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6213300000004

第4章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

一、整体护理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以及相互联系性。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注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称之为整体观念。它贯穿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护理等各个方面,对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整体护理的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是统一的。②整体护理的原则符合治则的要求,急则护标;缓则护本。③重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情志护理。④重视饮食调理对疾病痊愈的重要性,强调饮食护理。

1.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中医学认为,人体整体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联系,即“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构成一个表里相合、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动作有序、高度统一的整体。在生理上,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起着主宰整个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在心的主宰下,脏、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整体,有条不紊的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组织、器官;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所属的脏腑,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互相影响。因此,临床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体内脏腑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如肝-胆-筋-目构成了“肝系统”,当肝火上炎时,可见目赤肿痛,口苦咽干,临床可采用清肝泻火的龙胆草来治疗目赤肿痛。

知识链接:

乾隆皇帝为什么能独享高龄呢?

查遍我国的二十五史,前后有230多个皇帝,乾隆皇帝是清朝第6代君主,在位60年,活了89岁,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原来他有一套养生的秘诀。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了养生四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其中“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掸,鼻常揉,睛常转,面常搓,足常摩,腹常运,肢常伸,肛常提。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相应的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正如《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这种机体与自然界相统一的“天人相应”观,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理活动随着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等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并受到地区方域环境的影响。如《灵枢·五隆津液别篇》中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为气。”说明人体毛孔的开合与季节气候相应。人体的脉象也是如此,《素问·脉要精微论》在描述人体的脉象变化时指出:“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在护理时,十分强调“三因”护理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灵枢》指出:“夫日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强调有些疾病夜晚会加重,可针对性地加强护理。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体也发生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会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日显突出。如机动车辆带来的噪音,工业发展带来的水、土和大气污染,过度紧张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一般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功能,危害身心健康。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

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人体的精神情志而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因而预防、治疗和护理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功能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护理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二、辨证施护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特色,是中医学顽强生命力的魅力所在,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把全部临床诊疗活动概括为辨证论治,把中医护理技术和方法概括为辨证施护。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要通过症状、体征表现出来,人们要通过这些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证”又称“症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各种临床表现,以及由这些临床表现反映出来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和疾病发展趋势,也反映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等。“证”不同于“症状”,症状是病人各种具体表现,是疾病现象。同一症状可由不同病因引起,病机往往也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性质也完全有别。而“证”的内涵、外延更广、更深、更全面,它代表疾病本质。

所谓辨证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辨识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病机,并探讨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以及确定治疗原则的过程,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

辨证论治关键在一个“辨”字,要求辨证精当,抓住本质,其中,既有原则又需灵活。因此,临床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处理方法,是其原则性、灵活性的具体表现。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病因的性质,机体的反应性等因素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出现不同的症候,因此护理原则和护理措施也不同,此即所谓的“同病异护”。如:同是感冒,夏季的多感受湿热之邪,护理时饮食可给清热利湿之品,如绿豆汤、苦瓜等,忌辛辣温热;而冬令时节感冒,宜采用生姜红糖葱白汤等温服以祛风散寒,服后覆盖衣被,使其汗出而达解表之功。同样,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相同性质的症候,因此可采用同一护理措施,此即“异病同护”。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疾病,但若同为中气下陷证,都可服用黄芪、党参炖母鸡以提升中气。

另外,辨证施护还强调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差异;侧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辩证关系。针对疾病过程中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要害关键,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用不同的方法调整治理,才是辨证施护的实质与精髓。

三、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中医护理有一套有异于现代护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操作简便易行、舒适,取材方便,经济安全,适应证广,疗效明显。除强调针灸、推拿、导引、刮痧、拔罐、药浴护理技术外,特别重视饮食调护,往往依据疾病的性质、病人的体质以及食物的性味功能配制相应的饮膳食物,以配合临床治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易为大众所理解和运用,在家庭和社区具有较大的适用性和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