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苑论史
6203400000054

第54章 附希特勒避免不了覆灭的命运

国际国内处于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国际国内的舆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途,苏德战争的前途,以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十分担心。就在这种情况下,杨杰发表了许多文章,对世界战局、苏德战争以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科学地预见战争的前途。

首先,杨杰指出苏德战争中,德国要打败苏联力量不足。战争的结局是1918年战争结果的“重演”,希特勒或至自杀。

在苏德战争开始后的三周,苏联受到德国法西斯闪电战的攻击,连受挫折。设在重庆的复旦大学文摘社,举办了“苏德战争”座谈会,讨论战争的进行将会怎样?它的影响及后果如何?杨杰应邀参加座谈会,在会上他发表了着名的题为《苏德战争谈话》,对苏德战争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他首先分析了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就地理形势上说,是处于一种三面作战的地位,希特勒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通过利用国际上各种复杂的情况,取得了形势上是两面作战,实际上是一面作战的地位。于是他乘苏联尚未准备好就发动了战争,因而,希特勒得着许多便宜,很快地占领了苏联大片土地。但是,“苏德之间,德国要完全打败苏联,力量不够”,他分析了苏德双方的军备情况,指出:“苏联于1922年开始建设红军,到1925年止,无显着成绩。从1925年至1928年,红军已有规模,从1928年至1933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有步兵一百七十师;骑兵三十师,二十三旅;飞机一万至一万二千架;坦克车二万至二万五千辆;牵引机(稍加改造即可变成坦克车)二十万部;卡车(即运输车)十三万辆,这样就将苏联推到英法德之前。1939年至1940年之间,苏陆军第一次动员七百五十万,坦克车有五万辆,第一线飞机有一万七千架,牵引机三十万辆;汽车二十万辆,军队大部机械化,其余亦均摩托化,红军已成一流动性的军队,天空与地上配合甚为确当。”讲到德国,他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即有重整军备的计划,到1935年就具体化,有坦克车有五千至八千辆,飞机二千至四千五百架;机器脚踏车好几十万辆(或有四十五万辆),每辆可载三兵,有汽车十二万辆,卡车五万余辆,两共十九万辆,到1938年秋,德平时不动声色可动员二百五十万兵,有飞机六千至九千架,坦克车一万二千至一万六千辆,机械化部队三十师,其他陆军大部摩托化,还可出二百万后备军,同时国社党坦克车团有五十万驾驶员,1939年至1940年德国军备情形没有材料。”从军队训练改编情况看,他说:“苏联陆军前后改编五次,精益求精,质量相当可观,德于1934年开始训练,依年限来说,苏不在德下。”从战略上分析,德国则“主速战速决,其手段即闪电,德认为闪电一定成功。苏则认为进攻与奇袭应分为两个东西,近代战争不是一次所能解决,故苏一方面准备一支突击军,同时又准备一支反攻军。苏不信闪电一定成功,苏即根据这两点建军。”从军队的教育方面上看,他说:“苏联军队教育与各国不同,(一)讲政治,要实现主义,各个兵都有抱负,都悲天悯人,要救社会。(二)士兵所受待遇之好,世界无比……故军人临阵,觉得不死就对不起国家。师长与士兵如同事或家人父子一样,但到下令时,就绝对严厉。所以到了师长要去死时,一师人就必然跟着他去死。”杨杰详细地分析了双方军备的各种具体情况后说:“苏以这种好精神配好器械,并加大量生产,德要摧毁它,实属不容易。”因为“战争是角力,就是物质力与精神力的角斗,物质力是一定的,而精神力则可以膨胀,也可以缩小。战争力量是两种力量的总和,精神力一经丧失,物质力就变成无用。”

杨杰在苏德战争刚开始不到三周,德国法西斯气势凶凶地闪击苏联,苏联失去了大片领土。苏联能否抵挡得住希特勒?这的确是国际国内人们所担心的一个大问题。而杨杰此时能够透彻地分析了苏德之间的具体情况,得出德国不可能很快征服苏联,要摧毁苏联“实属不容易”的论断。特别是,他跳出了资产阶级军事家们的武器决定一切的“唯武器论”的圈子,认识到精神对战争所起的作用。的确表现了这位军事家不受表面现象所模糊,而用深远和开阔的军事眼界,从双方的具体情况,正确分析了战争的未来,这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军界中,实属难得。

杨杰进一步谈到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准备了两支军队,一支突击军,一支反攻军,用在攻击与奇袭方面。苏德战争发生后,苏联的突击队用不上,而反攻力量则在国境附近发生相当的效果,又因苏联的后备力及战争潜力都很大,所以将来可立于不败之地,他说:“将来或在某地予敌以决定的打击,万一在某一战线上作一长期对峙,则将来要看苏、英、美及各小国自身之挣扎而定,这种力量若能伸张,则1918年的战争结果可以重演,希特勒或至自杀,而德国民族仍然存在。”杨杰如此明白地提出日后的可能结局,的确是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历史证实了杨杰科学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杨杰能够在五年之前,德国侵苏凌厉莫当之时,就判断德国要败,并且指出法西斯政权的末日是“希特勒或至自杀”,这与杨杰对德国的政局分析,对希特勒等人物的正确理解是分不开的。

其次,杨杰指出,希特勒虽然改变了失败的闪电战计划,却改变不了覆灭的命运。战争的进程,正如杨杰所料,1941年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失败,这就粉碎了德国法西斯闪击苏联的好梦,使战争的结束成为遥遥无期,希特勒不得不变更自己的作战计划,只好以夺取资源、削弱苏军的作战力量来代替莫斯科的攻取。

