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苑论史
6203400000034

第34章 论杨杰的军事思想

中国国民党军事家杨杰将军,旧中国时素称“三个半军事家”之一。杨杰的军事理论不断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特别是他卓识广阔的军事视野,他所科学分析预见的战争结局,都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这就使他的军事理论格外闪光,成为祖国灿烂文化遗产之一,成为研究祖国军事史、民国史、抗日战争史及世界二战史的宝贵资料。在杨杰将军诞生百年纪念之际,对杨杰的军事思想做一些探讨,是具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本文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杨杰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杨杰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杨杰的军事思想里也谈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但是,都以军事为核心。我们要了解这点,才能理解他的军事思想。

杨杰军事思想的第一个内容:“生即是战。”

“生即是战”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反侵略的炮火硝烟弥漫的战争;一层是“自强不息”的奋斗。

杨杰希望中国人用自己的拳头打出自己的新天地。认为中华民族要从被侵略被奴役的枷锁下解脱出来,要求得生存与独立,只有起来战斗。

他说:“战争是国家存亡的大事,是决定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个人求生存要奋斗,团体求生存也要奋斗。国家是许多人民组织起来的大集团,要生存也不能不奋斗。”

然而,战争对人民来说是残酷的,也是矛盾的。战争就人民来讲,是生与死的问题,就国家来讲,是存与亡的问题,人要求生,国要求存,这两件事本来是一致的,可是打起仗来的时候,个人的生与国家的存就有可能发生矛盾,为了个人的生,最好不去打仗,然而为了国家的存,却非打仗不可。因为国家不准备战争,就会灭亡的,国家打起仗来,一部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军队,是不免要死伤的,当国家存亡与个人生死不能两全的时候,怎么办呢?只好牺牲一部分人民的生命以争取全体的生,国家的存。所以,他认为,战争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求生存,战争是求生存的一种手段,是国家的大事,不能不关心。

当然,我们要认识战争,准备战争,不要轻举妄动地从事战争。但是,只有积极地准备战争,才能防止战争,因为认为敌人不来是不可靠的,我们准备好了等着敌人是可靠的;认为敌人不攻打我们是不可能的,我们有使敌人觉得不可攻打的充分准备是可靠的。

所以,应当事先比较一下敌我的力量,精确地进行估计,充分地进行准备然后制出作战计划,即孙子说的:“谋定而后动”。我们用主观的努力去争取胜利,去求得生存,这就是“生即是战”的道理。

杨杰认为:战争就广义来说,“凡是求知识、求技能、锻炼身体,皆其范围”。就是要“自强不息”,就要奋斗,两者相互联系,所以,他说:“求生存就要战争,而战争便是自强。”“能战斗的,才能生活,有战胜敌人本领的,才能生存,谁要是战败了,谁就要被灭亡,被淘汰。”这些论点,也是杨杰在时代的血淋淋的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活就是战争”。

杨杰指出,所谓自强,就是要奋发为雄,就要做到“勤”、“恒”、“敬”。“勤能补拙”,“恒”即“有志者事竟成”,“敬”能使人虚心,不苟且,不敷衍。所以,我们要救亡,必须自救,要自救,必先革心,要革掉苟且偷安、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等一切心贼,这就必须从自新自强着手,才不失之盲人瞎马,乱事奔驰。他希望把人民改造成为新国民,来作为我们新国家的基础,来挽救在这狂风骇浪的20世纪中的中华民族的存亡,这就是“生即是战”的道理。

杨杰军事思想的第二个内容:“不战而胜”是最好的战争手段。

杨杰认为,战争是悲惨的,残酷的,为了减少人民在战争中的痛苦,就应该采用“速战速决”的战术。因为战争的时间一长,军队便疲惫不堪,锐气就渐渐消失了,长期战争造成国家的贫困,经济资源枯竭了,如果邻国乘机进攻,虽然有了不起的参谋也想不起什么转危为安的好办法。所以,宁愿用笨拙的手段以求速战速决,不愿以巧取的方法去进行持久战。因为,长期的战争对国家是没有利的。

