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医学心理学
6210100000063

第63章 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培养

护理是一种脑力与体力相结合,与人的健康及生命密切相关的工作。护理工作者经常面临各种危机、突发及多变的情况,涉及护士与病人、家属、医生、其他护士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护士要面对各种环境及不同病种的病人,护理工作需要护士日夜轮流值班,影响护士的日常生活规律等等。护理工作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护理是一个具有高强度应激的专业。这就要求每一个护理人员除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满足护理工作的各种角色要求,应对各种复杂的护理环境,做好病人的身心康复护理工作,并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国外大量的研究报道证明,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很好应对护理工作中的压力,就会出现心理上的耗竭感,表现为身心疲惫,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感障碍,护理差错事故多,严重者还会出现身心疾患,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选择护理工作者的基本条件之一。

一、护士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护士的心理素质是指护士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方面所具备的素质。良好的护士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人生观及职业动机

专业活动占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此,从业人员只有以良好的职业心态及动机选择该专业,才能有好的职业活动及表现。护理专业要求其从业人员能认同并热爱护理专业,有一定职业荣誉感,了解职业的角色要求,有一定择业动机及对专业的成就感要求,有稳定的职业心态,有基本的发自内心的关心及爱护病人的品德。

(二)敏锐的观察及感知能力

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及感知能力,通过应用专业知识及技巧,获取全面而准确的病人资料,及时观察病人的身心变化,预测及判断病人的需要,协助对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评价护理的效果。

(三)良好的记忆力

护理工作的每一项任务都有严格的时间、具体的数量及对象要求,要求护士能精确地记忆每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对象、时间、数量等方面的内容。如对病人进行肌肉注射,护士一定要准确地知道注射对象、药物的剂量及应用时间,可能会出现什么反应,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以预防反应等。这些都需要护士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四)良好的思维能力

临床护理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护理问题,需要护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病人的问题。

(五)稳定的情绪状态及积极的情感感染力

护士的工作情绪对病人及家属有直接的影响,需要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将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等问题所产生的情绪带入护理工作中或发泄到病人身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遇事沉着冷静,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遇到紧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等情况时,要求冷静不慌乱,有条理,稳定病人及家属的情绪,使病人有安全感、亲切感及信任感。

热情是一种强烈而稳定的情绪状态,护士应以愉快的情绪投入护理工作,对病人热情、细心、周到,主动满足病人的各种合理要求,使病人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

(六)坚强的意志力

护理工作是一种复杂而具体的工作,涉及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困难、委屈、挫折或误解,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问题,遇到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这些都需要护士有坚强的意志力。在遇到困难及挫折时,能应用自己的意志力及控制力,排除干扰,约束自己的言行,将病人的生命及健康放在首位,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七)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个性心理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护士要善于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在工作环境中再塑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

(八)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不仅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而且是心理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沟通能力也是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体现。因此,护士要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能力。

二、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提高

(一)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的教育

职业价值观及职业态度教育是护士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要求护理教育工作者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并根据护理专业的角色要求,进行职业角色模拟训练,使护理人员对职业角色的要求内化,形成符合职业角色要求的心理素质。

(二)特别心理素质训练

针对护理工作的环境及要求,对护士进行各种职业要求的具体特殊训练,如进行职业仪容仪表的强化训练,沟通能力包括言语举止的强化训练,各种护理情景模拟训练,情绪的自我调节及控制训练,使护士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复杂的护理环境。

(三)注意课程设置中增加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心理素质教育要求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增加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及职业心理培养等课程或课程内容,以综合培养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

(四)关心护士的职业应激,减少护士的职业压力

职业应激是职业要求与个体的不平衡知觉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应激状态。护理工作的职业应激源主要来源于病人护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研究证明,在所有专业中,护理专业的职业压力较大,高强度的职业应激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怒,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并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使护理质量下降。因此,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设置有关职业应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应对职业压力的训练。

各级护理管理者也要注意职业应激对护理工作的影响,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减少护士的职业应激,如进行本单位护士职业应激及应激源的调查与研究。针对调查结果,减少或消除职业应激源,并对护士进行有关减轻职业应激的教育及训练,使护士能明确职业应激的概念、表现、对个人及工作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方式预防、减轻或消除职业应激。设立维护护士权益及身心健康的管理机构,需要时对护士进行心理咨询,使护士身心健康的管理系统化职业化,为护士营造良好的人际气氛及轻松的工作环境。

(五)强化护士岗前培训

护士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后,对护理对象、人际关系、护理环境、各种规章制度及仪器设备均不熟悉,在紧张的工作程序面前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心理压力增加,影响护士的个人心理及职业心理。因此,在新护士到达工作岗位前,要对护士进行模拟化的岗前培训,并采用实地参观、介绍环境等方式使她们尽快地熟悉工作。

(赵岚 胡小梅 金晓莉 葛美芬 林晓萍 张晓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