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080

第80章 借钱称为“庚癸”

借钱为“庚癸”是由借军粮而来,而后发展为借钱等方面。这里有个历史故事。

《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蕊(ruǐ,下垂)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粱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这段意思是:吴国的申叔仪到鲁国的公孙有山氏那里乞讨粮食,没有直接说明借粮食,而是说:“佩玉垂下来了,我没有地方系着,甜酒一杯啊,我和贫穷的老人只能看着。”公孙有山氏回答说:“细粮已经没有了,粗粮还有一些,如果你登上首山下喊‘庚癸’就会有人给你送粮。”

吴国的申叔仪为什么向鲁国的公孙有山氏借军粮呢?

原来,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秋七月辛丑”,鲁国国君鲁哀公,晋国国君晋定公在黄池(即黄亭,今河南封丘县西南)约会夫差,举行会盟大典。夫差认为鲁国与晋国都是古老的诸侯国,在诸侯国中颇有影响,如今对方邀请自己会盟,对于吴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是大有裨益的。于是调集全国可用之精兵朝黄池浩浩荡荡的出发去了。吴王夫差的目的是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所以几乎倾全国兵力参加会盟,以显示自己的实力。

吴王夫差与鲁哀公、晋定公,并排站在封禅台上,检阅三军,吴军精锐尽出,声势壮大。夫差所到之处,三军将士必齐声鼓噪。鲁、晋二公深畏服之。夫差踌躇满志。又与二公围猎,颇多斩获。鲁哀公、晋定公赞扬说:“真上马可治军,下马可治国之君也。”夫差听到对于自己评价,顿时有飞升的感觉。

越王勾践得知吴王夫差倾全国之精锐兵力参加会盟的消息后,秘密在吴越边境集结了三万精兵,准备乘吴军精锐尽出,姑苏只剩老弱残兵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进吴国国都。

此时,越王勾践趁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乘机攻入吴国都城姑苏,越王勾践派水师自海道入淮,断绝吴军归路,吴王夫差恐惧,让晋为盟主,匆忙回国向越王勾践求和。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

就在吴王夫差率领大军急速回国救援的时候,半路上粮草接济不上了,从而引出了“庚癸”的典故。

原来吴王军队的粮草都是靠着运河输送的,如今输送物资的河道均已被越军封锁,后勤补给突然中断,十几万大军马上面临没有粮草的窘境。吴王无奈只能在回程路过鲁国时,向鲁国商借粮食。

从前吴国经常掠夺其他小国,鲁国也是其中之一。因此,鲁国见吴国此时有难,自然不肯借给吴军粮草。幸好,吴国大夫申叔仪与鲁国大夫公孙有山是好友,吴王夫差便派他去向公孙有山商讨借粮。

申叔仪远远看到公孙有山就唱道:“佩玉蕊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公孙有山很想帮助好友,但又怕擅自借粮被上司责罚,就说:“细粮是没有了,粗粮还有一些。今晚你登上首山,大声喊‘庚癸’,就有人会给你送来粮食了。”

按照杜预对这段话的注解:“军中不得出粮,故为私隐。”原来,军中规定是不能出借粮食给别人。所以,申叔仪借由《乞粮歌》用隐语“佩玉”,向公孙有山表示缺粮;公孙有山则用“庚癸”,与他私自约定为借粮的接头暗号。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yǐn,隐语)》曰:“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

由此可知,“庚癸”原为古代军粮的隐语。又庚是天干的第七位,癸是第十位,此用以主方位,代表粮食和水。庚在西方,谷以秋熟,故以庚主谷;癸在北方,居水之位,故以癸主水。“庚癸”有给予食物、饮水之意。因此,后来“庚癸”被引申为告贷之意,即向人借钱。

另外,“呼庚呼癸”原指乞粮,后指祈求粮食丰收之意。如明朝张岱《琅嬛文集·杂着·失题》曰:“况时逢丰穰,呼庚呼癸,一岁自兆重登,且科际辰年,为龙为光。”

而向人告贷称之“庚癸之呼”,同意告贷称为“庚癸诺”,如唐朝柳宗元《唐故中散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张公墓志铭序》:“储偫(zhì,储备)委积,师旅无庚癸之呼。”及宋朝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一饱但蕲庚癸诺,百年甘守甲辰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