于是,高加索这块丰富石油产地的攻取,便是希特勒应付长期战争的手段。他第一步要做到占领油田,以断绝苏联战争摩托的粮食;第二步再利用油田,使之继续生产,以延续轴心军队的寿命。杨杰分析说,高加索是世界石油的宝库,全世界石油的储藏量约有九百万万吨,高加索的储量占百分之二十,共有一百八十万万吨。全部油田分为三大区域,一区以迈科普为中心,年产石油约四百五十万吨,仅点全苏联生产量百分之七,一区以格罗昔尼为中心,产量比迈科普多一些。这两区虽然被德军占领了,但最大的油田区却是外高加索的巴库,仍然控制在苏联军队手里。巴库石油的产量约占苏联生产量百分之七十五,德国军队如果不能占领巴库就等于没有占领高加索。

尽管渡克将军虽然不惜牺牲一切驱使着疲惫的德军企图越过高加索山,向巴统和巴库前进,但是在崎岖而又陌生的羊肠小道上,德军已失去了装备上的优越势,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杨杰指出:“即令德军占领整个高加索,苏联却不会中止抵抗”杨杰:《苏德的石油战争》,重庆《新华日报》1942年春……因为苏联预先在安全地带存储着足以维持长期战争的油量“同时在苏联东部的广大领土上进行着大规模的石油矿开采运动。当然,希特勒进攻高加索的目的,除了夺取丰富的石油之外,还企图以高加索作为进窥中东的桥梁,占领高加索以切断苏联通伊朗的国际路线,占领高加索以争夺土耳其等。因此,希特勒的计划虽好,但是”高加索战争是整个反侵略战争的一环,在北面,斯大林格勒在德军七十五万大军围攻下,屹然不动;在南面,英国在伊朗和伊拉克边境的防御力量已经积极加强。希特勒如攻不下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的德军始终是苏联的囊中之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油田可以延续德国战争机器的生命,也可以把德国战争机器的生命断送。所以,希特勒尽管变更了作战计划,却终究改变不了他覆灭的命运。

最后,杨杰慎重地指出,打败希特勒需要两年的时间。

1942年春,轴心国正进行春季攻势的酝酿中,日寇在孟加拉湾东之安达曼群岛登陆,魔爪已进窥印度门户,《新华日报》记者走访了杨杰,询问目前战局的感观。杨杰认为目前的战场可分欧洲、海洋和中国三个主要战场,北非是一个支战场,各个战场有其独立性,那个战场重要就先解决那一战场,而目前的形势显然是欧洲战场更重要,”而且在这一战场上英美苏的合作容易,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南北极之间》——杨杰将军谈战局,重庆《新华日报》1942年春……

谈到轴心国的动向,杨杰认为:“希特勒进攻莫斯科不克,自然是其一大失败,然而它仍有其不可轻视的力量,至于它春季攻势的箭头,显然还是指着莫斯科。”《南北极之间》——杨杰将军谈战局,重庆《新华日报》1942年春。去年德军攻下基辅时,杨杰就曾判断希特勒的战略中心,是攻取莫斯科,现在这一战略企图仍然没有变更。杨杰预言:在未来的大战中,新技术和新武器一定会出现,不过,尽管希特勒拼其一切资本作孤注一掷,而其士气已在去年的进攻中受挫,头等的力量已经损失,现在拿得出来的只是二等的力量,而人员则发生恐慌;相对的苏联有着雄大的后备力量,战斗精神较德军旺盛,一定能够打退希特勒的春季攻势。斯大林一年内解决希特勒的号召,便是一道命令,一种力量,他这号召不是对外的宣传,而是对内的行动,是会产生实际力量的。至于希特勒希望日本配合行动,一是要日本西进,扩大海洋战争的战事,二是北进夹击苏联。杨杰认为:“希特勒要求日本赶快西进,是要它从印度洋出红海,去遮断英大西洋、太平洋的交通,这样西班牙和直布罗陀的控制便不成问题,而德意志的潜艇也可大举出袭,过去英国海军之不能调到远东来,便也是因为要防范这一着的原故。日本果能如此行动,则北非战场将告取消,即德意在北非的兵力便可抽调出来。至于北进苏联,则日寇目前还是在徘徊观望之中,因为苏联远东军力的强大,空军可以直接威胁到日本本土,日本如果再因发动攻苏而把大军陷入和中国一样的泥沼,日本军阀估量清楚了这点,则它必不为此。况且,目前敌酋东条正在趾高气扬之时,如因攻苏而遭到失败,则亦必不愿冒此危险。故日寇北进与否,当视苏德战争胜败为转移,这也是日寇战略一贯的投机性。”《南北极之间》—杨杰将军谈战局,重庆《新华日报》1942年春。

最后,杨杰指出战局的成败之势说,从欧洲战场方面看,“英美一定要和苏联合作作战,以英美的海空力量的总和,较德国占绝对优势。”他认为欧洲的新战场一定要产生,“这样英美也可增强取道北冰洋的援苏路线,要是英美的海空军再不断地袭击德国的沿海,以及它的中心工业都市,这样苏联的迎头痛击德国的法西斯,定能愉快地进行,而德国必然遭到失败。”杨杰特别慎重地指出:“击败希特勒那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英美和苏联的密切合作,整个消灭德国要作两年的打算,”“解决日本是较后的事情,”但是“只要中苏英美紧密合作,以中苏为两大兵工厂,解决日本的问题并不很难的。”《南北极之间》—杨杰将军谈战局,重庆《新华日报》1942年春。杨杰科学地、正确地分析了各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他正确的论断,客观地、辩证地预见到战争的进程,对于当时处于彷徨苦闷的人们,树立战胜法西斯、定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念作出了贡献,坚定了人们必胜的信心,加倍努力地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