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秦学术史探赜
6201600000013

第13章 十一、秦之小说家

秦之小说家需要有一个界定。它不同于现代文艺作品中小说的概念,虽然其中不少也具有文艺的某些特点。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小说家纳入诸子之列,他的界定原则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如是来看,他所说的小说颇类于现代的笔记散文及传说故事之类。这类作品,虽然“君子弗为”,但也有“一言可采”,有益于政教。现在来说,它既出于街谈巷议,并不是专门的为了著作而著作,倒可以从中观察到历史的一些更为真实的面貌,窥视到历史中的人心向背。因为它没有伪装,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这类作品,有些出于秦,有些出于秦以后,甚至更晚,流传于人们口头。因此,对此章的取材就需广泛一些,即历史文献材料包括笔记传说,考古材料,现代能收集到的民间传说。为了叙述方便,仍沿用小说一词。

(一)秦小说之信息

《汉书·艺文志》所记的小说家共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没有关于秦小说家的。这些作品的作者及作品内容都没有秦国、秦王朝的人,也没有反映秦国秦王朝的轶闻和传说。清姚际恒《汉书艺文志附录》一文中,有小说家“凡一十三家,一十三部”,其中涉及到秦的有:《周王游行记》五篇。《穆天子传》六篇。《燕丹子》一卷。

《周王游行记》与《穆天子传》都是记周穆王神游天下的,其中便传递了秦人先祖造父为穆王驭,“以览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等信息。《穆天子传》是晋太康二年汲县民不准盗发古冢所得的竹简之一。周穆王姬满所到之地,在西方已经达到了今帕米尔之地。他见到了西王母。西王母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王答词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造父随穆王西征,秦人的祖先约于公元前10世纪便于到了今天的帕米尔一带了。

《燕丹子》三卷,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明《永乐大典》录入,共三卷。《周氏涉笔》说它是“史记事本”。清孙星衍《燕丹子叙》认为是“先秦古书,亦略与《左氏》、《国策》相似,学在纵横、小说两家之间”。“其书长于叙事,娴于词令。”该书写了燕太子阴谋报仇,养士荆轲,使之刺秦王政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其他关于秦的小说,散见于后世的笔记及传说故事之中,同时也见于《史记》、《汉书》原文及注解之中。另外,近年考古发掘出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及放马滩秦墓竹简中也有部分文字记录。近年来,由于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学人的多方关注,其中收集秦人传说的工作,也有进展。其中王宝玲、黄晓明二位历时年余,编写的《秦陵传说轶事》及冯赤先生的《中国骊山》、王齐秀的《秦都秦陵秦俑传说故事》亦有可观者。

(二)竹简中的秦小说

秦的小说家应该包括秦的小说家(作者为秦人)及写秦的小说家(非秦人而记秦的轶闻者)。秦的小说家从文献中很少见到,但在秦简中尚可见一鳞半爪。

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竹简460枚,木板地图7幅。竹简为《日书》,另有8枚的《墓主记》,叙述了一位名叫丹的人死而复生的故事。

卅八年八月己巳,邸丞赤敢谒御史:大梁人王里□□曰丹□:今七年,丹刺伤人垣壅里中,因自刺?弃之于市,三日,葬之垣雍南门外。三年,丹而复生。丹所以得复生者,吾犀琥舍人,犀武?其舍人□命者,以丹未当死,因告司令史公孙强。因令白狗(?)穴屈出丹,立墓上三日,因与司命史公孙强北出赵氏,之北地柏丘之上。盈四年,乃闻犬?鸡鸣而入食。其状类益、少麋、墨,四支不用。丹言曰:死者不欲多衣(?)。市人以白茅为富,其鬼受(?)于它而富。丹言:祠墓者毋敢纈纈,鬼去敬走。已收纉而罄之,如此□□□□食□。丹言:祠者必谨骚除,毋以□洒祠所,毋以羹夭纉上,鬼弗食?

