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宜息风泻火、开窍醒神为主;脱证宜滋阴回阳固脱为主,预防并发症发生。

“辨证施护”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眩晕头痛,肢体麻木,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药物调护: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水煎服,以平肝泻火,熄风通络。血压高者可服用牛黄降压丸,病情稳定后可常服杞菊地黄丸。

针灸调护:针刺太阳、印堂、下关、颊车、人中、迎香、地仓、肩井、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劳宫、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足三里、绝骨、解溪、太冲、内廷等穴,用平补平泻法。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甘寒,可用芹菜、冬瓜、黄瓜、银耳、百合、梨等,忌食羊肉、狗肉、韭菜等食品。

情志调护:对患者要耐心做思想工作,解除患者因突发此病而产生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并避免一切精神刺激,使患者情绪稳定。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头晕目眩,痰多而稠,大便干结,舌质黯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药物调护:选用星蒌承气汤,通腑泻下,化痰通络。根据药后是否泻下,以调整方药。

针灸调护: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甘寒、通利,可用萝卜、丝瓜、绿豆、芹菜、冬瓜、黄瓜、梨、香蕉等,忌辛热、香燥、肥甘食品。

情志调护: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

2.中脏腑

(1)闭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兼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阳闭;兼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者为阴闭。

药物调护:选用至宝丹或苏合香丸。大便秘结者,可用生大黄6~10g,水煎服。

针灸调护:高热者可针刺人中、百会,三棱针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推拿方法:对强痉的肢体可轻轻按摩,以缓解肌肉的拘挛,切忌强劲拉伸,注意保持患侧肢体的功能位置,防止发生患侧肢体受压、畸形、垂足等。

(2)脱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软,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痿,脉微欲绝。

药物调护:应中西药结合抢救,中药可酌情给予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以益气回归,救逆固脱。

针灸调护:可艾灸神阙、气海、关元等。

3.后遗症

(1)半身不遂

1)主症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手足浮肿,语言謇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无华,舌体不正,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舌强语謇,头痛头晕,急躁易怒,面红耳鸣,舌体歪斜,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

针灸调护:针刺天突、手三里、肩髃、肩井、肩贞、曲池、外关、合谷、劳宫、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内庭等。

推拿调护:用摩法、滚法、捶拍法、拿捏法、摇法、拔伸法等,对上下肢、手足、肩背、臀腿等部位施术。

饮食调护:气虚血瘀者可选用黄芪粥(黄芪30g,水煎取药汁,另水煮粳米,待粥将成时加入药汁,煮熟食用)。

(2)语言不利

主症:舌强语謇或音暗失语,肢体麻木或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舌淡黯,脉弦滑或沉细。

药物调护:选用解语丹或天麻钩藤饮;音暗失语者选用地黄饮子,以祛风豁痰,宣窍通络。

针灸调护:针刺廉泉、哑门、承浆、大椎等穴,用泻法。

(3)口眼歪斜

主症:口眼歪斜,表情淡漠,口角流涎、咀嚼不利,舌苔白腻,脉弦滑。

药物调护:选用牵正散加味,以搜风除痰,通络宣窍。

针灸调护:针刺风池、太阳、下关、颊车、人中、地仓、阳白、鱼腰、合谷等穴,用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