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兰彬与晚清外交
6205500000032

第32章 《使美记略》

早期驻美使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日记形式及时向国内进行汇报,主要内容包括各国的国情、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中国与驻在国的交涉等等。总理衙门在制订出使章程时,附文说明出使大臣必须逐日详记日记,将有关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详细记载,随时咨报,以增进国人对外洋的了解,按月汇成一册,咨送总理衙门备案,翻译外洋书籍、新闻纸等件内有关交涉事宜者,也一并随时咨送。张寿镛等编:《皇朝掌故汇编》,第1559页。

按惯例,公使三年期满回京,必有日记送呈总理衙门。驻洋期间,亦将交涉事件和各国情况按月函告总署。据崔国因日记记载,陈兰彬任驻美公使时的档案曾有关于对写日记的要求。其日记写道:“光绪三年十一月,总理衙门咨称:本衙门附奏,请饬出使各国大臣随时咨送日记等因。交出洋差使,本以联络邦交,采访风俗,随所见闻,参互记之。交涉窍要,即在其中;富强之模,亦有补焉。[陈(兰彬)任案]”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第6页。但是,晚清驻外公使呈报日记的情况很不一致。驻俄公使许景澄尚随时报告,驻美公使杨儒每年或报一二次,而驻英法公使龚照瑗却从未有片牍告知。为此,总署一再强调,各公使必须按季将交涉事件写成奏折上报,按月将各国政教情形函告总署,遇上秘密事件,应随时密奏。从公使对此事的处理,亦能充分反映公使的才识。

陈兰彬到美国后,也根据总理衙门的要求写日记,但却未能坚持,记录的内容太少。陈兰彬坦诚说明,《使美记略》是把使馆里随员们的日记都合订一起,集中众人智慧和思维,使日记记载内容更为广泛,这是集体的结晶。他写道:“兰彬奉使美、日、秘三国,今只行抵美京,日斯巴尼亚、秘鲁二国相距窎远,且未克遽赴。窃念陛辞日久,费而不资,方寸凌兢,无时或释。即有暇晷,而夙昧洋文洋语,见闻未审,亦难遽笔于书。数月来缀述寥寥,因取陈郎中嵩良、曾主事耀南、陈丞善言、蔡丞锡勇数人所散记,合并参订,存兹崖略,固多疏漏,仍不敢谓中无舛讹也。陈兰彬识。”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7页。事实上,陈兰彬的《使美记略》,记载的时间是从光绪四年正月二十八日(1878年3月1日)奉使三国,至九月初六日(1878年10月1日)初抵美京华盛顿的记录。可惜的是,自此以后三年的公使生涯没有记载下来,我们只能从别的史料中寻找他们的足迹。但无可置疑,《使美记略》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中美关系史料。

(一)介绍崭新的美国

作为一名驻美公使,职责所在,陈兰彬必须全面了解美国的情况,以便开展工作,及时向朝廷汇报。《使美记略》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向国人介绍了一个经过南北战争后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

《使美记略》首先介绍美国的领土,当时,美国分“三十七邦、十属、二部落,广狭不等”。全国有三十七个邦,即三十七个州,包括东部六个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中部三个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南部十五个州: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肯塔基州、特拉华州、马里兰州、亚拉巴马州、罗易斯安那州、得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田纳西州。西部十三个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艾奥瓦州、密苏里州、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内华达州。同时,还有十个属地:哥伦比亚特区、新墨西哥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蒙大拿州、怀俄明州、达科他州、爱达荷州、亚利桑那州、阿拉斯加州。此外,还包括两个部落,即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0-74页。该文指出,在幅员广阔的土地上,“美国除各属部肥瘠不等外,各邦地多沃壤,树艺皆宜,迤东一带尤擅上腴。惟土广人稀,稍稍垦治,粟麦之利已足以沾溉别洲,故其人不甚务农。攻矿畜牧之外,商贾最为本务”。贸易之大,包括东部的波士顿,西部的旧金山,南部的新奥尔良,以及纽约和费城等地都是贸易“名区”。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4页。

《使美记略》详细介绍美国的政治制度,指出美国是个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行政权属于总统,中国的文书称“伯理玺天德”。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不分大州、小州,每州选出二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按各州人口选出,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司法权集中于最高法院。