善于用兵的人,目的在于使敌人屈膝投降,而不是为的“战争”;目的在占领敌人的城市,而不是为了“进攻”;目的在于摧毁敌人的国家,而不是为的“持久”。战争即是一种求胜的手段,使敌人屈膝投降,占领敌人的土地,摧毁敌人的国家,是作战的目的,如果不战而胜,能够达到作战的目的,这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就应该用理智的办法,争取贱价的胜利。

战争是决定国家人民生死存亡的大事,绝不能感情用事,战与不战,不取决于领袖个人的意志,而取决于国家民族的利害。所以,计划战争的人,要有智慧的灵光,能够洞察隐微,在黑暗中找出一条光明的路径,在坦途上发现可以致命的陷阱。将帅考虑战争,分析战争,必须在利害复杂的关系中想办法,找出路,在有利的情况下注意到种种困难,并事先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任务才可以顺利达成,在危险的情况下要找出有利的条件,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去夺取胜利,困难才能够一一解除。利与不利不是绝对的,不变的,只要善于运用当前的情势,也可以使敌人的有利条件化为不利,将自己的不利条件转为有利,这就需要“知己知彼”,在明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下来决定战与不战,这样就可以百战不殆;在不知彼而知己的条件之下来决定战与不战,战争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如果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糊糊涂涂地蛮干,那一定会打一仗败一仗。

所以,杨杰认为,决定战争的领袖和执行战争的将帅,要有冷静和智慧的头脑,冷到冰点以下,有了智慧的头脑,就不会主张冒很大危险去求取没有把握的胜利。善于作战的将帅,不是用武力战胜敌人,而是用智力战胜敌人,善于作战的人自己要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要失却可以造成敌人失败的有利时机,这样才能取得贱价的胜利。

杨杰指出,战争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百战百胜不是战争最好的办法,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投降,才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兵不血刃而能够取得整个的胜利,就是杨杰追求的、向往的“不战而胜”最高、最好的战争手段。

杨杰军事思想的第三个内容:战争为精神力及物质力之比较,而精神力的成分尤多。

杨杰认为,作战有两种力量,一是精神力量,一是物质力量,军队的组成有三个重要的分子,一是发号施令,主持全盘计划的统帅;一是运筹帷幄的参谋;一是行使命令的部队。如果这三个分子能充分发挥其精神及物质的诸种力量,以百般卓越的手段,善为运用,便一定可以打胜仗。所以,杨杰指出:“所谓精神的力量,就是智慧、锐气、热诚等,物质的力量是就装备、素质等,有了物质的力量,才有作战的工具,有了精神的力量,才能将工具有利使用,二者相依为用,不可或离。同时,补给、宿营、行军等事,亦必须顺应人类生理的要求,以维持各个分子自身的健康。能将这三个条件综合运用,顾虑周到,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得胜仗。”杨杰:对陆大十二、十三期学员总讲评。

但是,杨杰说:“精神力和物质力的比较,两者的关于战争胜败的成分,比较起来,实为精神力为多,因为物质力永远不变,毫无伸缩变化之可能,而精神力则不然,真是其大无内,其小无外,所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闻声丧胆’、‘望风披靡’,这些都是形容精神力丧失的话,反之,精神力膨胀的程度也可想见了。因为精神力的伸缩伟大,所以物质又随之变为利器,也可以随之变为废物。在实战时常见一连人敢追一师人,而一师人往往不敢抵挡,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有为的指挥官就是能够操纵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能够立于主动的地位,主宰战场,支配战局。”杨杰:对陆大十二期学员讲评。以此,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杨杰军事思想的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总体战。

杨杰把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并列为作战的手段,叫做总体战。

然而,以上这几个方面中,他认为处于首要地位的是政治战,或叫做心理战。

当强大的国家侵略弱小国家的时候,弱小的国家为了求生存,一定要计划抵抗,这样,战争就无法避免。强大的国家要想不战而胜弱小的国家,就要用政治的手段去破坏弱小国家的防御计划,使它们打消抵抗的念头。当然,弱小的国家也可能用政治手段粉碎侵略者的侵略企图。这就是用和平的手段通过不流血的战争取得胜利,这就叫做政治战,是最理想的战争手段。

