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秦学术史探赜
6201600000023

第23章 十、秦之科技

科技是指科学和技术。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也包括科学的应用,即具体的工艺。秦时的技术,主要反映在手工工艺方面,这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之然。秦之科技同秦的其他学术一样,也是在继承了从新石器到三代及春秋战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对后代的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一)先秦的科技思想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前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步的,同时也给它的下一代留下了重要的遗产。不只科技如此,其他知识也是一样。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我们所称的科学与技术归于《数术略》及《方技略》中。

《数术略》有五部分。天文,“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历谱,“会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五行,“五常之行气也。”蓍龟,是占卜之书。杂占,包括占梦以言吉。形法,“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廓室舍形人及说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贵贱吉凶。”这五部分共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这些内容除去占卜之类,即为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

《方技略》。医经家,“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德,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经方,“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味之滋,闭盧结,反之于平。”房中,性技巧。神仙,“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术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共计四个部分,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这部分实际是医学、药学。

先秦著作中专门论述科技的不多。天文、历法是古人比较重视的,但也分见于各种著作中。《春秋》记鲁文公十有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注云:孛,彗也。鲁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13年。《史记》记“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秦厉共公十年为公元前467年。这是哈雷彗星(Halley,Edmund)的再现。西方关于哈雷彗星记载的最早年份是公元前11年。公元前4世纪魏国人石申(也有学者认为是齐人或楚人)著有《天文》一书,共八卷,后人称之为《石氏星经》。这部书的赤道坐标与现代天文学的赤道坐标是一致的。在欧洲,赤道坐标系的广泛使用约在16世纪初。关于日月交食的研究,在《易·丰卦》中便有“月盈则食”的记载。《诗·小雅·十月之交》有“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已经认识到日食在月朔,日食在月望。

数学方面则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这些著作经过汉人的整理,但是确有先秦的成分。《周髀算经》中已有商高定理,即勾股定理。在此先后,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Pytha Goras,约前580-前507年)发现了勾股定理。《周髀》中通过对日晷影的四年测算,计算出一年有365日者三,有366日者一。一月的日数为29又940分之499日,即29.530851日,与今日实测一回归年为365.2422日,一个朔望月为29.530588日,相差不多。《九章算术》中则包括了面积(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梯形、弓形等)、开方、比例、盈不足等数学问题。《河图》、《洛书》是一种神秘数学。孔子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是将1至9这九个自然数,排成一个十字形,5居中央。按其排列,似乎仍以五行来安排的。古时图式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中央为土,所以数为5。其次序是水、火、木、金、土,代表1、2、3、4、5,方向依次向北、南、东、西、中。《河图》5在中央,围绕5第一圈由北开始是1、3、2、4,第二圈依次是6、8、7、9。表示循环往复,说明了地能生万物。这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的图解。《洛书》是将1至9这九个自然数排列于九个格中,5居中央,组成了一个奇妙的数字游戏。这便是将图中的纵、横、对角线各数相加,均为15。看来很神秘,其实是一种数学游戏。同样的游戏在古印度也出现过,在古阿拉伯人中也出现过。在西安元奉城遗址中便发现了一块方形铁板,上面纵横各6格,用阿拉伯文写的数字,纵横数字相加为111,对角线数字相加也是111。人们称之为幻方。

对古代世界的认识,战国的尸佼在其著作《尸子》中,对宇宙下了一个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邹衍又提出了大九州的学说。认为赤县神州是九州之一。他的原话已经在《秦之阴阳家》中说过,不再引了。

谈到先秦的科技。《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一份重要的文献。文中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科学技术的价值,同时具体地论述了百工的技术。

