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医学心理学
6210100000060

第60章 心理护理概述

国际护士协会认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健康,对病人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促进病人尽可能地恢复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的平衡功能,以达到全面身心护理的目的。要做好全面的身心护理,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以科学而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满足病人的需要,做好病人的整体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护患间的人际交往,帮助病人消除或缓解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使病人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病人身心全面康复的方法和手段。心理护理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体现。

二、心理护理的意义

近代许多护理理论学家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及照顾,包括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的整体护理。当人患病时,由于疾病本身带来的身体创伤及痛苦,使人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发生改变,加上疾病对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悲伤、无助等负性情绪。有的病人心理创伤远远大于器官功能的损伤,甚至产生心理危机或自杀倾向。因此,需要护士应用护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病人消除心理压力,度过心理危机,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或使病人在功能受限的情况下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1983年,美国护理协会进行了一次心理护理效果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心理护理的病人在恢复时间、恢复质量上明显优于未接受心理护理的病人,且病人由于恢复快,住院天数短,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该调查说明心理护理在病人的康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者建议对临床护士进行护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教育,使她们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帮助病人尽快康复。因此,心理护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帮助病人接受病人的角色,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患病是人身心受损的痛苦经历,一般病人在由健康人的各种社会角色转换为病人角色时会出现一系列的角色转换问题。特别是A型性格的人和在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人更难适应患病带来的角色转变,会出现角色缺如、角色冲突、角色强化等适应问题,使病人不愿以病人角色来表现自己,出现心理冲突及心理危机,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护士应通过应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及知识,转变病人的不良心理,使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疾病及病人角色,更好地配合诊断、治疗及护理,以尽快康复。

(二)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

病人住院后要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亲人及朋友,进入医院后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使病人心理上产生压力感,护士应及时了解病人此时的心理需要,帮助病人熟悉医院的环境及人际关系,减轻病人的压力感。

(三)帮助病人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

护士应帮助病人减轻或清除负性情绪,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以利于病人的康复。

三、心理护理的特点

(一)普遍性

心理护理的普遍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任何护理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心理护理的原则、内容及方法;第二,心理护理的对象广泛,既包括健康的人,也包括所有患病的病人;第三,心理护理的内容广泛,实施的手段多样;第四,心理护理的应用广泛,可以在家庭、社区、医院、临终护理机构等各种医疗护理场所进行。

(二)目标性

护理的目标是提高病人的自理及生活质量,使病人尽快康复。心理护理是护士根据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法,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具体的心理护理目标及措施,它以书面心理护理计划方式出现,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理解病人心理护理的目标,针对目标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三)科学性

心理护理不是简单地对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它是护士应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及技巧,对病人实施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系统的、具体的、量化的动态护理措施的过程。要求护士掌握心理护理的理论及技巧,以科学的方法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

(四)个体性

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身体状况、社会文化背景、心理需要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作为病人,即使患病后所患疾病相同,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对疾病的不同应对方式。心理护理是根据病人的不同的年龄、性别、籍贯、民族、生活习惯、社会文化背景、职业及经历、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不良心理活动,使病人早日康复。因此,它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需要及心理问题,应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方式,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个体化护理原则。

(五)复杂性

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不像肌肉注射或进行其他的护理操作那样简单明了,心理护理是通过应用心理护理的知识及手段使病人在认知上、情感上、行为上发生变化。病人与护士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差异,病人与病人即使所患的疾病一样,也会有不同心理表现,因此,需要护士综合利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采用灵活的心理护理措施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

(六)前瞻性

身体疾病会影响人的心理,而不良的心理活动又会影响身体的康复,如此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病人的身心受损。如果护士能认识到疾病对病人所造成的心理影响,通过预防性的评估,收集资料,分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尽快地采取措施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就能预防疾病对病人的不良心理影响,保证病人的身心健康。而预防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应用越早,预防的效果越好。因此,心理护理的前瞻性特征要求护士及时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四、心理护理的原则

(一)个体化原则

每个人由于先天的素质,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个体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经历、文化背景、经济环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病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各不相同,患病后的心理及行为方式也会不同;有时疾病相同,护理情况相同,病人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如具有乐观、坚强、开朗性格的人与悲观、软弱、忧郁的人患癌症后就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病人心理的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特征,要求护士根据每个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反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

(二)启迪原则

心理护理不是简单地为病人作出心理选择,而是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及原理,启发病人表达自己的心理愿望,发泄自己的心理压力,并与病人一起探讨所面临的问题,使病人在护士的启发下自由选择自己所要采取的措施。

(三)支持原则

人在患病时会出现失去自我控制、焦虑,自尊心受影响,感到亲朋好友对自己漠不关心等心理上的孤独无助感,需要护士在心理护理过程中给病人以支持,并要求护士对病人的家属及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指导,使他们也能及时为病人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使病人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体验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的个人价值,从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自理原则

美国护理学家Orem认为,护理是预防及治疗人的自理缺陷的学科,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理。自理是人通过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等方式达到生活、身体及心理的自我护理。心理护理中的自理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心理依赖感,使病人达到最大限度的心理自理;第二,自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鼓励病人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自理,会促进病人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