其次,是外交战。外交战就是用外交手段,尽量加强自己的力量,削弱敌方的力量,使敌人屈服。

不论侵略者或者是被侵略者,都需要用联合利害相同的国家,结成军事同盟,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发展。一个国家,若遇到敌对方面已经成立了军事同盟时,就用外交的手腕拆散他们的团结,或者结成更强大的同盟以压倒敌方集团。纵使不能用外交方式达到目的,也要运用外交手腕,造成客观方面的有利形势,使战争的胜利更有把握。

杨杰认为,外交战也可以说是政治战的一种,但这种政治战更接近战争,应用得当,也可取得不战而胜的可能。这也是战争手段中的一种策略。

第三种是经济战,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不能不进行经济生产、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以经济为基础,在平时秣马厉兵,充分准备,也可以收到“以战止战”的功效。

如果,以上战争手段都行不通了,已经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只好用武力来决胜负,这就免不了有牺牲、有流血。遇到了这种情况,就要想尽一切办法,采用速战速决的战术来解决问题,并用智力作战配合,这样,纵使不能不战而胜,也可以把战争的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因此,杨杰指出:战争不仅只考虑武力的竞赛,而且需要从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全盘考虑。这就是杨杰的总体战略思想。

在杨杰的军事思想里处处都体现出活学活用军事原理原则的思想。

杨杰指出,军事原理原则,“贵乎活用”。要能活用,必须要有三个先决条件:其一,须博通普通常识;其二,须有实战经验;其三,须娴熟名将的战史。他说:“盖研究战术,譬如研究文学,读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才晓得做文章的方法,读过李杜的诗词,才晓得做诗的要领,博通古今诸子百家后,诗文的材料方能充足,但是,死板板地按照起承转合,或平散仄入的方法扯用一些腐陋材料,必不能成就好诗文,一定自己多多练习,孜孜不已,夙夜匪懈,历时既久,然后胸境豁然,兴到成篇,惟妙惟肖,古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都成文,都非偶然。”杨杰以此比喻,认为:“研究战术亦然,除从书本上研究以外,还要今日设一想定,明日作一问题,时时练习,将一切经验事物、陶融一心、千锤百炼,方能心灵手敏。”他又拿持枪打猎来比喻说:“持枪打猎,必须有娴熟精巧的技能,才能百发百中,如果专晓得对正照门准心打枪的原则,而不能依原则苦工锻炼,心领神化,则野兽奔驰不已,照门准心永无对正之时,狼糜鸟雀,终无所获。”他又说:“故岳穆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语我人极应详加领悟。”杨杰:对陆大十二、十三期学员总讲评。

杨杰最后指出,以兵学之深奥艰难,莫不以半生心力从事研究活用,其所得几何。理论只有在实践的时候才是有用的,军事理论的本身是否有用,是否适合战争的需要,全赖战场上的实验来证明。

杨杰军事思想的第五个方面的内容:人民的战争是最进步的战争。

杨杰随着他人生的经历变化,客观考察了对世界上的各种社会制度,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他的军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杨杰认为,在各种战争之中,“人民的战争是最进步的战争,因为,战争是一棵有生命的树,它的根必须深入到广大的民众里,它的枝叶才会茂盛,才会生生不已。”

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有力量的源泉,才谈得上胜利。这样,国家就必须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因为,国家是人民的结合体,国家的事情自然应由人民来管理。政府是管理国家大事的执行机关,若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它就不会有巨大的权力;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所以,政府要想博得全体人民的拥护,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给全体人民谋利益,把国家最高统治权交到全体人民手里。以此相适应的,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这就是需要消灭不合理的人剥削人的制度。

所以,假若一个国家,在经济方面还存在着人剥削人的制度,物质生产、分配、消费等等都不合理,战争就很难组织人民去参加,很难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去为之流血牺牲,为之奋斗。

杨杰指出: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一种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全国的实业集中在少数资本家和商人手里,生产的目的是赚钱,不在增进人民的福利;分配商品的办法,不是以增进人民的福利,不是以需要与否为标准的,而是以有钱与否为标准的。”所以,矛盾重重,各种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为追求利润,资本家不愿负担数目太大的军事经费,遇到战争,若不被敌人的闪电战术征服,等到国家总动员,需要一定时间后,作战能力才能发挥。

