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卫之战
6199500000011

第11章 苏军民开辟“生命之路”

兵临列宁格勒城下的德军,在苏军的顽强抗击下,已成了强弩之末。

1941年9月25日,遭受重大损失的德军,在列宁格勒军民顽强抗击下不得不转入防御,德军以武力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落空。

希特勒看到他的卐字旗已不可能挂到列宁格勒的城头,便决定严密封锁列宁格勒,妄图以饥饿和恐怖征服列宁格勒。他咬牙切齿地说:“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抹掉,即使列宁格勒要求投降,也绝不接受。应对列宁格勒实施大规模的空袭,特别是要炸毁那里的自来水工厂。”妄图以野蛮的轰炸和炮击切断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将全城困死。

希特勒的参谋长哈尔德在9月的日记中对这一饥饿战略作了形象的解释,他说:“列宁格勒周围的包围圈还没有收紧到期望的程度,苏军在列宁格勒集中了庞大的兵力和大量的物资,考虑到我们力量在列宁格勒前的消耗,局势将继续紧张,直至饥饿配合我们发挥作用的时候。”

9月和10月份,德军对列宁格勒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仅10月4日这一天,德军就持续空袭9个多小时。

应该说,希特勒的这一着棋是很毒辣的,特别是11月8日德军占领了提赫文后,从苏联内地向列宁格勒运送粮食的运输线完全被切断,它使300万列宁格勒军民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饥饿“大灾难”之中。

列宁格勒遭到陆上封锁导致粮食供应急剧恶化。

9月11月,居民的面包定量先后降低5次。11月20日,降至最低限量:高温车间工人每人每天375克,一般工人和技术人员250克,职员和儿童仅125克。为此列宁格勒付出了近百万人的宝贵生命。

自从列宁格勒与苏联内地的铁路交通被完全切断后,拉多加湖就成了列宁格勒唯一能从外界获得粮食和其他一切必需品的水上生命线,可现在拉多加湖也仅仅剩下中间一段宽约65公里的水域不在德军炮火的射程之内。

拉多加湖,古时候称之为“涅沃湖”,面积18.4万平方千米,是欧洲最大的一个湖泊。它的南北长200多千米,东西最宽处达120多千米,湖的北岸和西北岸都是陡峭的悬崖岩壁,湖深达250米,而湖的南岸则是低平的砂土层和沙滩,湖岸也比较平整,湖深只有20多米。

在9月8日列宁格勒被围困之前,拉多加湖的水上航运业务主要是客运,而不是货运。湖的东西两岸都未建有大型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和停泊码头,货物的吞吐量极其有限。再加上秋天的拉多加湖经常是大雾弥漫,狂风怒吼,而德军飞机又整天在湖面上空盘旋扫射,使许多满载粮食的平底驳船往往由于风大浪急和躲避空袭而触礁沉没。

因此,如何切实保证城内300万军民的生活必需,就成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当时所面临的一项头等大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300万军民的吃饭问题,坚守列宁格勒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11月下旬,拉多加湖开始封冻,水上运输暂停,这使列宁格勒的粮食供应更趋紧张,在这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死神随时随地都会夺走人的生命,列宁格勒城内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因饥饿而丧生。

对于自己一手造成的“杰作”,希特勒得意忘形地狂叫:“列宁格勒不久将会出现人吃人!”

在这面临被困死的危急关头,列宁格勒军民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牢牢地控制住拉多加湖南岸地带,并迅速采取果断措施,组织冰上运输。

早在11月9日,德军占领提赫文的第二天,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就作出决定,立即沿着靠近什利谢尔堡海湾那段已冰封的湖面,从西岸的鲍利索瓦——格里瓦车站和拉多加湖车站至东岸的列德涅沃修建一条冰上军用公路。

可是,要想在封冻的拉多加湖面上修筑一条运输公路真是谈何容易。列宁格勒的科学工作者在对拉多加湖结冰情况作了一次实地考察后,他们发现在靠近南岸风平浪静的浅水区内,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就开始结冰了;而在什利谢尔堡海湾内打算修筑冰上汽车运输线的那一段湖面,一般要在12月中旬,个别地方甚至要在下一年元旦才能结冰。

另外,拉多加湖的冰层表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很多,特别是在浅水区内,叠积的大冰块有时会形成高达5至10米的冰丘,其周围堆着一层厚厚的积雪,因而底下的冰层较薄,当载重汽车驶过这些地方时危险性很大,随时都有可能因冰面裂开而连车带人掉进冰窟窿里。

时间不等人!