这是记录秦昭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69年)八月十三日,邸道丞赤向御史报告,丹这个人在昭王七年将人刺伤后,即自刺而亡,埋在垣雍南门外。三年以后丹又活过来了。为什么活过来?是他死后,由犀武来审议。丹原来是犀武的舍人。犀武判他命不该死,云云,于是丹便活过来了。犀武是魏将。这是一个死人复活的故事。这类故事在秦以后的志怪小说中常有,但在秦简中出现,却是首见。它是中国志怪小说的滥觞。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封诊式》中的案例,其中有些比较有趣的,也可以看作是小说类。如其中有《穴盗》一篇,说某乙晚上与妻睡后,门户已关。第二天早上起来,丢了一件衣服。侦查案件的人去了乙家,发现小堂屋墙的中央有一孔新挖的洞(穴)。“穴下齐小堂,上高二尺三寸,下广二尺五寸,上如猪窦状。其所以堵者类旁凿,迹广口寸大半寸。其穴壤在小堂上,直穴播壤,破入内中。内中及穴壤上有膝、手迹。膝、手各六所。外壤秦綦履迹四所,袤尺二寸。其前稠綦袤四寸,其中央稀者五寸,其踵稠者三寸。其履迹类故履。内北有垣,垣高七尺,垣北即巷也。垣北去小堂北唇丈,垣东去内五步,其上有新小坏,坏直中外,类足?之迹,皆不可为广袤。小堂不及垣外地坚,不可迹。不知盗人数及之所”。仅这一段,将侦查记录写的很细:手印、膝印的数字,挖出盗洞的大小尺寸,入室盗者的鞋底印痕中的针角是中间稀、两头稠及其尺寸等等,提供了秦时的侦查记录、侦查过程。而对鞋底的描述,恰与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跪射俑的鞋底正相印证。它保存了历史的痕迹。《封诊式》中有不少破案故事,也可作为小说家言来看待。

(三)写秦的小说(上)

秦人自己写的小说留下来的不多,但秦汉以后写秦人的小说又不少。其中有《史记》、《汉书》、《山海经》、《水经注》、《博物志》、《拾遗记》、《搜神记》、《西京杂记》、《广异记》、《太平御览》、《三辅黄图》、《述异记》、《酉阳杂俎》、《广博物志》、《太平广记》、《广弘明集》、《列仙传》、《中华古今注》、《绎史》、《关中记》、《三秦记》、《全唐诗》、《敦煌变文集》、《纊玉集》以及现代人编的《秦陵传说遗事》、《庐山的传说》、《陕西名胜古迹传说故事选》、《中国骊山》等。这些有的是专写秦的,有些则是有部分是写秦的,如果全部录下,就太多了。我们分类举例来探索它们反映的主要内容也就可以以管窥豹了。

司马迁写《史记》除参考汉以前典籍以外,也参阅了古代小说,采访了古代的轶闻及传说。所以,《史记》记秦的文字,亦有小说家言,故其文字生动,故事性强。

《史记》记秦的源流,从“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秦人也是黄帝之后。这一点,已被凤翔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石磬的铭文所证实。石磬铭文中有:“天子纋喜,共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平”。类似高阳有灵的铭文,在多个石磬上都出现过。黄帝之孙曰高阳氏。这一感生神话,自然是古代的传说无疑。

秦穆公爱惜人才,曾作《秦誓》,以五张羊皮换来七十岁的百里奚,也近于传说。“初,穆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而死,以报食马之德。”明显是采自民间轶事,以示穆公之爱人。

秦昭王七年,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使靳尚向宣太后说:“唇揭者其齿寒”。宣太后向靳尚说的一段话,亦近于小说家言:

妾事先王日,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这亦属小说家言。此时昭王七年,太后专权。太后之语虽近鄙俗,但也刻画了这位太后的政治远见和手段。昭王三十五年,还是这位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以后,太后又私魏丑夫,并欲令其殉葬。

秦始皇帝三十一年,更名腊曰“嘉平”。《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记》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續,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其邑谣歌曰:”

神仙得者茅初成,

驾龙上升入泰清。

时下玄洲戏赤城,

继世而往在我盈,

帝若学之腊嘉平。

“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此仙人之谣歌,劝帝求长生之术。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此语虽后出,但始皇喜神仙之术愿求长生倒是真的。他多次派人入东海求仙,并在咸阳宫中修炼,自称“真人”不称“朕”。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默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而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这些轶闻传说虽不经,却也折射出当时的人心与这位皇帝的性格。