陈兰彬日记把美国各“州”称为“邦”,他指出,各州有相当整齐的机构管理州的事务,但外交立约等大事由中央管理。全国分设外部、内部、兵部、水师部、库部(即财政部)、刑部、农部等若干行政部门。当时的上议院共计七十六人,下议院计有二百九十四人。日记详细记载:

查美国各邦,凡商民汇集至盛之所,设立总督或巡抚,称会城皆有上、下议院,即市镇稍大,有咩亚[市长,Mayor](官名秩如知府)衙署者,亦各有会堂,故一切政治律例不能画一,只征收关税、水陆兵柄,及外交立约等大事,归京朝主政。其设官,则一曰外部,专管各国交涉,及遣接使臣等事;一曰内部,专管国内舆图、户口、粮赋、学校及发给准照(凡创设一器艺,必给予准照,不许他人遽行仿造)等事;一曰兵部,专管陆师诸务;一曰水师部,专管水师诸务;一曰库部,专管款项出入,及铸造金银、行用钞票等事,有石银库一座,造费千余万,宽十数亩,门似蜂房水涡,常存银二百余兆万;一曰刑部,有正、副按察等官,专管一切词讼,其衙署即附在议院;一曰农部,专管制造农具、分别耔种等事;另有律政衙门,增删条例归其议奏;有驿务衙门,电报文札归其稽核。各设大臣一员,副大臣及司员,则视部务繁简,多寡不一,而事权统归议院。上议院每邦二人,共计七十六人;下议院每邦多少,视其大小,现计二百九十四员,皆由各邦民间公举,赴京办事。凡有举措,须询谋佥同,间有异议,则用其签名之多者,伯理玺天德特总其成而已。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6-77页。

日记饶有趣味地介绍称为“白宫”的总统府和国会的建筑。该文记载:“议政院高踞冈上,形势特胜,建造尤极宽敞华赡。地基圈广三十洋亩,四亩衢道,或铺红砖白石,或以油煤和土筑成,光洁如拭。隙地则数步一树,间以各色花丛。铁铸长几随在摆设,以供行人歇坐。院中大塔螺旋至顶,高三百余尺左右。分上、下议院,各可坐千余人。大门外塑华盛顿石像,仪观壮伟。正门以铜为之,雕镂工致,云值六万元。院墙壁有油画二幅,云一值三万余元,一值万余元。伯理玺天德正衙,名曰‘白屋’[白宫 White House],以其皆白石建成。铁阑森整,园沼宽宏。外部、库务衙署在其东,兵部、水师衙署在其西。另有离宫在京西数里外,因山为囿,错置亭榭,任人游观。”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6页。

陈兰彬一行曾参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故居——弗农山庄,在日记中有翔实的记述,说:故居的摆设反映了华盛顿简朴的生活作风。文中赞扬华盛顿解放黑奴的做法,其墓地虽然已改葬,“亦不尚华饰”,这是后人秉承先人遗志的表现。对于华盛顿的墓地,陈兰彬在日记中如是说:

东南十六迈,有山名发伦[弗农山庄,Mt。 Vernon],隶勿尔吉尼阿邦,为华盛顿致政后所居。屋仅数楹,规制俭朴,上下两层,上为卧房,有榻一,胡床、小桌各一,瓦缶数事,另房为正命之所,药罐痰盂咸在。余为客房,下层储其遗物,若刀剑、若书籍、若鞭鞍,及退破衣袴等类。墙壁绘其生平得意数事。当战争时,有法国提督剌非日[拉斐德 Lafayette]捐资带兵相助,于成功后入籍美国,像亦绘壁间。屋俯大江,后有厨房,及佣人住处。闻临终时,曾放出黑奴二百余,听其自便。有木兰一株,高可齐檐,系其手植,今尚苍茂。一小园宽约盈亩,花木行列修整,园外平坡一段,绿草如茵,为当年习骑之所。右即其坟,砖围丈许,中置二石棺,覆以铅瓦,若停柩之寮然。前立二石柱,高可八、九尺,标刻附葬诸戚名氏,系后人改迁其手营寿圹,距数十武,尤极狭隘。有守坟官一员,秩视游击。据称华盛顿居此四年,其妻又后十八月始卒。今房屋布置一切,皆其手泽,虽极朽蠹,仍依样修理,不敢擅易。坟虽改葬,亦不尚华饰,恐违先志云。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6页。

