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苑论史
6203400000018

第18章 试论河口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是辛亥革命前又一次武装推翻清政府的尝试。它虽然失败了,但有些经验教训还是可以总结的,以提供我们研究辛亥革命成败的原因。本文试图对河口起义作些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教!

一、河口起义的背景

1905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团结在反清旗帜下的各派革命者,终于有了统一的组织,有条件整齐步伐,一致号令,向着清政府冲锋陷阵了。这使孙中山无比的兴奋,他说:“自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新纪元。”又说:“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可见孙中山高兴的心情,以及他对革命充满了信心。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宣言中提出了包括“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这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它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清朝的统治来“建立民国”,这在当时,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后,会员们很快地就分头回国到各地去组织革命团体,联合爱国人士,准备起义。全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就云南来说,法国那时在云南修建的滇越铁路已通到昆明,并且掠夺了七个府的矿产开采权。英国也伺机侵略我国边疆的片马等地。法、英帝国主义对云南省的加紧侵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云南人民更感到“内巩国基,外御强敌”的迫切,于是积极起来反抗。1907年,云南同盟会会员创办了《云南》杂志,在发刊词中号召云南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万死不懈,以抗强敌”。一时以昆明、腾越的同盟会支部为中心,联络爱国革命人士,组织了许多革命团体,这样,云南就成为策动革命运动的重要省份之一。

云南现代地方史研究与此同时,同盟会迅速展开了和改良派“革命与改良”的大论战。经过论战,改良派失败了,丧失了在思想和舆论界的领导地位,于是,必须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中国近代出现了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孙中山懂得,处于清政府的暴力统治下,要想夺取政权,建立民国,只有用暴力对付暴力,进行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的政权。于是伴随着革命派在论战中的节节胜利,就出现了以萍、浏、醴起义为开端的武装起义高潮。

萍、浏、醴起义虽然失败,但它爆发于中国腹心地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参加人数之多,为历次起义所不及,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它激起了巨大的反响。继之,孙中山又着手领导了南部起义: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河口之役。

1908年3月,越南法国殖民当局应清政府要求,驱逐孙中山出境,孙中山临行前,命胡汉民留守越南河内机关部,同时命黄兴为总司令,再次在钦廉地区发动起义,并命黄明堂规划进取云南河口。

二、河口起义

河口地处中越边界,有滇越铁路经过,北可达昆明,因此,清政府也很重视,在此建有炮台四座,重兵防守,而孙中山的机关部设在越南河内,计划在云南发动起义,河口当然是必争之地,所以谋取河口,进图蒙自,以窥全滇,是河口起义的目的。

1908年4月,孙中山委派黄明堂筹划云南起义事宜,以王和顺、关仁甫为辅。关仁甫事先进入河口,对清军防营进行策反工作,并且奖励凡携械投降者,给银元1元。准备工作完成后,4月29日夜2时,黄明堂等率所部200余人从越南边界渡河,得到清军防营一部响应,共500人,向河口进攻。4时,占领河口。城内警兵相率反正,清军管带岑得贵等惊慌失措,赶忙逃入半山炮台,与防务处督办王镇邦合力死守。4月30日,起义军奋力攻山,管带黄元贞投降,王镇邦也诈称愿降,但却暗中命亲随射杀上山说降的革命党人王槐廷。起义军大愤,全力进攻。清军守备熊通用枪押着王镇邦,率部反正,清军全部投降,河口4座炮台均为起义军占领,得枪千余,子弹70000发。革命军处死了王镇邦,成立了云贵都督府,河口起义成功。接着,黄明堂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名义出示安民,声称:“本军政府因义讨暴,以民请命”,《神州日报》1908年5月13日。并宣布军律若干条,同时向各国发表宣言:“本军政府今起国民军,拟欲推倒现今之清政府,建造社会主义之民主国家,同时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以维持世界之和平,增进人类之幸福。”其条文主要有:

军政府占领地内之外国人民财产一体保护;

军政府占领地内,外国人于条约上已得之权利,皆得继续有效力;

外国人若直接援助清政府妨害国民军者,国民军将其认作敌国;

外国人若以战争用品接济清政府,则国民军立即没收之。

在革命非常时期,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是保证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