秦修长城也是历代有恶评的。秦时民谣已有《长城之歌》。以后便形成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个故事至唐已经完整化了,有戏曲,有小说,有诗歌,有敦煌的变文,迄今不绝,陕西铜川有哭泉,辽宁有姜女石。虽然多人写文章述其事之讹,但是改变不了人们的意志,辩者自辩,传者自传,现在还拍成了电视连续剧。

焚书坑儒是古今一大冤案,也是论秦者必论之事。汉代王充在《论衡》中便引用了一则故事:

孔子将死,遗谶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其后,秦王兼吞天下,号始皇,巡狩至鲁,观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疾而崩。

王充(公元137-192年)此引文,目的在于驳斥谶纬之无稽,所以他说“此皆虚也”。但是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焚书坑儒的态度。附带说一点,《史记》载坑儒460人,而卫宏云在骊山坑儒700多人,合计1160人。今人但承认《史记》而不提卫宏之说。我以为,以1160人为妥。虽然增加700人与减少700人,对其事性质无关宏旨,但究竟有程度之差。

秦始皇帝的出身也是千古疑案。有吕不韦子之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娶之,生始皇。”而《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则是:“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史记》的记载本已矛盾。既已有身,又能大期生子,于是便成了千古疑案了。而汉代人几乎将之作为定案。《汉书》云:

史记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马生人。昭王二十年,牡马生子而死。刘向以为马祸也。孝公始用商君攻守之法,东侵诸侯;至于昭王,用兵弥烈,其象将以兵革抗极成功,而还自害也。牡马非生类,妄生而死,犹秦恃力强得天下,而还自灭之象。一曰,诸畜生非其类,子孙必有非其姓者。至于始皇,果吕不韦子。京房《易传》曰:方伯分威,厥妖牡马生子。亡天子,诸侯相伐,厥马妖生人。

这已经坐实了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了。以后的纬书中,以此大作文章。《尚书考灵曜》云:“秦失金镜,鱼目入珠”,宋均注:“金镜喻明道也。鱼目入珠,言伪乱真也。庄襄王纳吕不韦之妻,生始皇也”。《尚书帝命验》曰:“玉弩发,惊天下,贱类出,高将下。”注云:“秦有枉矢西流。枉矢即弩星也。兵精主天下,见之而惊。西流,秦灭也。贱类谓秦始皇也。吕不韦之妻任身,而秦襄王纳之,生始皇。高谓丞相赵高也。始皇出,赵高下,言天生之也”。看起来,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是引用了小说家言,以致《秦始皇本纪》与《吕不韦列传》出入较大,引起了后人的许多疑问,从而使秦始皇帝的身世成了一大疑案。

秦始皇帝滥用民力之处有二,一是广修宫殿,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一是筑秦始皇帝陵,筑陵筑怨。《史记》中仅有91个字的记录,而历代的记录就不少,《水经注》、《三辅黄图》、《三秦记》、《拾遗记》、《汉书·楚元王传》、《西京杂记》、《关中记》等。《三秦记》中记录了秦始皇帝戏神女,被唾了一脸,生了疮。始皇帝求饶后,神女令其在临潼骊山温泉中洗之而愈。《西京杂记》记录了始皇帝陵原来有石麒麟二尊,头高一丈三尺,汉时搬到了五祚宫。秦咸阳宫中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纹,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有一面铜镜,长五尺九寸,宽四尺,用以照人,可知人有没有邪心。女子有邪心,在镜中则可以看到胆张心动。秦始皇帝常用之去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秦始皇帝陵的建筑,以上书中记述,其中有金蚕、玉松、金雁等,甚至在三国时,吴国张善为日南太守,还曾在日南见过秦陵的金雁。修陵工程之浩大,有《运石甘泉口》一诗,而对修陵与生埋宫女有《古丈夫和毛女诗》。

秦始皇帝所修宫殿,咸阳宫殿一、二、三号宫殿及梁山宫、阿房宫、碣石宫等均经考古发掘,建筑规模宏大,令人惊叹。秦始皇帝陵则有兵马俑坑、文官俑坑、百戏俑坑、水禽坑等,一个比一个惊人。