“法西斯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变态的资本主义,它把资本主义国家战时的国家经济总动员的办法拿到平时来用了,法西斯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同样承认私有财产制度,而财产的管理权,却控制在几个政治领袖手里,劳动者和机器都在政府的强力编制下面发挥高度生产力,可是人们所得到的工资很低,他们吃不到好的,也穿不到好的,在这种全盘的统治之下,要维持这种经济秩序,保证它的效率,就必须使用无孔不入的秘密警察组织,对人民进行恐怖镇压,这当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集体的、统制的、计划生产的、政府垄断的,然政府则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它铲除了私有生产工具的制度,它能够一方面把全体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投入伟大的卫国战争,支持战争,造成了强大的人民国防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努力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因此,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发展、人民的生存,就能积极支持战争,参加战争,拥护战争。

所以,杨杰指出:“人民就是这个时代的象征,是新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这种观点,是符合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之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从以上杨杰军事思想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就是为了和平。为了祖国免受侵略掠夺,获得独立富强而战;为祖国生存发展,获得和平自由而战。其结晶就是爱国主义。

二、杨杰军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人们都称赞杨杰是位军事天才,但是,杨杰的军事天才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偶然的。他具备了许多使他成为军事天才的条件:他出身的家乡、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这些复杂的特殊条件都让他掌握了,并充分利用了、发挥了、创造了,所以他便成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军事战略家。

杨杰的家乡大理,是一座文化悠久的历史名城,从唐宋以来,一直是云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元朝以后,设云南行省,这里仍是云南文化的名城。它不但以风、花、雪、月着称于世,而且它的天然地理形成了它在军事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大理西倚苍山,东滨洱海,北有龙首关,南有龙尾关(今上关、下关)在这山水之间建城立关,的确是“固若金汤”。唐时,着名的“天宝战争”,使得鲜于仲通率领的唐兵六万、李宓率领的唐兵七万全军覆没于此;南诏时,派重兵镇守龙首关,以防御吐蕃南下侵扰;明朝洪武年间,大理卫指挥派周能在此拨重兵守之;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途径龙首关,亦经过数昼夜激战,方攻下此关。这些史实都说明此地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隘,这些英雄豪杰荟萃的场所,被大理人编成了美丽的佳话,被长期传颂,家喻户晓,这无不给童年的杨杰以重大的影响。当然,使杨杰成为着名的军事战略家,还应该从他的生活时代去寻找。

杨杰生活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是列强侵略者不断侵略掠夺中国、压迫中国的硝烟弥漫的战争时代,是列强用武力迫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血淋淋的时代。地处祖国边陲的大理,消息并不闭塞,因为大理老人有在晚饭后聚集在花架下谈论各种问题的习惯,只要有一点新闻传进大理,很快就家喻户晓:义和团的英勇奋斗、可耻的《马关条约》,冯驼子的英勇抗法……好学深思的少年杨杰在一旁听了,又得到不少活泼泼的知识,天长日久,识别的能力不断增长,“军事”这个概念也在他脑子里日愈加深。

杨杰一直在正规军事学校里学习、深造,受到了系统的军事技能的训练和军事理论的教育,这也是他成为军事家的原因之一。杨杰十六岁时步行到昆明,考取云南陆军速成学堂,踏进了他人生历程中重要的第一步,在这里,这位自负刚强的少年,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他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初步涉及许多军事知识的奥妙。第二年就考取选送“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学习,1907年,再以聪慧过人,被清政府考选后,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预备学校学习,两年后,正式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刚满二十岁的杨杰,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那里采取军国主义的教育方式,连小便、整装、扎绑腿都有规定,打骂制度更是平常。然而求本领、求进取的思想支持着他,他准确地完成了教官的要求。此时,同盟会在日本开展了宣传组织发展的工作,杨杰和一批爱国青年留学生参加了同盟会。杨杰在探索军事奥秘的同时也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他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炮科,回国参加革命。