国有六职,百工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材;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审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材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它将社会上的各色人等的职业及职责分为六个部分:王、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如果将王与士大夫合为一职,农夫与妇功合为一职,便是士、农、工、商。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考工记》的分法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国之六职,各有分工,共同为创造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物品、信息的流通,构建了社会大厦的合理框架。六职各得其位,各适其宜,各尽其力,各得所酬,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这中间,虽然因为阶级、阶层的不同,互相矛盾总是有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但谁也离不了谁。社会发展中缺了哪一类人都不行。没有王缺了社会的首领,没有士便缺了智慧的思考和理论的总结,没有百工缺了使用的器物,没有农夫和妇功便会挨饿和受冻。这是社会分工又合作的图式,古今皆然。

《考工记》是专门讲百工的。“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它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是世代相传的。这种情况到现在还有不少行业在继续着父传子的习惯。文中将各种器物的发明归之于圣人。即“百工之事,毕圣人之作也”。这一论述在《世本·作篇》中提到了充分的体现。百工要造出好的器用,应该具备四个条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对于百工,亦有分工:

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

攻金之工六:筑、冶、凫、栗、段、桃;

攻皮之工五:函、鲍、韓、韦、裘;

刮摩之工五:玉、栉即、雕、矢、磬;

设色之工五:画、纤、钳重、筐、眆;

搏植之工二:陶、眊。

共六个行业三十个工种。在论述车的制时说:“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论述了车的各个部件的制作。谈到金属冶炼时,首先论述了合金的配伍比例: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钜监燧之齐。

其后详细论述了钳重、鼎、弓、车的制法和要求以及建筑、沟渠的建造。《考工记》是一部在当时专讲工艺技术的著作,对了解古代的科学技术有很高的价值。

(二)秦的科技概况

秦之科技继承着先秦科技而有所发展,主要是工艺技术,集中体现在秦咸阳都城和临潼秦始皇帝陵。都城是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陵墓是仿都城而建,二者展示了一代文化。

在天文方面,记录了秦始皇帝三十六年东郡的陨石。就连咸阳都城的建设规划,也与天文有关。《三辅黄图》云: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作亻言宫渭南,已而更名亻言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帝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紫宫,天体三垣之中垣有紫微十五星,称紫宫。天有紫微宫,上帝所居,王者立宫,以象帝居。天汉即天河。秦始皇帝陵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辛氏《三秦记》中有:“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这是在墓顶用明珠作的日月星辰,即所谓的天文图。古人墓中有天文星象已经早了,不始于秦始皇帝。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雷鼓堆发掘的曾侯乙墓中,有一只漆箱盖,上绘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称。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天文图。以此推测,秦始皇帝陵内的天文图,除了有二十八宿外,还有日、月。这在西安交通大学西汉的壁画墓中也可以得到实证。墓内壁画中有一圆形图案,上绘二十八宿及日、月、四象,也是一个发展。在都城设计及陵墓建筑中,将天文星象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也说明了天文学受到当时人们的关注和天文学发展的水平。

天文和历数是相通的。秦初无历数。秦始皇帝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到九月为岁终,闰月置于年尾,称后九月。汉张苍曾为秦柱下史,通于历数,为秦制历。到汉初,仍建言用颛顼历。每日计时用漏刻,到汉代继续使用。

在先秦数学的基础上,秦的数学也有所发展,在数学的应用普及上有所突破。2002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1996年调查的基础上,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北124公里处的里耶古城进行发掘。里耶古城在酉水岸北。《荆州记》曾云:“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遗典,是”。古城出土物中除陶、铜、铁、木、玉质的器物外,还出土了36000多枚木牍、竹简,除少量楚简外,基本为秦的木牍。记录了从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和转运、里程文书。涉及秦的内史、南郡、洞庭郡、苍梧郡等。其中一片木牍正面墨书乘法口诀表,即九九表。木牍由上至下分为六档。每栏书写顺序是由上至下,从右到左。

