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孙子兵法》的战略智慧与管理启示
6205800000021

第21章 度、量、数、称、胜的组合权谋

用兵要做到“立于不败之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首先必须保证自身有强大的实力。而自身实力又与占地面积、资源丰瘠、兵员数量、组军规模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此,《孙子兵法》专门提出“度”、“量”、“数”、“称”、“胜”的问题,并且明确表示战胜对手必须“以镒称铢”。为了做到“以镒称铢”,孙子要求,注意集中力量,调动对手,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孙子的这些思想,不仅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打好基础、用好资源、科学调度、优化组合、有效管理、把握重点的重要意义,而且告诉我们实际工作中处理好社会和自然、积蓄和发展、投入和效果、节约和效益的关系,才能做大做强,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以镒称铢”与“以铢称镒”

《孙子兵法》认为,用兵作战其力量的“形”成,包括所用之兵的素质和所用之兵的数量。因为,所用之兵的素质和所用之兵的数量,是实战中保证战斗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关于所用之兵的素质及其平时的强化和提高等问题,孙子是十分重视的。所以,他在兵法中对此从士卒健强、训练有素、组织编制、号令指挥、文令齐武、修道保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关于所用之兵的数量及其实战中的作用和意义等问题,孙子也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强调,兵法尤其看重度、量、数、称、胜等与作战相联系的数量问题,并且专门提出胜兵“以镒称铢”、败兵“以铢称镒”的概念。

战场上用兵作战,直至战胜对手,最终取决于战斗的力量。战斗所需要的力量,包括“力”的因素和“量”的因素两个方面。同时,战斗所需要的“力”的因素和“量”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无“力”之“量”和无“量”之“力”,都不可能形成实际进行战斗的“力量”。所以,实际作战,不仅要重视投入战斗的“力”的因素,而且要重视投入战斗的“量”的因素。为此,孙子特意提出与“力”的因素相联系的“量”的因素问题,并且指出“量”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孙子说:“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度”,是指限度、幅度。与用兵作战相联系的“度”,主要是指所占土地幅员的大小;“量”,是指容量、数量。与用兵作战相联系的“量”,主要是指人口和物质资源的丰瘠状况;“数”,是指数量、规模。与用兵作战相联系的“数”,主要是兵员的数量和规模;“称”,是指衡量、对比。与用兵作战相联系的“称”,主要是指双方实力的对比和衡量;“胜”,是指胜利,即量与取胜的可能性密切相连。孙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要指出:用兵的法则十分看重有关数量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几点:一是测度幅员;二是资源多少;三是兵员规模;四是实力对比;五是取胜可能。而且,按照兵法要求,用兵作战还不能只看重上述五种量的因素中的某一种量的因素,而是要同时看重上述五种量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必须这样呢?孙子认为,度、量、数、称、胜这五种量的因素,它们之间本身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占地面积及其幅员大小都有一个“度”;而地幅大小的“度”,往往决定了产生物质资源丰瘠的“量”;而产生物质资源丰瘠的“量”,又决定着能给养兵员多少的“数”;实际兵员多少的“数”,经过双方衡量对比就形成实力强弱的“称”;双方实力强弱的“称”,以及对量的实际运用,最终决定胜负成败。也就是说,土地有幅员,有土地幅员才能滋生物质资源,有物质资源才能养兵组军,养兵组军的数量对比才能区分双方实力,双方实力区分出来才能预期胜利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界限规定容量,容量限制数量,数量称出实力,实力决定胜负。所以,用兵作战中,必须对与“力”的因素相联系的所有的“量”的因素都高度重视,同时,又不能只强调某一种“量”的因素,而忽视其他的“量”的因素。