对于曾经带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陈兰彬来说,美国的教育状况成为他关注的焦点。几乎每到一个城市,陈兰彬都很注意当地的教育设施。1854年始行开辟的奥马哈,约有居民二万四千人。在这个城市里有酒店十七间,大书院一,中书院二,小书院数间。该处商绅集资建书院,以为义学膏火之费,每年延师四十四位,教学生三千人;另有大书院一间,颇清雅,约可住学生四百人。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4页。芝加哥,有大书院一间(建造费十一万元),小书院数间,教习医士院六间。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5页。克利夫兰,有书院一间,专教女子,公家书院数间,专教幼童。藏书楼二所,每所藏书一万五千卷。又有医院四间,穷人院一间,贫而无告者于此栖息,饮食皆出公项,本人不费一钱。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6页。布法罗,书院最多,每年蒙童入院读书者,约二万一千人。又有癫人院二间,教聋哑院一间,育婴堂数间,医院数间。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又有藏书楼一所,藏书三万二千卷,书院数间。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6页。

在大学方面,日记记述,美国著名的大书院有:哈佛大学、三一学院、耶鲁大学、卫斯理学院、林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而波士顿书院的藏书尤为丰富。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4页。小学方面,纽约的“王家书院”颇具规模,共六层楼。“凡初附学者居其上,为第六层,有男女童约四百,皆七八岁者,专教认字调音;第五层女童五六百,皆十一二岁者,教以书算、图画等技;第四层女童六七百,皆十四五岁者,教以格致等技;第三层约六七百人,皆十七八岁者,教以天文、地舆、制造、化学等技;第二层则由三四层中每日轮调约百人,教以琴歌跳舞等技;第一层为各绅董写字、见客处。统计学生约二千四五百人,女子居多,男子仅百余而已,缘男童十岁后,须往别馆也。”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4页。

在中国驻洋肄业总局所在地的哈特福德(Hartford),使团们连续几天访问了当地的书院、医局及聋哑院。据称,“该书院系中等,内有学生男子三百余人,女子百余人,皆年在二十左右,须由小书院学满四年,考录送进。院中分堂教授,所有天文、地舆、光学、化学、矿学、画学、格致、制造,以及医、理、法律、文史等法,均列图备物,口讲指授,不独架有其书,徒供耳食。中国学生有三四人,初进此院,以英语口译赖丁[拉丁]文籍,聆其背诵,尚属流利。其医局二处,一系国家例设,一系商民捐办,均洒扫虔洁,陈设鲜明。” 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8页。日记还记载哈特福德的聋哑学校创于1817年,是全国聋哑学校的“鼻祖”。

(二)追溯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华人在美国的历史是陈兰彬使团关注的焦点。使团每到一地,首先考察的是华人的状况,搜集华人在美国的相关资料。据《使美记略》介绍,华人于道光二十七、二十八年(1847、1848)来到旧金山,直至中国派驻美公使时,美国“有华人共十四、五万,散处各邦乡市”。主要集中在旧金山外,还散处在各地,如内华达、纽约、爱达荷、蒙大拿、犹他、宾夕法尼亚、路易斯安那、马萨诸塞、新泽西、田纳西、芝加哥、萨凡纳、新蕾、波特兰等埠。居住的华人或数百,或三五千,或万余不等,而皆以金山为出入总口。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59页。

纽约“街道宏敞,屋宇华丽,有华人约千七八百”,华人以洗衣、卷烟为业,虽受爱尔兰移民的欺凌,但“一到官府,尚为理断”,华人的处境比旧金山华人稍好。萨克拉门托是旧金山第二大埠,“屋宇颇华丽,俱用红瓦为之,街道宽阔如大埠,比大埠尤为整洁”。居民约二万二千人。该地有铸铁、蒸酒、制农具、织绒、制糖各局,据称织绒局每日能织一千磅,制糖局每日可制一百吨。各局都雇用华人,或一百、二三百不等,而糖局所用更多,华人有家眷者百计。同时,火车公司设在该埠,所有火车多于此处制造。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0-61页。在美国,甚至人烟稀少的地方也有华人。如埃文斯顿居民约千余人,有华人数百,俱系挖煤开路者,酒店待役亦系华人。偶见门额有“东道寓所”四字,这是华人聚会之处,亦有住家于此者。 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3页。

