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6208600000006

第6章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

2.2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尤其要抓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2.2.1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应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尤其要把握以下重点:

1.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达686.7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71.5%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计算得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一是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如云南省提出,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超过1700万吨;到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二是要稳定播种面积。如云南省提出,确保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在6500万亩以上。三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云南省提出:实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和“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发展优质稻、专用玉米、马铃薯、麦类四大粮食作物和豆类、薯类、荞麦等小杂粮;在全省50个粮食主产县和30个后备县,重点建设150个商品粮基地;到2012年,使全省优质粮面积达到3000万亩,产量达到1200万吨。

2.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线。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西部地区要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林产业、现代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如在特色种植业方面,****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出的加快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战略决策。油料既是城乡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60%的食用油靠进口,自给的40%基本上是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等与粮争地的油料。云南94%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木本油料物种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适生地域宽广,产品质量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为此,****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决定,加快发展以核桃为重点的木本油料产业,力争到2012年,全省木本油料基地发展到5000万亩,其中核桃3000万亩,油茶300万亩,油橄榄10万亩,膏桐500万亩,油桐300万亩,其他890万亩,林农人均拥有1亩以上木本油料林,努力把云南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木本油料基地。二是以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区域突破”的道路。要围绕特色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芯”(核心产品)+“块”(经济规模)+“链”(产业延伸)+“群”(配套体系)的整体推进,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乘数效应。三是提升产业(品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围绕其特色优势产业——核桃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漾濞核桃节”和漾濞核桃产业发展科技论坛,建设核桃展览馆及核桃展室,编写出版《歌飞核桃源》等书籍和一系列核桃宣传画册,拍摄播出核桃文化电视专题片,创作唱响《青山碧水核桃源》等组歌,实现了漾濞因核桃而知名、核桃因漾濞而畅销的良性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建设现代农业开辟了广阔道路。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实行区域化种养、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成“龙型经济”。西部地区要按照一条龙带动一批专业农户、一条龙建设一片商品基地、一条龙发展一项主导产业的思路,一条龙一条龙地扩大经营规模,一条龙一条龙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坚持“引外龙、育新农、扶小龙、兴强龙”的方针,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如云南省围绕烟草、蔗糖、茶叶、橡胶、畜产品、木本油料、生物药、蔬菜、果品、薯类、花卉、蚕丝等一批优势生物龙头产品和相关龙头企业,实施“舞龙”计划,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二是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关系,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机制。

4.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西部地区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一是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是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如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就应高度重视农业节水技术的开发、推广和运用。这方面,以色列发展节水农业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以色列缺水少土,沙漠荒山占国土面积的2/3,50%的国土年降雨量不到150毫米。为此,他们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全国所有耕地不仅普遍实行了喷灌、滴灌,而且将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灌溉中,对作物所需水、肥、药实行精确化、标准化的定时定量供应,每一立方水可生产2.3公斤粮食(我国只能生产1公斤粮食)。经过多年的努力,以色列可耕地增加了5倍,水肥利用率达到80%~90%。有的专家预测,按照以色列的水资源利用率,地球可以多养活百余亿人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二是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是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装备设施。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西部地区潜力很大。例如,日本研制的遥感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将分散的温室群同计算机控制中心联结起来,实行温室群体自动化管理,1000平方米的温室,每天可生产蔬菜500公斤。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全自动化养牛设备,喂饲、挤奶和奶牛健康检查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装置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三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是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开发。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西部地区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着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要围绕各地主导产业,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围绕其特色优势产业——核桃产业的发展,坚持培训跟着产业走,课堂建在基地上,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嫁接高手。让他们真正掌握一套核桃丰产栽培和经营管理技术,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西部地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其重点和基础是乡镇和村两级。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二是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三是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要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

2.2.2 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西部各地要结合实际,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和小城镇,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以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二是积极发展小城镇。要坚持“小城镇,大战略”,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和功能完善的原则,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培育农村经济增长极。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平稳、有序转移。要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尤其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等,以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2.2.3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积极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服务和管理。一是实施“先培训、后就业”战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劳务输出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劳务输出的信息引导,开拓劳务输出渠道,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如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县,全县141万多人口中,农业人口近134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43万人。该县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大力促进从人力资源大县向劳务经济强县转变。第一,“贴近市场学技能”。在实施“先培训、后就业”战略中,县、乡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积极争取、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务工人员贴近市场学技能。2009年上半年以县城为中心“拉网式”逐步推开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缝纫、电工、支砌工、钢筋工、制造工等市场紧缺和用工量大的专业技能。第二,“内转外输拓市场”。该县抓住国家西部重点工程建设机遇,抓好县外劳务输出;抓住县内重点工程建设机遇,主动协调与合作,就近实现县内劳动力转移;引导30多名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招收和带动了农民工就业。同时,借助江苏、浙江、广州等20多家企业继续招工的机会,大力抓好“外输”的订单。第三,“做好服务强保障”。在做好保障农民工“输得出、稳得住、能挣钱”工作中,该县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浙江、广东等省设立劳务办事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县、乡内成立30多个便民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暂住证办理、法律咨询、担保发放小额信贷、解决出行路费等服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责任网络,成立生产帮扶“助耕队”发展生产,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放胆闯市场。目前,镇雄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县向劳务经济强县转变,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9年上半年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力24.56万人,同比增长8.5%;全县实现务工工资收入13.74亿元,同比增加13.2%;实现务工纯收入6.68亿元,同比增加11.2%。参见:《镇雄县农村务工者奔向四面八方》,载于《云南日报》,2009年8月11日第3版。

2.2.4 推进扶贫开发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是我国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西部地区要采取切实措施,继续推进扶贫开发。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两个重要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基本生活,重点针对没有劳动力或者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家庭;扶贫开发促进发展,重点针对有劳动能力、能够接受生产扶持并通过自己劳动脱贫致富的家庭。二是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要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在继续把农村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作为开发式扶贫对象的同时,将刚刚越过温饱线、基础还不很稳固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农村开发式扶贫的扶持范围。要把工作重点转到帮助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提高发展能力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