孙子在指出了“量”的因素的多样性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量”的因素自身的内在关系及其与用兵作战取得胜利的关系。孙子认为,按照一般规律,在用兵作战的过程中,取胜的一方总是在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失败的一方总是在力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因此他说:“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和“铢”都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其中,“镒”合二十四市量,“铢”合一市两的1/24 ,即一“镒”等于二十四量,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孙子采用两个重量单位来比喻作战中的胜负关系,就是为了说明,这两个重量单位即“镒”和“铢”,双方对比实力悬殊,“镒”在量上绝对压倒“铢”,而“铢”在量上绝对压倒不了“镒”。胜和败双方的关系,就像“镒”和“铢”的关系一样。战场上,胜和败双方进行对比,总是力量相差悬殊,胜兵的一方与败兵的一方相比,胜兵的一方总是在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因此,胜兵打击败兵就像用很重的东西去称很轻的东西一样,犹如以石击卵,自然得胜;而败兵的一方总是在力量上处于绝对弱势,在此情况下,败兵与胜兵相碰就像用很轻的东西要去称很重的东西一样,犹如以卵击石,自然溃败。孙子专门用“镒”、“铢”相称,就是为了着重说明用兵作战时一定要注意“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希望用兵者千万不要忽视了“量”的作用。试想,一方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资本雄厚、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一方地域狭小、资源贫瘠、资本微薄、人才奇缺、实力不济,如果双方竞争,到底谁胜谁负,岂不一目了然。在竞争的过程中,根据一般规律,只要前者自己不犯错误,把自己的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力量,胜利肯定是属于前者的;而后者如果不利用对手犯错误,则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

《孙子兵法》关于“以镒称铢”与“以铢称镒”的思想,给我们加强管理促进发展提供的有益启示,就在于:

第一,打好基础,形成特色,壮大实力,随时注意处理好积蓄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孙子在其兵法中指出的“度”、“量”、“数”、“称”、“胜”等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实际上告诉我们,推进事业的发展一定要重视打好基础、形成特色、积蓄力量和壮大实力的问题。因为,只有打好基础、形成特色、积蓄力量、壮大实力,在发展中才有迅猛的势头和持续的力量,才能“若决积水于千仞之"”,飞流直下,势不可挡。孙子要求人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即使有再好的谋略,也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上。没有某方面发展的资源和人才,没有与此相联系的数量和规模,以及没有这方面资源、人才、数量的积累和实力,就是没有向某方面发展的基础,也不可能形成向某方面发展的力量。所以,在竞争中推进发展,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足智多谋的智慧,又要有必要的前提基础;既有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又有规模和速度的要求。要善于把有关方面统一起来,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地利用各种条件,使自己的力量得到不断地增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质和量的相互制约关系,而且要注意各方面量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要注意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衡量的过程中,扩大发展的规模和加快发展的速度。同时,还要注意在发展的方向、策略、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并努力使自己的特色发展成为未来发展的优势,根据自己的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胜势。要看到,资源和人才、规模和数量、基础和特色等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积蓄起来的力量,没有发展,这些因素就不可能形成和集中,而没有这些因素的积蓄,发展也不可能继续。因此,要处理好这种积蓄和发展的关系,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事业的发展。

第二,用好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管理,随时注意处理好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孙子在其兵法中不仅用“度”、“量”、“数”、“称”等数量和称量的概念来揭示资源、人才、实力对“胜”的制约作用,而且也说明了任何能够用“量”来表现的东西、任何能够用“数”来表示的东西,任何能够用“称”来对比的东西,这些东西又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没有限度,就没有必要用“量”和“数”来表示了;如果没有限度,就没有必要用“称”来进行对比了。无限度的东西是不用考虑“量”和“数”的,无限度的东西其本身也是不可比的。一般来说,无限度的东西只能在思维的抽象中单独存在,它是一种思维存在,而在现实中存在都只能通过具体的东西而存在。也就是说,一切具体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以此类推,自然界存在的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利用好有限的资源,要考虑对资源进行合理开采、科学利用。要做到科学利用,一方面,要对所使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能够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求充分考虑通过科学利用宝贵的资源,来建立社会与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应该尽快放弃沿用零和游戏原理的传统。零和游戏原理,揭示的游戏输赢及其结果是:在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赢有输,但是,一方所赢正是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社会生活的进步是以自然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社会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前提,那么这实质上是一种“零和游戏”。在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迅速、全球一体化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存的今天,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用“双赢”的观念来取代“零和”的观念。“双赢”观念的要求是:为对方效力(服务)就是为自己效力(服务),双方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因此,社会发展(人类利己)决不能建立在破坏自然(损人害己)的基础之上,社会进步和保护自然共同发展,才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以十击一”与“我众敌寡”