义军还得到了河口商人和越南华侨的资助。河口商人资助1700余元,越南华侨资助4000余元,并运来大米400余包。

5月2日,关仁甫率军400人左趋蛮耗,准备进兵个旧,攻取蒙自。一路连克巴沙、田防、安定、新街、万河等地。4日,王和顺率兵沿铁路北攻,清军纷纷来降,王部占领南溪。

5月3日,孙中山在新加坡电委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7日,黄兴进抵河口,力催黄明堂沿铁路进攻昆明,黄明堂担心粮食不继,犹豫迟疑。黄兴焦急,准备亲率各军前进,黄明堂仅派百人。由于缺乏思想基础,主力军又多半是变兵,所以行军不到一里,士兵便向天开枪,齐呼疲倦;再行半里,便一齐哄散。黄兴无法,只好折回河口,派人至前敌找王和顺商量,王也以兵疲弹缺为虑,在此情况下,黄兴仍拟率军先取蒙自,而将士多不听命,并要求再发一月的饷。不得已,黄兴于5月9日返回河内,准备多买一点驳壳枪,成立一个司令部或敢死队,强制士兵服从命令。住一日,复乘车北上,过老街时,被法警截留,解送出境。

河口义军初胜利之时,蒙自关税务司柯必达(法国人)、法领事白鼎业即电总税务司及驻北京法公使。彼等立转清廷之总理衙门,遽以上奏,一声迅雷,举朝震惊;军机处传旨,一面将云贵总督锡良交部议处,以及临安开广兵备道增厚、开化镇白金柱等摘顶留任,责以恢复,并派金柱总统前敌各路之兵先进;一面电饬赴京引见之云南藩司刘春霖,路途折回,驰赴前线总统诸路之兵,迅图恢复。同时电饬广西巡抚严防边界,必要时出境会攻,及电川黔两省,整兵待命赴援。同时求法使代电该国由越出兵夹击,并电驻法公使刘式训向法政府乞师,作一网打尽,清廷以只顾眼前之计,竟未考虑引狼入室的后果。

5月6日,法政府表示“自当竭力相助”。《驻法公使刘式训致外交部电》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七日,军机处电报档案。21日,法国驻蒙自代领事罗柯声称:“尽快结束目前的骚乱实为至要,否则它会给我们带来不祥的后果。”这一时期,越南法国殖民当局封锁边界,禁止起义人员及粮械进入云南。26日,在清军白金柱部进攻下,河口失守,黄明堂率600余名战士突围撤入越南,被法国殖民当局解除武装,强行押送到新加坡遣散。

在此期间,比利时中国留学生听到河口起义胜利的消息,非常高兴,同时知道清政府电驻法公使,将借兵平乱,留学生们愤慨万分,便电告东京《云南》杂志社。5月24日,杨振鸿、赵伸、吕志伊等以云南留日同乡会名义,邀请全体留日中国学生召开云南独立大会,宣称:“云南人绝对的不受清廷之支配,亦绝对的不受他国之干涉。”会后杨振鸿邀约数十人秘密返国,打算入滇援助义军,到达香港时,知道起义已经失败,就没有再到河口,而是到仰光去了。

至此,孙中山在中国南部亲自领导的6次起义全部失败。

三、河口起义的经验教训及其意义

根据以上河口起义的背景及经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河口起义的经验教训:

第一,孙中山因为两广和云南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剧烈的地区,会党势力深厚,人民富于反抗精神,这一地区离清政府的统治中心遥远,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又有漫长的海岸线或国境线,便于从国外输入饷械和人员,而且1903年的云南周云祥起义、1904年的广西陆亚发动起义,都曾给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巨大鼓舞,由于这些有利的条件,所以孙中山选择南方为“起点之地”,而取云南,拟先取河口,进而蒙自,进而全滇。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第二,河口起义军由黄明堂等率所部300余人从越南边界渡河,得到滇军防营一部响应,共约500人,起义军攻占河口后,城内警兵相率反正,4月30日,河口4座炮台被攻下,士兵英勇奋战,沿途也有一些苦力参加,故而很快打败清军取得胜利。