秦对外关系,除《史记》中所记徐福赴东海求不死药外,余皆不多。王嘉为晋人,所著《拾遗记》中,记载了骞霄、宛渠与秦的关系。“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刻玉善画工名裔。”而宛渠人向秦始皇帝谈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如皇帝曰“此神人也。弥信神仙术也”。语似不经,但也反映出秦之艺术与始皇帝之所尚。

(四)写秦的小说(下)

近现代人整理的秦的传说故事,是多年来流传民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但它们是历史的影子。既是影子,自然有失长失短之弊,并非历史原形。其实,历史作品即使刻意求真,也不过只能近似而已,不可能是工笔画,须眉毫发毕现。这些传说故事仍然可以反映出时代及人物的某些特征。

庐山有一则传说,叫《秦始皇赶山》。说的是修长城时,民工们苦不堪言。黎山老母“忽见一股怨气冲上云天,拨开云雾一看,见那些修筑长城的人,全被扁担压弯了腰,步履踉跄”。于是,她动了恻隐之心,拿出一把红丝线,一根根系在民工的扁担上,百斤重便减去了八十斤,民工喜形于色。秦始皇帝知道后,令人将这些红丝线从民工扁担上解下来,编成一把神鞭。秦始皇帝用这神鞭在骊山上一抽,便将骊山抽掉了一半。他一连抽了九十九鞭,于是骊山便成了“九十九个包,九十九个洼,九十九个奇峰,九十九个险谷。秦始皇一路挥鞭赶着山直往东海方向跑”。此事惊动东海龙王。龙王命三公主去阻止秦始皇帝。三公主变成一位村姑,在秦始皇要过的路上摆了一个茶水摊。秦始皇见了这位村姑,欲招进宫去充嫔妃。他向村姑许了许多好处,村姑都不要。他就问你要什么?村姑拿起神鞭说:“我要的就是它!”说完,拿着神鞭化作一阵清风而去。于是,这座山便留在了长江南岸,便成了今日的九十九个坡、九十九个洼、九十九座奇峰、九十九条险谷的庐山。秦始皇在马耳峰下坐过的石头便叫秦皇石,他流下的汗水就化成了九奇峰的喷泉,他流的眼泪便成了庐山瀑布。这个优美的故事,说的是庐山的成因,却反映了这位皇帝劳民伤财和爱好女色的性格和行为。

秦始皇帝死于河北广宗县沙丘,在这里便流传着他死的故事。秦始皇帝第五次出巡,返程中走到平原津得了病。但是,他忌讳说死。有人向他进言,在前方不远有一座沙丘道观。道观内的道士知天知神知命,他会知道你长命到多少岁,还可以续命。始皇帝急命车队快快赶路,直往沙丘。这里,殷代曾建有宫殿,是殷纣作乐的地方,战国时,赵国的赵武灵王也死在这里。始皇帝的车队到了沙丘道观,踏进大门,人没见一个,只见影壁上写了几个大字:秦始皇,秦始皇,来到沙丘一命亡。始皇帝看了,登时泄了气,病势转重。他命拟诏让扶苏赶赴咸阳。诏书未发出,他便死了。元朝的大学士王恽有诗云:高壁投来谶已真,沙丘台上泣宫臣;事机说到还元处,造物于中太戏人。

秦始皇帝葬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骊山脚下。在这里,关于修秦陵的故事颇多。秦始皇帝为什么把陵址选在这里?老年农民说,秦始皇帝找了一位风水先生来为他看穴。这位风水先生一进潼关,便看到一座莲花。他跟踪而到了骊山北麓,看到这里确是一座好穴位。他向始皇帝说,这是一座莲花穴,九龙护莲花,吉不可言。但是莲花好洁白,不可有血污,你今后要少杀人。始皇帝听了不悦,心想你还敢教训我!于是偏偏杀了几个人,包括风水先生在内。女娲娘娘知道此事后,派白鹤仙子来探查。白鹤仙子化装为一位道人,来到骊山上一看,非常吃惊。他便编了一首歌谣:莲花穴,莲花穴,烂了花心江山灭。接着他去见始皇帝,说:这莲花来自西天瑶池,大王把墓穴选在莲花心上,花心烂了,风水也就坏了。始皇帝听了,觉得这首民谣所说不差。但又不信。白鹤仙子才知道小看了这位皇帝。于是,他让东海龙王来到渭河。东海龙王一摆尾巴,渭河便向南流去,护莲花的九龙与莲花瓣分离。九龙入了渭河,随龙王回到龙宫。渭河从此改道,形如一张弓,弓背对准秦陵,形成箭射秦陵之势。另一个故事叫《杀沟冤魂》,说的是在秦陵西的赵背户村和姚池头村有一条沟,这里有许多冤魂,每到正午时间和夜半时分,便生出许多怪事。后来,考古钻探得知,这里正是修秦陵的工人们埋骨之处。考古人员探入20多万平方米的地方,白骨累累,一平方米中便有几架白骨。