《孙子兵法》在用兵打仗方面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度”、“量”、“数”等量的因素,原因在于这些“量的因素”与军队的实力即“称”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并且与作战的结果即“胜”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实际作战中,胜兵总是“以镒称铢”。也就是说,两军交战,取胜的一方,总是在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孙子把这种绝对优势,通俗地称之为“以十击一”。一般来说,全局上打胜仗是因为军队力量在全局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即能够在全局上“以十击一”;局部上打胜仗是因为军队力量在局部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即能够在局部上“以十击一”。用兵作战就要争取做到“以十击一”,这是用兵的法则,也是用兵取胜的一般规律。

既然如此,在用兵作战时,孙子当然主张“以十击一”。其中,“十”表示的是集合的力量,一方面表示集中数量即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另一方面表示积聚力量即在力量上占据优势。数量的集中、力量的积聚,孙子又用“专”来表示。“以十击一”中的“一”,表示的是分散的力量,一方面表示分散数量即把原来集中的数量分散到不同的范围点上;另一方面表示分散力量即把原来积聚的力量分割成为不容易联系起来的单个力量。数量的分散、力量的分割,孙子又用“分”来表示。《孙子兵法》所用的“专”和“分”有不同的含义与作用,在孙子看来,“专”以聚众,“分”则必寡。在一方“专”、一方“分”的情况下,以“专”对“分”,就是“以十击一”或者“以众击寡”,能“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必然战胜对手。一个人可以举起一百斤的重量,十个人的合力所举起的重量则远远超过一千斤;五公斤的力量可以折断一根筷子,但五十公斤的力量绝对折不断十根合在一起的筷子。“十”和“一”不仅数量相差很大,而且集合的力量远远大于单个的力量,可见,“十”和“一”的力量相差是悬殊的。这里,孙子关于“以十击一”的观点,实际上非常符合现代系统论关于“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的观点,它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力量必然要求增强才能取胜这个一般规律性的问题。孙子关于“以十击一”的观点,也说明了这样一个取胜道理:取胜要靠力量,力量大小是取胜的关键,其中,怎样组合力量、会不会运用力量则是取胜的关键中的关键。关于这一点,下面将作具体说明。

在孙子看来,作战取胜,关键在于“我众敌寡”、“以十击一”。“我众敌寡”靠的是通过调配、组合力量而造成的交战局势,“以十击一”是运用力量击溃敌人的作战方式。那么,在用兵作战中怎么才能造成“我众敌寡”、“以十击一”呢?这涉及调配力量、组合力量、运用力量、改变力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孙子提供给我们的方法是:调动敌人。“调动”敌人,主要靠两方面:一方面,靠“有形和无形”,使我军集中,敌军分散;另一方面,靠“战地不可知”,造成备人者寡,使人备己者众。孙子指出:“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形”,是指行迹、行踪;“共”,是指共同、共同对付;“约”,是指很少。这就是说:要尽量设法使敌军暴露行迹,而使我军的行迹隐蔽得无形。这样,我军就可以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无形之中集中兵力,而处于暴露之中的敌军则容易被我利用和引诱,从而使其分散。我军的兵力集中为一处,敌军的兵力分散为十处,我军能够以十攻其一,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优势。我众敌寡,同我作战的敌军数量就很少了。这是通过有形和无形来调动敌人,造成“我众敌寡”,使我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以十击一”。不仅如此,孙子还指出:“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这就是说:要使敌军不知道我军会在什么地方与他们作战,由于不知道,敌军就会多处设防而分散兵力,由于分散了兵力,我军进攻时所面临的敌军兵力就很少。因此,要想调动敌军,就要有意地去干扰敌军,使敌军到处防备我军。敌军用兵力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会减少;用兵力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会减少;用兵力防备左边,右边的兵力就会减少;用兵力防备右边,左边的兵力就会减少;由于到处设防,所以敌军的兵力到处都会减少。兵力少,是因为处处都要去防备别人;兵力多,是因为处处让别人防备自己。所以说,知道在什么地方作战,也知道什么时候作战,哪怕奔袭千里也可以与敌作战。如果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作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作战,那就会陷入左军不能救援右军,右军不能救援左军,前军不能救援后军,后军不能救援前军的被动局面。陷入被动后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呢?不说远了,陷入被动后,即使最远数十里、近的数里的范围内,也没办法去主动运用兵力。这就是通过不让敌人知道战地和战时的方法,来不断骚扰并调动敌人,从而造成“我众敌寡”,使我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来“以十击一”。