1921年,杨杰以留学生监督身份,第二次到了日本,他感到戎马生活一混十年,毫无结果,中国依赖外国的“劣根性”仍然根深蒂固,再这样下去,“东亚病夫”不久就要寿终正寝了。这使他向“西方学习”的幻想破灭了,为了报效祖国,深感自己能力不够,决心自费报考日本陆军大学。在这里,他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学习到有关军事各方面的知识。四年时间,他读了几大木箱书籍和资料,他利用假日到历史上着名的古战场、要塞进行考察,研究它们的特点,以及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和得失,从而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他常被学校选为“统帅”指挥演习,这使他不断完善自己的指挥才能,陆大毕业时,成绩夺魁全班。

杨杰的青少年时代,一直受到正规军事学校的严格训练,为他成为一个军事战略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杨杰的军事思想受到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子的启示和影响。

杨杰对古代军事家孙武子评价很高,他说:孙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战争理论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他所着的书,一向被研究军事学术的人奉为经典,他的思想结晶,一串珍珠一般的无声语言,永远活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在文人的笔尖上和战士的枪杆上得到新生”。“他的作品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万丈光芒照彻了大地,使广大的战斗群从漆黑的夜里过渡到黎明。”因此,他认为,孙子和中国兵学是分不开的,讲中国兵学的人,不能不讲孙子,讲孙子的人,也不能不讲中国兵学。但是,杨杰学孙子兵法,不是照搬照抄,东施效颦,而是学孙子的精神,他说:“读孙子,千万不要开倒车,不要食古不化,返回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任务是要效法孙子的精神,利用孙子的思想方法和成果,来帮助我们创造将来。可见杨杰的军事思想是受过孙子兵学的启示和影响,同时,孙子的战争思想也被杨杰发展成为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了,并且进而树立了独创性的战争理论了。

三、杨杰的军事思想产生于他参加的战争实践中,以及对世界战史战例的考察研究中

辛亥革命爆发,杨杰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时,因要求士兵严格,而遇兵变,离开了沪军,这次兵变不听指挥的事件,使他很为痛心,也使他感到军队没有主义的信仰,就不辨是非,不明黑白,为所欲为,不能听命指挥,这种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以后,他在主持陆大工作时,把对学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吸取此次兵变教训亦是其原因之一。

之后,杨杰到贵阳指挥了着名的”黔东大捷“战役,使兵分几路,来势汹汹,数倍于唐继尧军队的杨柏舟军队大败而回,使滇军免受全军被歼的灭顶之灾,为滇军建立了奇功。这是杨杰操纵士兵精神,以少胜多的”口袋战术“理论的第一次成功的实践。以后,经他不断充实、总结,形成了他独创的一种诱敌深入、扎紧袋口全歼敌人的”口袋战术“的理论。

护国战争中,他率军驻防滇川边境昭通、叙府一带,完成了巩固边防的任务,使他的”防御攻势“理论得到了实践,以后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他独创的利用各种地形进行”防御攻势“的战术,并且驳倒了世界兵学家认为防御战术是被动挨打、自掘坟墓的错误论点。

袁世凯覆灭后,杨杰任靖国军第四军参谋长、中央军总指挥,指挥了着名的”泸州之役“。当时,川军在兵力上、地形上都占绝对优势,滇军各部都连吃败仗,并责令各指挥官降一级,朱德旅长亦被降为团长,以示薄惩,激励斗志。但客观实际是,以当时滇军的实力,要想打开局面渡过难关的确是很困难的。杨杰分析到此种情况,认识到强攻硬拼是不可能取胜的,于是采取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缺方法,迷惑了川军,一举攻下了泸州,取得了全胜,各指挥官复级。在朱德旅长倡导下,川滇两军重新和睦相处,结束了这场战争。这就是杨杰军事思想里一直追求的“智缺思想,达到了用兵不血刃而能够取得整个的胜利的目的,”泸州之役“,就是”智缺思想理论的初步成功实践。