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组织中华会馆以达到互救互助的目的,又称为“六大会馆”。当载着华人的轮船来到旧金山,会馆恐华人初到,人地生疏,又不熟识当地的规矩,会馆派董事一人到船照料。当华人回国时,亦要到会馆报知,查明没有欠下债务,才给予“出口纸”搭船回国。会馆设置一切按华式,华人“如不遵我朝正朔而改易洋装者,册不列名,有事投诉,会馆亦不理”,反映华人对祖国十分眷恋,以及沿用中国传统的习惯。

华人在美国从事各行各业工作,以开矿、修铁路为多。在产矿的巴特尔芒廷,铜矿、银矿非常丰富,华人约九百余人在此地开矿。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1页。在产银、铜、铁矿的卡林,居民约五百人,而华人居二百余。在卡林附近的塔斯卡罗拉山“系华人挖金处,约四五百人”。 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2页。

19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修筑铁路的热潮。在建筑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中,西部由于人烟稀少、地势险峻,出现劳动力奇缺,铁路公司大量使用不怕艰苦、勤劳勇敢的华人。《使美记略》记载,从怀俄明至旧金山一带,所有火车站头,都雇用华人“百十不等”。在落机山高处的谢尔曼,这是火车路所过的地方,但荒郊坦野,人烟绝少,在建筑铁路的过程中,当地的印第安人,“屡出杀掠,所杀白人、华人以千计,野人亦不少”。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3页。

《使美记略》指出中美关系的现况,以及当时中美关系中突出的三个问题:

其一,在美国的爱尔兰移民的排华暴行时有发生。记略指出,美国公正殷实的绅商喜欢聘用华人,惟爱尔兰工人会党,肆意欺凌华人。这些人来自英国爱尔兰岛,他们移民美国并加入了美国籍,“且得与于举官之列”,又组织工人党,把矛头指向在美国的华人。开始时斗殴寻仇,继而骚扰华人住宅,甚至焚烧抢掠,并声言要驱赶华人,“且逼勒雇主不准容留”华人。排华分子“设誓联盟,敛资谣煽,欲使通国附和,尽逐华人而后已”,而其党魁却“声气广通,诡谋百出”,致使华人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导致数百起未结之案,华人被监押者达数百人之多。

其二,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排华法案。陈兰彬一行通过翻阅美国的报纸,了解到美国排华之风已经从地方吹到全国,经历从地方到国会立法排华的过程。日记中指出的美国“所设新法,如住房之立方、天气(空气),寄葬之不得迁运,告状之不许华人作证,及割辫、罚保等例,均于华人不便。忆甲戌(同治十三年,1874)回华,路经此间,停辖数日,曾不料转瞬变局,至于此极也!”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0页。 短短的一段话,指的是加利福尼亚州通过的一系列排斥华人的立法。主要有:咸丰二年(1852)加利福尼亚政府通过的《外国矿工执照税法》,对外国矿工强征每月三元的执照税,一年后又升至四元,而这主要是针对中国人的,因为中国人不想成为美国的永久公民。咸丰四年(1854),加州最高法院宣布不准华人在法院作证。咸丰八年(1858),加州课华人入境人头税每名五十五元。同治九年(1870),旧金山议会通过《立方空间法案》,规定市内住屋,每一成人住客,需要五百立方的空间。法案实施后的两个月内,便有二百四十七名华人被拘控。同年,旧金山议会又通过《街边挑担法规》,不准市民在人行道上肩挑竹篮走动,违者罚款五元,使当时中国人挑担运送货品遭到禁止。光绪二年(1876),旧金山议会通过《辫子法规》,凡犯案入狱的华人,必须剪辫。同年又通过《洗衣馆法规》,不用马车送货者,每季必缴税十五元,显然,这是针对用人力运货的华人。光绪四年(1878),又发出许多禁令,如禁止外籍民购置实业、不发给外籍民商业执照、禁止中国人在加州内河捕鱼等等。由此可见,这份上报清政府的《使美记略》,不仅掌握了旧金山排华的暴行和排华的立法,而且也提醒清政府注意,地方的排华势力,已经向美国政府和国会施加压力,促使排华成为全美国的国策。