孙子所揭示的优势取胜法则,即用兵作战中取胜的一方总是在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这条法则不仅适用于力量在全局上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同时也适用于力量在全局上不占优势的一方。因为,力量在全局上不占优势,不等于力量在局部上不可以占优势。如果力量在全局上不占优势的一方,在局部上能够很好地运用“有形和无形”、让对手“不知战地、不知战时”,并主动地调动对手处处防备自己,而自己则迅速地集中兵力,就会在局部上造成“我众敌寡”、“以十击一”,这样就可以在局部上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取得局部胜利。如果这种局部胜利一个一个地不断扩大,那么,原来的局部优势就会逐步转化为全局的优势,原来力量在全局上不占优势的局面就会转化为全局上占优势的局面,原来力量在全局上不占优势的一方就会在全局上取得胜利。如,抗日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在全局上并不占优势,但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在全局的局部上取得了胜利,而且使原来的力量迅速在全局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以排山倒海之势解放全中国。所以,力量优势又不是绝对不变的,问题在于如何造成力量优势,如何促使力量优势发生转化,如何从局部到全局合理地运用力量优势,这才是《孙子兵法》关于战略谋略要求的关键所在。

《孙子兵法》关于“以十击一”与“我众敌寡”的思想和取胜方法,给资源管理提供的有益启示,就在于:

第一,集中力量,把握重点,做大做强,同时注意处理好投入和效果的关系问题。孙子在其兵法中所说的“胜兵”道理,告诉我们,要想取胜,就必须做到“以镒称铢”,千万不能“以铢称镒”,“以铢称镒”是“败兵”之路,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以镒称铢”,就要利用资源,发展重点,加强管理,壮大实力。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可利用的条件是各种各样的,然而其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自然界的和社会的,也包括物质的和智力的)却总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事业要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是要重视和抓好资源管理,包括自然资源的管理、社会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智力资源的管理、技术资源的管理以及自身文化资源的管理等。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重点,配备好现有的各种资源,科学地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与此同时,又要尽量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争取管理的最好效益。要学会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充分使用智力资源、深入改造技术资源等。其实,这也是避免资源浪费、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一个必备条件。一般来说,把事业做大做强必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包括各方面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效果,包括各方面资源的耗费和产生的效益。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实际上是要求处理好投入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个关系,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就要注意盘活资产存量,减少资产闲置,降低资源耗费,避免各种浪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需要把财力和资源集中起来使用,尽量把财力和资源用在涉及全局发展的重点上。

第二,有效调度,优化组合,重视效益,同时注意处理好节约和效益的关系问题。《孙子兵法》关于在“有形”和“无形”之中聚集力量、集中优势的用兵理论,既可以理解成是一种优势理论,又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组合理论。孙子提出的这种优势理论或组合理论告诉我们,在资源的实际利用和使用方面,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数和量的多少大小上面,而要更多地重视数和量在空间上的组合变化。如果仅仅把眼光放在数和量的多少大小上面,那么,在现实中就会不断要求增加资源配置数量,盲目追求资源投入和使用的数量,从而导致资源的大量耗费,甚至用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来换取发展的所谓效益。如果能够换一个思路,更多地重视资源本身数和量在空间上的组合变化,那么,就会发现,在资源配置数量不增加的条件下,利用资源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变化有时也会产生良好的效益,同时,还能达到节约资源和增长效益的目的。其实,战国时期所发生的“田忌赛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战国时期,齐国曾经发生过齐威王与田忌赛马的事情。齐威王和田忌每人出三匹马(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各一匹)进行比赛,在马匹资源数量不变(每人出三匹马,不能多,也不能少)的情况下,在齐威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齐威王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齐威王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时,无疑,齐威王必胜。但是,在这种既定的条件下,孙膑对其进行了调整,改变了资源要素的空间组合,即用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用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使田忌取得了胜利。这说明,只要配备好现有的资源,在资源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只要能够使资源的要素更加科学地、合理地组合起来,就能突出优势,充分利用,保证重点,就能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节约和效益的关系。