北伐战争中,杨杰任第六军总参议,后任第十七师师长。第六军在攻打南昌时,与敌人形成拉锯式战斗,部队几进几出,损兵折将,军长程潜到武汉时,被李宗仁、白崇禧扣留后,蒋介石乘此机会,将程潜的部队下令解散。杨杰认为战争时期,正需要兵源补充,不能随便解散一个军,就把被解散的部队收编成一个纵队,他任纵队司令,继续北伐,首先攻下了南京。这次收编组织解散的军队,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使杨杰在实践中认识到,军队只要好好组织训练,是能打胜仗的,因此,在他的军事理论中,十分强调组织的作用,到他着《国防新论》时,他不仅强调组织训练军队,而且注重组织人民参加战争的重要性,使他的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

中原大战中,杨杰任第二炮兵集团指挥官,蒋介石的总参谋长。

战争初期,冯玉祥以徐州为目标,兵分七路,沿陇海线向蒋介石部队发动全面进攻。鲁西北的石友三部从兰封以北地区突破,逼近蒋在李坝集的总司令部指挥所。蒋介石的主力部队都在陇海路一线,身边没有总预备队可用,形势非常危急。于是电请杨杰到指挥部商议对策。在此种危急的情况下,杨杰认为,如果采用退却办法,必定引起全线溃乱,极为不利,必须苦撑几天,同时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策。结果取得了成功,使蒋介石免做俘虏。以后的许多战役中,杨杰充分发挥了他的指挥能力,为蒋介石“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此次战争中总结了许多战争经验。他指出:攻击、防御、退却、追击,四者虽都是战术的方式,都可以主动地实施,但防者动辄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易失动作之自由,这正仿佛楚霸王那样拔山盖世的英雄,被人绑系在大树上,脚镣手铐,不能动弹,这时他必定见弱于妇人小子,虽勇,亦无所为力了,所以要想一个办法,以恢复其自由。防御亦然,就是要用预备队解除自己的困境,因此,他说:“预备部署及配备之妥善,与运用之巧妙,是最关重要的问题。”如果,这样还不能解围,那就只有用“逆袭”来解决问题了。

杨杰在他参加的战争中,不断总结得失,丰富经验,使他的军事思想不断充实,并且成为行之有效军事原理原则。

杨杰的军事思想在考察研究世界战史、战例中不断发展。

他在研究攻势防御时指出:“盖自拿破仑战争,斐得烈大王战争,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日俄战争以来,无一非以攻击之方式,收战胜之效果。”“故截至一九一四年止,因有数次事实之铁证,攻击万能之说,遂风靡一时。”1914年以后,由于“兴登保将军,对俄作战,以少数兵力,取攻势防御,看破好机,移转攻势,将俄国沙姆索诺夫军二十余万之众,歼灭于坦登堡附近。霞飞将军亦以凡尔登巴黎为支撑点,对法军取攻势防御,看破好机,以新组成之第六军,转移攻势,一举而得成功。于是兵学家,遂了然于战争之胜利,不仅限于攻击,即防御亦为极妥善之方式。”“两者之优劣问题,遂由绝对的,而转入相对的地步。此世界战术变迁之一大关键也。”联系到我国的情况,他认为:我国古代黄帝战蚩尤时,风后察天地日月龙虎风云之变化,而演为“握奇图”,已开攻势防御之先河;尤以就孙子兵法之“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以及曾国藩之“打硬仗,扎死营”等名言观之,益足以证明攻势防御一式早为我国人所滥觞。可惜我们不能自勉自励,发扬祖业,以为世界战术之领导者,世界上的人又没察觉,还以为是新发明。他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攻势防御方式,何以不用于1914年之前,而风靡于1914年以后。他指出,其故有三:一,欧战前之兵器,与欧战时不同;二,兵器进步,战术进步;三,1921年至今日,世界战术又随时代进化而变迁了。所以,世界各国,皆因其国家民族之环境、兵器素质、国民性之不同,遂各有其独特之战术。可见,杨杰是不断考察研究世界战史,总结其成败及经验教训,不断充实自己的军事思想理论的。

四、杨杰军事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

由于杨杰的军事思想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所以他能科学地预见世界大战的产生和战争进行的结局。

1934年秋,杨杰考察了世界二十九个国家回国后,深知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他给蒋介石写了一个报告,希望赶快积极进行国防建设,以应付形势的变化。他说:“默察欧洲列强扩张军备竞争之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揭幕决难期其缓在三年之后。”历史进程到1937年7月,日本在亚洲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11月,法西斯侵略轴心形成。1938年3月,法国并吞奥地利。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杨杰的科学预见基本符合。

当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中国怎么办呢?

