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086

第86章 “折柳”又代称送别

柳枝柔软优美的形态,自古以来就成为文人雅士描写的对象。如唐朝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柔柔下垂的千万条柳枝,用一根根的绿丝带来形容,惟妙惟肖。唐朝杜甫《腊日》:“白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更是把柳树比喻为报春的使者。另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在众多的以折柳指代送别的诗中,李白的《劳劳亭》别具匠心:“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根据史料记载,在南京城南,有一个劳劳亭,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分别。自东吴后,古人即以此为送别的地方。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立言就更高妙,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诗的后两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是说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折柳”送别,但是句中都隐含折柳送别深情。

千古以来,不管文人是爱柳、植柳、赞柳、吟柳,都因此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那么,为什么“折柳”被用来代指送别呢?

折柳,即折取柳枝。在《三辅黄图·桥》上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古代长安东边有座霸桥,筑在霸水之上,桥的两岸遍植柳树。汉朝时,在长安饯(jiàn,设酒食为人送行)送亲友至此,常常折柳送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赠别,不仅有“挽留”之意,也用来表达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这一习俗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因此后来就把折柳用来代指送别、赠别。如唐朝权德舆《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又明朝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谩(不要,莫)向燕河还折柳。死别共生离,一旦休!”

另外,送客作别也有用“霸陵折柳”来代指。如宋朝程大昌《演繁露·霸陵折柳》:“黄图曰:‘霸桥跨霸水为桥也。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为别。’故李白《乐府》云:‘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折柳也是古乐曲名《折杨柳》的简称。此曲多为怀念之作,曲调忧伤悲凉,有惜别、思念远人之意。据传汉代时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后来李延年作成新声二十八解,为军乐。如唐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及唐朝袁郊《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玉关之戍客。”

折柳相送是情谊。亲朋好友理应相送,这是几千年来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