其三,必须建立领事馆保护华人。日记分析了大量华工资料后,已深刻认识到,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东方移民也不少,华人仅是其中的小部分。华人所以受到排斥,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祖国的保护,华人因为中国没有在国外设立使领馆而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鉴于此,日记中指出,中国必须效仿西方国家,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设立领事馆,陈兰彬也把一批得力的成员留在旧金山,这批人后来则成为领事馆的重要骨干。

(三)考察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

陈兰彬使美期间,正是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后经济开始腾飞的阶段。全国各地无不充满经济高速发展的景象,留下了物质文明的印记。陈兰彬一行所到的乡村城市,各地的繁荣景象给使团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美记略》从几方面反映美国的物质文明,记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情景。

第一,不同风格的市政建设。

每到一地,中国使团看到的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市政建设。如在伊利诺伊州看到的是一个大市镇芝加哥,“万厦整洁,街道宽广(每街道阔八十尺),为东北一带火车路统汇之所”。该城市在河道上架起飞桥以通往来,又设石暗道(即海底隧道)二条,“由河底而过,又于地中开一暗道,以便马车行走,长约一千六百零八尺(费四十万元)”。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5页。

在美国的城市建设中,经常能看到“河上架飞桥”、“缆车”、“全铁悬桥”等建筑,把城市点缀得更美丽。如在布法罗,有“河上架飞桥两道(一以便火车往来,一以便游人行走),其桥不用桥虿,四面以铁缆维之,两岸各建桥楼,以挽铁缆,高约数十丈”。那里风景优美,有高山、石峰壁石,也有大瀑布,为方便游人,设有“缆车”,文中说:“岸傍有屋数间,内设绞车机器,下通水轮,以为升车上下之用。车如小室,可坐一十二人,四面玻璃透亮,有门以便开阖出入。对岸树林浓翳,山上建有亭榭,游人上下亦坐升车,如小舟式,亦系水轮运转。” 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6页。在布鲁克林,“现造全铁悬桥,高一百三十五尺,长三千四百七十五尺,宽八十余尺,首尾用径尺六寸大铁缆数条系之。已费金七百万,工程尚未十七,计再须五百余万,一年后乃成。成则每桥方寸,可胜十六万磅之重,诚将来大观也”。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5页。 布鲁克林桥于1867年开始建造,1883年通行,共费资九百万美元。

日记记述了美国人在建筑铁路时的智慧,在高山中,凿山开隧道,名曰“暗路”,火车穿山而过。由于高山长年积雪,聪明的美国人又盖起木屋,使火车顺利通过。如在内华达山,“离海高约万尺,今火车所过,计离海高七千零一十七尺,西人凿山通道,名曰暗路[隧道],计长一千六百五十九尺。又有雪盖木屋,如长街。凡高必用盖者,缘岩谷间往往积雪至一二丈不解,火车至此,碍难走动,故用此盖,又必粗大之木为之,春天冰解,势如地塌,非巨木不能支也”。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1页。

第二,各种新发明的出现。

光绪二年(1876),美国贝尔(A。 G。 Bell)发明了电话。光绪三年(1877)美国爱迪生(T。 A。 Edison)发明了留声机。陈兰彬一行在香港“辅政司署”参观时看到这些新发明,当时称电话为“传话筒”,称留声机为“藏话箱”,陈兰彬认为不久的将来,中国肯定能用上电话和留声机。陈兰彬在《使美记略》里饶有趣味地介绍这两种科技产品:

在辅政司署见传话筒。该署距燕尼士避暑处约三里,以手摇筒旁铜拐起号,即对筒问话毕,旋闻筒旁钟响,以耳向筒,一一回答。询其何以能然?据言电线能传字,即能传声,厥理甚明,而内中制度未得窥悉也。又言英国已有人作藏话箱,数人分隔说话封之,数万里之远,百十年之久,揭封侧听,口吻宛然,于立约、遗嘱诸大端尤为有用。将来制作尽善,当必传布中华。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57页。