第三节 关于开发利用、优化组合的案例

加强综合治理、调整生产结构推进发展

合理使用资金、优化组合资源争取效益

一、我国的煤炭生产与小型煤矿治理

关于中国的能源和资源问题,过去一直存在着一种看法,即石油缺乏而煤炭充足。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油气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煤炭资源却极为丰富。根据已探明的情况,中国的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在未来的能源生产供应结构中,煤炭除了能够满足国内需要外,还有能力出口。因此,只要实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我国就可以基本保证能源的自主供应。

据“中国能源战略研究”分析: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将会在2020年前后达到极限产量。石油的极限产量按中等值为 1.8亿吨,天然气的极限产量为1千亿~2千亿立方米,达到峰值后,就会开始出现下降。而中国的煤炭资源则比石油、天然气要丰富。根据煤炭资源的条件、开采技术和供需关系,以及现有的和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并且考虑储量需求投资利润包括环境和运输等因素,运用动态模拟进行测定,2050年煤炭可能达到的供应能力为23亿~27亿吨,最高为30亿吨。也就是说,年生产供应30亿吨电煤是我国所能达到的极限产量。这还只是20世纪90年代规划的到2050年煤炭产量,约相当于现在规划的到2020年的煤炭产量。

但是,近年来中国煤炭进出口出现了一些变化,煤炭进口大于出口。据有关媒体报道,从2007年1月开始,中国煤炭进口首次超过出口。2007年3月,煤炭进口量567万吨,同比增长53.2%,当月出口量371万吨,同比下降36%。2007年第一季度,进口煤炭达1 43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60.4%。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国家对煤炭进出口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降低了出口退税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减少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意图。第二,国际市场上煤炭价格较为平稳,国内外煤炭价格已呈现倒挂之势,进口煤炭质优价廉,在这种条件下,沿海发电企业更多地选择进口煤炭。第三,国内某些发电企业到国外购买煤矿,然后将生产的煤炭运回国内。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考虑我国煤炭资源的可供量,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煤炭开采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宜大量出口煤炭。增加煤炭进口对减轻国内运输压力和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意义重大,而且随着煤炭开采成本的逐步上升、人民币的继续升值都将使进口煤价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

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往往煤炭所占比重太大,从而使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太多,这种情况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专家预测到2010年前后,我国的这种情况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因此,应当考虑控制国内燃煤电厂发展,到国外建电厂向国内送电,大量进口电力、严禁电力出口。如果能从周边国家大量进口廉价的电力,就有可能减少从国外进口煤炭来用于发电。如果中国不能从国外进口电力,国内又继续大量建设燃煤电厂,那么中国仍然有可能从国外大量进口煤炭。如果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煤炭,就有必要考虑在国内建设一批大型煤矿生产基地,同时合理开发和建设小型煤矿的问题。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地方小煤矿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缓解了煤炭供应紧张局面,保证了能源供应;(2)改善了煤炭工业布局,缓解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压力;(3)促进了产煤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4)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活了地方经济;(5)合理利用了资源,回收了国有大矿无法开采的煤炭资源;(6)保证了农村的廉价用煤,替代了薪柴、秸秆等生物质能,有利于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小煤矿的开采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1)无政府状态,导致煤炭资源浪费;(2)环保意识淡漠,大量污染环境;(3)没有保健措施,影响矿工健康;(4)忽视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

上述情况说明,合理开发小煤矿、合理建设小煤矿,对于缓解我国煤炭生产供应的紧张局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必须注意采取一些整治措施,来解决小煤矿的发展问题。

第一,解决小煤矿问题,要考虑小煤矿的现实作用,使小煤矿发展同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相协调。尤其是国家能源规划,如果要限制小煤矿发展,就要充分考虑煤炭的替代产品的生产供应量的发展,并以此调整煤炭工业发展规划。要看到,目前在全国煤炭产量中,小煤矿的煤炭产量所占比重很大,2005年小煤矿的煤炭产量达到8亿9千万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40%。2006年其煤炭产量在9亿吨左右。如果立即大量关闭小煤矿,而其他煤矿的产量或煤炭替代品产量不能及时弥补供需缺口,能源紧缺将会更为严重,并且直接影响经济建设。