第一栏:九九八十一八九二十七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癥五四九卅六

第二栏:三九廿七二九十八八八六十四七八五十六六八癥八五八癥四八卅二

第三栏:三八廿四二八十六七七癥九六七癥二五七卅五四七廿八三七廿一

第四栏:二七十四六六卅六五六卅四六廿四三六十八二六十二五五廿五四五廿

第五栏:三五十五二五而十四四十六三四十二二四而八三三而九二三而六

第六栏:二二而四一二而二二半而一凡千一百一十三字

这是距今2200多年前的乘法表。从目前来看,应是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乘法表的实物。它在书写中省略了九以后八至二与九乘的口诀,也省略了一与九乘的口诀,而增加了“二半而一”。这句在现行的九九表中是没有的。这一句便涉及了分数二分之一,或小数零点五了。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中也曾出土过《算术书》,其中也有乘法口诀,成书年代约在西汉文景之世。现在的小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乘法,其口诀与此相同。自然,按先秦的数学发展水平,乘法和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但是,这份口诀表及张家山的《算术书》说明它已经成为教科书了,肩负起了普及数学知识的重任。它的编写方法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符合普及读物的特点。在古巴比伦时代,当地的人也创制了乘法表,是在泥版文书上的。人类不论东西方,在一些基本问题理念上是相同的。

天文历法与农业有着重要的联系。它指导着农业的种植、收获的季节。前面我们在谈到秦之农家时,已经将《吕氏春秋》及湖北睡虎地秦简中关于农业的种植、施肥、防虫、贮藏、种子、收获等作了介绍,从中也可以看出秦代农业发展的程度。秦始皇帝又继其先祖在蜀修了都江堰以后,又在都城附近修了郑国渠,统一天下后又在广西修了灵渠。这些水利工程,无疑对农业的保收起了重大作用。

建筑方面,秦统一以后始皇帝在咸阳广建宫殿,其中的代表作便是阿房宫。“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算下来,东西69米,南北115米,面积近8000平方米,高11.5米。即以今日之目光看,也是够宏伟的了。秦始皇帝陵的修建,秦陵陪葬坑利用坑道方法解决大跨度的难题,建起了12600多平方米的一号坑,4600多平方米的二号坑。其建筑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使人惊叹不已。

磁石引铁的物理现象古人已经注意到了。《管子·地数篇》中说:“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说得更为明确:“慈石召铁,或引之也。”高诱的注解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而将磁石吸铁的功能应用到实践中的,是秦阿房宫的磁石门。《三辅黄图》中说:

“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来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止,以示神。亦曰却胡门”。

关于磁石门的位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正义》引《三辅旧事》:“以磁石为门,阿房宫北阙门也”。将磁石引铁的功能运用到宫廷保卫,恰如今之安检门,亦是巧思。

地理学方面,《禹贡》便对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并详细记述了各州的土壤、物产等。秦的祖先造父陪着周穆王游览祖国的山川,并在昆仑见到了西王母。秦始皇帝作秦王时,燕太子丹让荆轲带着督亢地图来见秦王。说明这时期的地图制作已经卓有成效。秦始皇帝的陵墓,除了上具天文外,还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河。具体的古代地图出在秦。1986年,甘肃天水市小陇山的放马滩秦墓中出土了7块松木板。这七块松木版上绘制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国所属的?县(今天水市北道区、秦城区、秦安县、清水县)的行政区划、地形和经济概况。有山系、水系、关隘、地名等。地图的方位标示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与现今的方位一致,地图不但是行政区域的标志,在军事上也极为重要。《管子·地图篇》:

凡主兵者,必先审知地图環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近远,城廓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