秦始皇帝陵修成后,历代虽有保护,但也累经盗掘。《史》、《汉》记载有项羽掘墓,《晋书》记载有石勒掘墓。清代袁枚诗中有“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黄巢盗掘始皇帝陵的事,民间传说颇为神秘。话说黄巢攻入长安后,率领三万人到秦陵挖始皇帝陵,想搞些钱财维持军用。三万人挖了七七四十九天,连门道也未找到。黄巢拿起他的丈二宽的大铁锨,绕秦陵铲了四锨土,一锨抡到了蓝田县,一锨抡到了渭河,最后两锨抡到了陵南。这时,部下大喊:“陵开了!”黄巢一看,有一盏铜灯,灯柱上刻有字:谁能给灯里将油添满,墓就开了。黄巢让士兵四处找油,向灯内添了几大车,也添不满。黄巢用铁锨将灯铲掉扔到陵北去了。这时,露出了一口石斗,斗内盛满白花花的大元宝。石斗搬不动,铲不掉。黄巢便令士兵排着队每人拿一锭元宝。当最后一个士兵取去元宝后,斗才空了。黄巢将斗一提,轻轻地便提起来了。斗下有四个字,刻的是“见好就收”。黄巢便率军回长安去了。

(五)秦小说的价值

无论是秦人写的小说,还是其他朝代人写秦的小说,主要内容可归结为:揭示秦暴政下人民的苦难,歌颂秦先王先公的爱民重才,控诉始皇帝的劳民伤财,批判始皇帝的崇神、好色及残暴,记述秦时的奇人异事,反映人民对始皇帝的反抗与评价。这些所谓的小说,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洗濯,现在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了。民间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因为现代人们的追求不同及老年人的逐步退出历史,也将不会流传很久了。但是,它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秦小说虽非正史,但是它具有正史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所谓的正史所不能取代的。秦小说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对秦与其周边的关系,我们从正史上只可以看到秦与日本、朝鲜以及匈奴、南越这些有限的地方,在小说中,就出现了宛渠、骞霄、西王母之邦等地,已经越过了帕米尔。这比说秦史始于甘肃东部的范围要大得多了,视野更为广阔。造父为穆王驭,所历之地甚多。可以说明秦人早期所历之地远远超过甘肃东部的天水一带。宛渠、骞霄之具体地方难指,其云在秦西十万里虽属夸大之词,但远在帕米尔以西则可以肯定。它可以使今人扩大视野,更加深考,为深入研究秦人早期的活动,提供了线索,也提供了再研究的思路。人们说起秦俑的艺术创作方法,多以写实来概括。但是,从半坡陶盆的人面鱼纹,良渚的兽面纹,商周青铜器上的蟠虺纹、窃曲纹、连云纹图案及三星堆高大的青铜人像到秦始皇帝陵的夔龙大瓦当、秦都咸阳的车马壁画乃至汉代马王堆的升仙图,明显地显出了富有想像的浪漫气息在一以贯之地流动。那么,《拾遗记》中骞霄国所献画工烈裔喷墨波画即成车马云雾,不正是大写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吗?说明写实与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在秦的艺术史上也是并存的。这又是秦小说家给我们的启示。