《使美记略》还介绍新生产的“电气灯”,中国使团在旧金山入住满金茉莉街九层楼宫殿酒店时,看到“庭院设新制电气灯四盏,白光如月,芒焰远映胜煤气灯,且工费所省倍蓰,他日行用谅必广矣”。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59页。 此外,日记还介绍了电报机,写道:

另电报馆,用工人二千余,分管各路电线。询称该馆现有电线八千余条,往常所见各处电报,皆中设一盘(如罗经式),分派二十六字母,傍一人执笔照录,彼处一动,此处即看其字母,凑而成为某字。兹则并字母不用,彼处所说何语,此处即全句由机轮内印出。当时渠为演看,计纽约到布士顿(波士顿)三百余迈之遥,不过一息顷,已有回话。渠传去云:“中国官员某人到此。”答云:“已知某到,甚为欣悦。”如响斯应,巧妙绝伦。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5页。

第三,先进的机器制造和生产技术。

中国使团参观各地的机器制造厂、军械局等部门,对美国的军事工业进行考察。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有军械局,在高岗中,每日用工人七百名,常存洋枪十七万五千杆。当南北花旗开仗时,该局日夜不息,共造就洋枪八十万杆,费一千二百万元。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6页。拉斐特的炮台,“楼四面各置炮五位,炮约三十吨。手枪皆旧式,止当中一炮,口宽尺余,重六十余吨,可用药二百磅”。 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75页。参观格林炮局,观看军械所,各国新旧戈矛枪弹,各式俱全,还制造一些施放轻便的新式手枪。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8-69页。

据在美国学习水师的福州人黄建勋介绍,他正在学习的铁甲船,“重载六千八百吨,马力一千匹,有水师兵六百名,陆路兵二百余”。在武器配置上有“径十六寸大炮十位,径九寸大炮二位,十二磅子炮十二位,又贺炮及三板炮六位”,还有水雷三种:白头雷、霞米雷和上尖雷。“近日西人极意讲究水雷,而炮已为第二义。”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7页。

光绪四年(1878),美国举办农业博览会。会上不仅展出牛羊菜果之类的产品,而且还展示新的农业机器。如新式犁车,“有生铁、熟钢二种,生铁者以犁地,熟钢者以垦荒,用马二三匹,一人御之,一过深可尺许,宽可尺五六寸”。也有风轮取水器,用以灌溉农田。又有打麦器,形如载客之火轮车。这些新型农具具有轻巧便利的特点,在美国广泛使用。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7-68页。

中国使团曾参观美国的纺织厂,他们赞扬美国采用新法纺织,并处处采用机器,“其扒丝、卷丝、出线、染线、梭织花样,各有机器。大抵将蚕丝抖乱扒烂,卷作一团,扯出粗线,染色过浆,用火床焙干,然后纺成幼线”。但也指出,由于“转折太多,又不论精粗”,“故其绸缎仍逊中国之细致光滑”。陈兰彬:《使美记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第68页。

作为一部出使日记,它记述了陈兰彬及其同事们对美国的认识,也记录了他们出使美国的足迹。他们对美国政治、经济以及风土人情的考察,他们与在美华人的交往,对美国排华的分析,与各国政界人士的交往,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等等活动,为清政府和国人了解美国提供了真实的记录,为后人留下早期中美外交的第一手资料。

19世纪下半期,在中美关系史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美国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一样,急欲打开中国的大门,要求中国门户开放;另一方面,美国的门户,却对中国的移民紧紧关闭,美国国玺上刻着“合众为一”,而华工却没有被“合众为一”,讲究“公平竞争”的美国,却不给华人一个机会。随着淘金热的消逝,太平洋铁路建筑的完成,在美华人遭受迫害、欺凌,一个排华的浪潮在美掀起。这就是特殊的中美关系的表现,在美华人成为这种特殊关系的牺牲品。陈兰彬任驻美公使期间,把保护在美华人作为他的工作重点。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排华猖獗,从城市骚动演变为暴力行为;排华分子力图把地方性排华推进到全国性排华,推进到国会立法排华。针对华人的处境,陈兰彬立即在旧金山设立领事馆,拿起法律的武器,抗议美国政府纵容排华分子的行径,保护华人免受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