但是,因起义军中,多以变兵为主,他们多因清廷官吏贪污腐败、克扣粮饷,故而广大士兵不满。这时,关仁甫于起义前先入河口对清军进行策反工作,与清军防营约定,起义军入境时,清军内应,如能携械投降者,还奖给银元一元。当起义军攻下河口后,对这些反正的变兵应该及时做思想宣传工作,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道理,向士兵宣传,同时与当时人民反对封建压迫、剥削的斗争结合起来,起义军才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矗可是,义军领导急于进攻蒙自,没有很好地整顿队伍,教育团结广大士兵,因而当孙中山为加强起义领导力量,派黄兴到河口具体指挥起义时,黄兴又没有召集各路领导者开会统一思想,而是急于进攻蒙自,结果,士兵多不听命,行军才一里多路,就一齐哄散,黄兴进攻蒙自失败,无法指挥士兵,又得不到其他指挥者的支持,只好折回河内。这种没有思想基础的单纯军事行动,必然会遭到失败。

第三,河口起义虽然出了安民告示,但是没有认真细致地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用群众的力量来支持革命的军事行动,在当地自筹粮饷或从敌人手中夺取,支持起义军的长久革命行动。起义军完全靠外援支持,坐镇河内的胡汉民要求孙中山赶快接济十万元(粮饷及武器各一半),孙中山在海外四方求援,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一时外来接济不上,这就很被动,必然影响到整个军事行动的进展。所以起义军没有牢靠的群众基础,没有群众的支持,单纯地靠外援支持军事行动,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河口攻下时,黄明堂曾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名义及时出了安民告示,安定社会秩序,使人民照常生活,列车照常运行,这种做法是对的,让群众知道起义军的目的,以安定民心,使起义后的河口社会秩序迅速恢复,让人民了解起义革命军的本质,是应该肯定的。

与此同时,对外也有一些条文规定。

我们知道,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是保证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河口于1895年辟为通商口岸,法国政府就在这里设立了副领事署。革命军所颁布的条文,注意保护外侨的生命财产,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勾结,是正确的。而承认“外国人于条约上已得权利”,这虽然在当时的非常时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是作了这种过分的让步,革命行动也没有取得法帝国主义的同情。相反,法帝国主义者和清廷勾结,很快进攻革命军,使河口失守。

第五,起义军缺乏统一的领导、统一的指挥和充分的酝酿,以及周密的组织,仓促上阵。义军攻占河口后,孙中山才派黄兴去指挥,然而黄兴7日到河口后,也没有及时召开指挥员会议,统一思想及步调,更没有整顿士兵,进行革命思想工作,巩固现有的军队,招募扩充新军,改造建立成一支革命的新军,而是急于进取蒙自,攻占昆明。黄明堂、王和顺等思想又不统一,相互之间得不到真诚的支持,所以进军失利。这样,起义军就只可能在个别地方突破而不可能有大片区域的发展,必然无力抵御清兵的四面围攻,更应付不了外援断绝后的艰难局面。

第六,此次义军不但得到河口商人和越南华侨的资助,还得到了国外留学生和爱国热血青年的响应,他们纷纷回国支援义军,这些都说明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起义军的革命行动,是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的,反映了当时人心所向及华侨的爱国传统。它感召影响了一大批爱国青年投入革命的洪流中。朱德说:“我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

河口起义的意义:

第一,包括河口起义以前所有起义,虽未成功,却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自此以后,清政府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形成了“各省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清吏皆尽入恐慌之地”,甚至“一日数警”。孙中山的这一说法,完全刻画了当时清王朝在被起义军不断地严重打击下,处于四面楚歌的崩溃前夜的惊慌失措的情景。

第二,这些武装起义,有力地推动了群众运动的迅速高涨。革命党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使“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当时在各处起义军的影响下,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遍及全国,与革命派的武装起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势不可挡,向着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汹涌澎湃地席卷而去,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了新的高潮。

第三,这些武装起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统治者,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它还为即将爆发的武昌起义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这些起义的历史证明:“这几年孙总理、黄克强等在沿海几省,靠几处会党,携少数器械,东突西击,总是难达到目的。”“革命地应居中不宜偏僻。”这些说法,就是根据历次武装起义的情况而总结出来的,因此,一些革命党人吸取了以往历次武装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后,决定在中国的中部举事,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部,以加强对中部的组织领导,具体指导长江流域的革命斗争。于是湖北共进会和文学社实行联合,这就使长江流域的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不久终于爆发了导致清朝覆亡的武昌起义。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权,最终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