放马滩的地图,符合管子的这些要求,将理论变成了实践。

在金属加工、铸造、防腐方面,其科技的应用,也具有极大的创造性的发展。从古今中外来看,科学技术的先进,首先是被用在军事上,而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同时也用在君主的享乐上。这一点从秦陵文物中展现得更为明显。水银可以防腐,于是始皇帝陵内则以水银为江河湖海,企图让尸体不腐。其大等同于真人的兵马俑、文官俑、百戏俑、水禽坑中的乐舞俑,都是陶制的,其烧成温度为1050左右,陶质细密,坚如青石,不易渗水。秦俑坑中的青铜兵器,铜锡比例合理,大体与《考工记》的要求相近。兵器经过抛光处理,光洁锃亮,光洁度达到了9-10,即九至十花。剑和矛的刃部磨纹细密,纹理清晰、整齐,剑的磨纹几乎与剑脊平行。矛的磨纹在弯曲的地方形成辐射状。镞的加工更使人惊异。镞是三棱形的。它的三条棱和三个面被加工成抛物线状。将它们放大投影与今之步枪子弹形状一样,飞行平稳,速度快,命中率高。镞的加工相当规范,同一个镞的三条棱和三个面,基本全等。对镞的三个面作放大投影,放大20倍后,同一个镞的放大轮廓误差不大于0.15毫米,不同镞的误差不大于0.2毫米。秦代已经在制造方面讲究标准化了。《荀子》中曾提出过“刑范正”,睡地秦简中也提出:“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秦俑坑中的砖,可分为四个型号,每个型号的砖长、宽、厚尺寸一样。秦陵出土的弩机,不同弩机的零件可以互换。这两种情况,便符合标准化要求的两个基本要素。系列性和互换性。秦陵出土的兵器的防锈技术,一直为人们乐道。经过现代化的科学检测,它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物,起着良好的防锈作用。这层氧化膜厚10-15微米,含铬约1%-2%。科学工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将剑或其他兵器放在重铬酸钾溶盐或水溶液中浸煮过的结果。这种技术也传到了汉代。满城汉墓中的青铜剑也是经过铬盐氧化处理的,表面也有一层铬盐氧化膜。在铸造方面,秦陵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它的铸造工艺复杂,有铸造、焊接、镶嵌、接铸、子母扣连接等工艺过程,至今使人们叹为观止。

(三)对秦科技的评价

秦的统治时间短,但是表现在科学技术上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概括:技术水平高,制作精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之科技的这种发展,也不是突然的。它是继承了秦以前的科技成果而产生的。无论是天文、历算、机械制造,都是先秦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天文、地理自不待言,即以金属防锈而言,先秦时也采取过防锈技术,殷周青铜器,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都采取过防锈处理,虽然不是用铬盐氧化物而是用水银。《考工记》中对青铜冶炼中铜锡之比的总结,都为秦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也提供了人才基础。古代技术是代代口传身授的,有些技术是父子相传、师徒相传,在传授过程中,受业者也在不断地改进工艺过程,不断地创造新的工艺,使之不断提高。当然,也有传断了线的。

秦代这些工艺表现的基本是技术。乘法口诀是普及的知识,制陶、冶金、铸造、防锈等等,也都是技术。秦始皇在下焚书令时,也强调过一点,就是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不在焚烧的范围之内,也是指的技术方面的。可以说,秦之科技重在实用。这个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秦王朝短祚。科学的发展要经过理论与实践的过程,而实践又不是一朝一夕或一次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时间。这一点,不到十五年的秦王朝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的。一方面也与秦始皇帝个人的重实用分不开的。始皇帝要建宫殿,修陵墓。这些工程是在实际工作中行使的,只能是将老一代留下来的技术加以运用,最多是在运用中加以改进。

秦的科学技术大都体现在为完成君主的私欲方面。秦的科技从文献上记载的不多。秦咸阳宫的部分发掘,秦始皇帝陵各个陪葬坑的发现和发掘,出土文物中蕴含的科技光辉引起了学者对秦代科技的探索、研究和论述,才有大篇、小篇的文章。从实际来看,不仅是技术,艺术也是一样。君主专制的制度铸定了一人主宰天下人,天下人为一人服务的命运。有才能的人才创造的技术首先用在为君主争夺江山的军事上,用在君主享乐的生活中,包括君主要在另一个世界享受的生活。这也是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