杨杰分析道:“欧战一开,太平洋之风云必随之而澎湃,太平洋海战之三主角,英美日其海军比率虽为五与三,然日利用其距离之近陆地,空军可接应舰队之优点,趁英美利害之不同,联合之困难及太平洋上根据地新加坡、夏威夷之远离,及空军限于运输不能充分发挥威力诸弱点,始终可以保持其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杨杰认为:“当此之时,可以左右其胜负者厥为拥有庞大空军而与大陆接壤之俄,然苟军事计划整理得法,则较俄尤可左右而轻重之者中国也。”接着他分析道:“我以海陆军之脆弱于此次大战中本无价值可言,然原于近代战术之变动,顿以我莫大之良机,盖我若能一意致力于战前三年中,为三四千架飞机之装备,组成强大之主力空军,则于此战争中可以左右双方而为天之骄子,加入英美则可袭日而掩护英美主力舰队安然进入日本海而覆其海军。加入日本,则可根本一扫远东英美之势力,故为中国今日图强救亡之计,应按所规定空主陆从方案积极进行,飞机之大批购置制造之积极设备,人员之从速养成,化学战器之研究与储备,以及陆军六七十个师之补充整理,使具有近代之装备与战术,俾可周旋于国际战场,乃能期应付此未来之危局而开国家复兴之隆运。”杨杰:《欧洲考察报告》。还在1943年杨杰就能对世界形势以及中国处此情况下应付的方法作出如此深刻的分析与科学预见,不能不说明他军事思想的正确。可惜的是,蒋介石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以空主陆从的方案积极进行准备,而是把巨大的资财武器用去围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使中国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大伤元气,致使日本侵略军很快就侵占我大好的半壁河山。然而杨杰以上的分析,在当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今天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争进行到1944年时,杨杰已经能判断出战争结束的时期了。杨杰指出:“欧战结束之期当为在今年至迟明春夏之交。”“太平洋战场之形势,大战须俟欧战结束之后,由军事技术来看,英美陆海空军必至集结总兵力到四五百万时始有决定性的战斗,故须有六—八个月的时间。”“日本挨打的日子约在明年春夏之交或竟延到夏秋之交。”杨杰并具体指出这样就需要美国达到菲律宾,英国克复新加坡,则战略形势改观,日本有利的地理将与英美成为主客颠倒之势,此外“促成苏联参加中国之总反攻,亦在作战上为最有利的条件,万一菲、新不能存活时,击溃日本之最有利形势,莫过于苏联之参战。”杨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观测》。他最后指出,中国不能因此而存依赖心,要用自己的拳头打开新天地,因为胜利的关键是操之在我,否则,虽然胜利,中国仍是两手空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在1945年夏秋之际结束了,历史再次证明杨杰的分析及科学预见战争的结局是正确的。这说明有了正确的军事思想,才能发现战争的进展与规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杨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测,在世界法西斯气焰甚嚣尘上之时,给人们坚定了反法西斯的信心,在日本侵略中国气势逼人之时,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

杨杰军事思想之所以能正确分析、科学预见战争的规律,是他能正确地认识现代战争,他认为:“现代战争是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而进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而进步的,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战争方式,一次战争有一次战争的特点。”杨杰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军事思想,不至于墨守成规而落后于时代,因此,杨杰的军事思想里的原理原则,有不少地方至今仍没有失掉时效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把战争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同政治,而且同生产政治的经济基础紧密地联系起来考察。恩格斯把它说成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阶级斗争’。”杨杰的军事思想是符合革命导师的这一论点的。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杨杰的军事思想也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国家是一种权力的政治机构,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机能和一般生物并没有两样,一般生物要求生存,国家也要求生存;一般生物要求发展,国家也要求发展。”这种把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用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的解释是错误的。但是,随着杨杰的思想变化和发展,在他人生最后的几年中所着的军事着作里,已经抛弃了进化论的观点。

列宁曾经说过:“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总之,杨杰的军事思想,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意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