小说家写的作品是没有束缚的。他们听到什么故事便写什么故事,他们的文笔生动、流畅,很有性情,比之正史来说,要更为生动、传神、细腻和丰富,故事性强,情感真挚。小说家的作品反映的秦国、秦朝社会的层面更为广阔,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还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让历史更丰满,更鲜活,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所以传播面就更大。秦始皇帝修长城是人们共知的。这件事为什么使妇孺咸知呢?恐怕主要同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个哀艳动人的故事有很大的关系。元朝人写了一册《秦始皇传》又名《秦并六国平话》,无名氏撰,流传至今。这些小说家言从感性上反映出了人民对秦始皇帝的反感与憎恶、谴责与声讨、泣诉与恚愤、无奈与呻吟。它是在强权统治下弱势者心境、愿望、情感与祈盼的宣泄。马克思讲过:

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同一个概念。

更何况在秦时,赋税重是一方面,“赋敛重数,百姓任疲。赭衣半道,群盗满山”,“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另一方面则是严刑酷法,罪加于思想,实行灭智反文化的政策,为了君主享乐而劳民伤财。马克思还说过:“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用之于秦的黔首的境况不是很恰当吗?秦黔首的这种境况,不要说什么权利了,就连由中国古代直到孟子、吕不韦、秦穆公所倡行的“民贵”意识也没有了。我们在看到秦陵兵马俑、铜车马、百戏俑、长城(秦长城恐怕见到的人并不多)时,总是不免对这位君主产生崇敬之情,甚至会对其大加赞扬,现在不妨想一下这些作品背后的辛酸血泪与呼号挣扎!唐人罗邺倒是提醒过后世:

当时无德御乾坤,

广筑徒劳万古存。

谩役生民防极塞,

不知血刃赴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

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自今仍自说,

冤声夜夜傍城根。

唐人古之奇这位曾登宝应进士的文人,以自己的心推秦人之心,写了一首诗,其中最后二句是:“人生贵年寿,我恨死不早”。今人袁第锐在咏秦陵的诗中也说“千古只今尊一帝,却将民命等虫沙”。秦小说家之言中,多是反映这一方面内容的。它与正史中所写的繁华并不矛盾,只是说明了繁华背后是血泪。治史者忽略了这一点,便是粉饰,便失去了史的惊世、润德、励志、益智的价值。这方面,也是秦小说的价值之一。

人类文化遗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有三类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所以也可以叫做无形文化遗产。它包括语言、文字、音乐、宗教礼仪、手工工艺、口头文字、风俗习惯、传统医学、建筑技术等。它是依赖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人类口口相传下来的历史传说、轶闻、趣事,不仅有自然的演变故事,如嫦娥奔月、雷公雨师等,还有人文的,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烽火戏诸侯等。正是这些传说、故事,便形成了秦人写的小说和写秦的小说。这些秦人写的小说和写秦的小说,保存在历代典籍中的,是那时候的人们所耳听目见的秦人故事的记录;流传到现代人们口头上的(已经只在部分60岁或50岁以上年龄人中了)秦的故事,尚等待着我们去抢救。已经记录的和没有记录的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其渊源是多方面的。它们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物质的文化遗产)一样,在推动我们的文化轨迹中起过作用。这个作用是与历史同步的,也是并行的。我们通过寻找文化轨迹,认识在历史上构造了其特性的那些不同的影响,人类能够更好地构筑与别人之间的和平关系,继承古往今来的对话,并且设计自己的未来。无形遗产是完整的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秦小说是中华民族无形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的继承、研究和保护,无疑会丰富中华民族无形遗产的内容,使之更加充实和完整。这便是秦小说的又一价值。

秦小说是继承前代的记言记事的传统而来的。它从内容到形式对秦以后的笔记小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天水放马滩秦墓竹简的《墓主记》所记的死而复生的故事,便影响到了以后的《搜神记》中的复生故事,以后的这类故事更多,直接影响到戏剧及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一类,使之形成一个体系,成为中国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秦人写的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单调,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变得情节曲折有致,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写秦的小说,许多已经成为后人创作的源泉之一。孟姜女哭长城、荆轲刺秦、王翦出山等故事,已经以多种文艺形式广为传播,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因此,可以说,秦小说也是后代写秦的题材来源。它影响了秦以后的诗歌、散文、戏剧乃至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甚至电影、电视。近来出现的《英雄》电影等,也以刺秦为线索,杜撰历史,戏说历史,则是借历史而为君主歌功颂德,既不符合历史真实,也有悖于当前建设政治文明的思想要求,它是编导者的噱头,与秦小说传统没有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