第二,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一方面增加大中型煤矿的比例;另一方面将一批小煤矿重组成现代公司,同时加强内部治理,提高矿井产量。由于当前各行业对煤的需求量都比较大,在建和规划建设的煤矿项目投产产能增加后仍不能马上满足消费需求,因此,目前还需要以小煤矿产量来作为补充。预计2010年左右,全国需求量可以基本趋于稳定,随着一批大型煤矿建成,并成为稳定供应的骨干力量,届时,可考虑大幅度减少小煤矿的产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小煤矿实行联合,组成大中型煤矿,实现煤炭的生产结构调整。

第三,在煤炭资源缺乏的地区,要适当保留一些小型煤矿。对于这些小煤矿有必要采取一些特别措施,比如,加大投入,加强管理,避免资源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安全事故,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等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经济合理的小型煤矿,就可以减少中西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运输。特别是到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将超过30亿吨时,与其说需要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采煤炭,经过长途跋涉,运输到东部,还不如在东部保留或开发一些小型煤矿。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特别是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煤炭的需求也必然随之增长,通过整治,合理开发建设小型煤矿,充分利用已有小型煤矿的生产能力,能够对煤炭的生产供应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也不至于将可以利用的小型煤矿生产能力放空。总之,综合我国煤炭资源、石化资源、水利资源和运输资源,从合理利用角度出发,煤炭工业发展还是应当坚持大、中、小并举,充分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

资料来源:主要根据中华企管网、中国矿业网、中国煤炭资源网、煤炭网等公开披露的资料整理。

二、中国联通的资金管理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4年7月19日成立的一家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经营范围包括移动通信(GSM和CD-MA)、电信增值、国内国际长途电话、批准范围的本地电话、数据通信及互联网、IP电话等业务。中国联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分支机构,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成立多年来,中国联通已经建成了技术先进、纵横全国、连通世界的通信网络,拥有世界第二大CDMA用户群和世界第三大移动通信用户群,并成功在香港地区、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成为拥有国内外两个融资渠道、受到境内外两个资本市场监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规范治理、在国内外电信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电信运营企业。中国联通曾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世界企业500强。

由于当代通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而且投入高、风险大,因此中国联通更加关注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未来市场的需求,同时这也需要中国联通快速的决策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较传统企业而言,电信运营企业必须更加注重运营管理中的资金、资产等资源的管理配置以及运营质量、风险控制。在这方面,中国联通在资金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信息产业部一位负责人说,“中国联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打破电信垄断坚冰的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成为与对手旗鼓相当并独具特色的竞争主体。”但是,要建设覆盖全国的移动通信网和数据固定业务网,对2000年以前的中国联通来说,可以算是一项难以企及的目标。当时,中国联通23亿元的净资产对于达到这一目标,只是杯水车薪。国家的投资和联通集团15家股东的投资极其有限,而且仅靠国内资本市场也无法满足中国联通的资本需求。尽管中国联通原董事长杨贤足提出了“建立新机制、建设新网络、采用高技术、实现高增长、发展综合业务”的“两新两高一综合”发展战略,但资金短缺却是中国联通发展道路上的致命“瓶颈”。中国联通在国内上市前,联通A股公司2002年年报显示,当年资本开支为189.4亿元;联通预计,2003年资本开支将达200.6亿元(包括收购9省公司后的21省公司资本开支)。同时,公司董事长杨贤足还给联通2003年立下了三大发展目标:CDMA业务新增1 140万用户并扭亏为盈;公司现金流由负转正;择机收购10个未上市省份GSM资产与移动业务。这些目标的实现,无疑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根据联通公司原来的设想,投资资金来源将依赖业务运营带来的现金、资本市场融资和适当的银行组合贷款等。但问题在于,业务运营中虽然有现金可以利用,但由于移动通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也日益摊薄,联通极为看好的CDMA业务更在2002年亏损了10.3亿元,这说明单纯依靠业务运营带来的现金进行投资,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中国联通必须争取核心业务整体上市,因为,综合业务的品牌优势和移动通信业务的高速成长性,是中国联通上市的最大卖点。按照“整体上市,分步实施”的原则,中国联通选择了12个省市的资产,在2000年6月21日、22日,分别在中国香港和纽约成功上市,融资56.5亿美元;2002年10月,联通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融资115亿元;随后经过两次注资,到2003年12月,中国联通实现了公司核心业务整体上市,成功获取资本市场上的资金。