被围的列宁格勒军民每时每刻都有人由于饥饿而躺下,他们急待从内地运进粮食、燃料和武器弹药。

但时至11月16日,拉多加湖冰层的厚度还仅有100毫米,这顶多可以供不载货的马拉雪橇勉强通过。

而要组织大规模的冰上汽车运输,冰层厚度至少需要达200毫米以上。根据水文工作者的测定,气温在零下10度时,湖面冰层厚度达到200毫米需要6昼夜,300毫米则需12昼夜;气温在零下15度时,冰层厚度达到200毫米需要4昼夜,300毫米则需8昼夜。

11月18日清晨,拉多加湖面上刮起了期待已久的西北风,天气寒冷刺骨,至黄昏时分,气温骤然下降了12度。11月20日,湖面冰层的厚度已达到180毫米。

这时,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认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他们决定立即用马拉雪橇在筑路勘探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以标杆标明走向的冰道上开始试验性运输,把堆放在湖东岸列德涅沃转运站的大量粮食和其他急需物资迅速运往西岸的鲍利索瓦—格里瓦车站和拉多加湖车站。

尽管当时挑来赶马拉雪橇的都是从郊区集体农庄里精心挑出来的富有经验的好驭手,但在第一天的冰上运输中,还是有不少马拉的雪橇因冰面破裂而掉进了湖里。

另外,考虑到马拉雪橇不仅载运货物少,而且还要耗费饲料,特别是在遇到暴风雪时,极易迷失方向而掉进冰窟窿。所以,这种运输方式不久就被放弃了。

11月21日,修筑在离拉多加湖南岸12至13千米地方,也就是在什利谢尔堡德军炮火射程内的第一条冰上汽车运输干线,经过列宁格勒军民的劳动,胜利通车了。

第二天晚上,由60辆大卡车组成的第一列车队载着运往列宁格勒的货物从拉多加湖东岸的卡鲍纳出发,经冰上公路驶往西岸的奥西诺维茨。

就是这条后来昼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年至1942年间冬季列宁格勒处于饥饿围困最艰难的期间,连接了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成了列宁格勒赖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因而被列宁格勒军民誉为他们的“生命之路”。在“生命之路”刚通车时,拉多加湖的冰层还不是十分坚实,有些地段的冰层厚度只有240毫米。

卡车驶过时,冰层发出嘎吱嘎吱响声,随时都有被压裂的危险。在寒冷中行驶的司机不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而且还得把驾驶室的车门打开,以防万一遇到冰裂时能够迅速跳出驾驶室。

从11月23日至12月1日10天时间,虽然司机们历经千难万苦,但车队总共才为列宁格勒运来了800吨面粉,还不敷两天之需,然而在此期间,却有40名司机陷入冰窟窿之中。

1941年12月9日,尽管列宁格勒方面军在沃尔霍夫方面军的配合下,一举收复了提赫文,大大缩短了汽车运输的路程,运输状况却仍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这是由于这年冬天气候反常,大雪弥漫,狂风呼啸,使湖面冰层经常断裂,而从裂开的冰缝里渗上来的湖水很快又被冻住了,结果使湖面平如玻璃,又光又滑。汽车在这样的冰面上行驶时不仅车轮经常会空转打滑,而且方向也极难把握,有时狂风甚至会把满载货物的汽车刮离冰上车道五六米远。

此外,德军为了破坏冰上运输,也不断派出飞机盘旋在拉多加湖上空,对车队进行疯狂的轰炸扫射;什利谢尔堡的德军炮兵则干脆集中瞄准一段宽达5公里至10公里的冰面一下子就送上数以千计的高爆炮弹,造成冰面裂缝重重,弹坑累累,车队一时无法安全通过。

为了提高冰上运输速度,确保行车安全,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决定立即在什利谢尔堡德军炮兵射程之外的安全地带另外开辟4条单向公路线:其中两条供满载货物的汽车从湖东岸驶往西岸;两条则供载着疏散到大后方去的列宁格勒居民的回程汽车驶回东岸。

尽管这样,当时经过这唯一的“生命之路”运进列宁格勒的货物还不到最低限量的1:3,列宁格勒的困境仍没有解脱。

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输速度,列宁格勒方面军一方面派出大量的高炮部队负责保护“生命之路”的安全,一方面派出大批得力的政工干部前往汽车司机和公路养护人员中间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在这条被称之为“生命之路”的冰上运输线上,司机们每增加一公斤的货运量都得付出大量的血汗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隆冬季节,他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和10级以上的狂风,日日夜夜地行驶在百里冰封的湖面上,一面把粮食、燃料和其他急需物资运进被围困的城市里,一面又把妇女、儿童、伤员,以及最重要的设备和文化珍品撤离该城。

司机们为了多装快跑,力争在一昼夜内驾车跑两个来回,彼此之间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竞赛。他们24小时内连续4次越过拉多加湖的冰上运输线,行程达700多千米。

他们不辞辛劳,吃、睡都在冰上的帐篷里,每天驾车行驶长达16个至18个小时。由于采取了各种强有力的措施,经拉多加湖“生命之路”运进列宁格勒的货物量开始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货运的速度也一天比一天快起来了。随着运进列宁格勒的粮食日益增多,市内的粮食储备有所增加。1942年4月,日丹诺夫有一次很风趣地对人们说:“好啦!现在我成为一个富人了,因为我已有了12天的粮食啦!”就这样,传奇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终于使列宁格勒军民战胜了饥饿的威胁,从而彻底挫败了希特勒妄图困死列宁格勒人的罪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