除了解决资金“瓶颈”的问题之外,中国联通还十分重视资金的日常运作。为了更好地提升集团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中国联通根据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的状况,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的要求,决定采用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手段,达到资金集中管理与统一运作的目标。

中国联通通过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中管理,建立资金由总部统一管理,按现金预算统一运用,贷款由总部统一组织,对外投资由总部统一审批,对外支付由总部集中审核的一整套的财务管理体制。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合理统筹运营资金和建设资金,从而进一步加强货币资金存量的控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

为此,中国联通需要建设部署于总部、采用大集中模式覆盖全国范围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来实现以资金预算为核心的收支两条线模式的资金管理运作体系。经过详细考察比较之后,联通公司最终确定了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在集团资金管理领域具备丰富经验的重庆金算盘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其资金管理系统的建设厂商,运用金算盘资金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其千亿资金。

在预算方面,中国联通的管理模式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控制、预算调整和预算分析等功能。该部分功能重点为预算在结算过程中的控制和事后执行的分析;预算编制可实现以预算参数、预算指标为点,建立年度预算、月度预算从而构成集团资金预算体系;预算控制可实现对资金结算业务的实时控制,如在申请付款过程中通过与预算数据的比较,对于超出预算的付款,可选择刚性或柔性的控制,实现对资金支付的有效控制。通过比较、分析预算结果与实际执行结果数据,可以实时产生资金预算执行报表。通过预算管理,可以指导联通每周用款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监控、分析评价的管理流程,便于提升资金运作效率,降低资金运营成本。

中国联通下属的各省分公司,在日常的资金运作中,需要在每周末编制下周的资金用款计划,形成用款计划单,经过集团总部资金处审批和财务中心审核批准后,据此完成资金的定期下拨。在发生用款计划外的临时追加用款时,可以由下属分支机构填制用款计划追加单,经中国联通总部审批同意后,形成追加记录,从而保证分支资金的支出需求。中国联通的资金管理系统利用商业银行网络,每周将各省分公司的收入户清零上收到总公司资金汇集户。资金软件系统通过银企互联接口,自动读取各省分公司上收的资金信息,形成各省分公司内部存款,用于模拟计息,以便对各省分公司经营状况进行考核。

在资金下拨方面,各省分公司每周填写用款计划,资金处根据各省分公司的月度资金预算,确认下拨金额,账务中心利用资金管理软件,通过银企互联接口,完成资金划拨,同时减少各省分公司的内部存款。根据已审批的各省分公司的资金用款计划,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智能手段,按照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的区别,将资金分别拨入到下属各省分公司的资本性支出账户和经营性支出账户中,实现资金的自动下拨,保证下属分支正常运营的资金需要。此外,资金集中管理系统还提供了详细的资金下拨业务明细表,便于集团总部和各省分公司查询资金下拨情况,掌握资金动向。

总之,通过资金管理系统,中国联通基本上实现了以下目标:(1)通过对各省分公司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带动了各省分公司对地市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强化了集团对下属分支的资金管理;(2)强化现金预算控制和分析,降低了财务风险;(3)实时查询经营单位账户余额及资金流向等信息;(4)通过优化的资金上收和资金下拨流程,提高了资金流转速度;(5)通过模拟计息,考核下属分支的资金收益状况,实现了资金的统一调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益;(6)实现了集团资金的整体运作,提高了资金运作的效益。

中国联通通过实时进行资金的监控与分析,及时集中了闲置资金,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其资金管理系统为中国联通提升资金效益、降低资金成本、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资料来源:主要根据ERP100论坛、新华网、人民网等公开披露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