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068

第68章 “腹稿”在胸中

人们不管做大事或者做小事之前,总有一个想法或考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个人每天总要出门,你要出门之前,总要想好去哪里?怎么走?干什么?怎么干?否则就没有了目的。

写文章也是这样。每个人在写文章之前,总要想一想写文章的目的、写些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怎么表达等等。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有的人总是在写文章之前列出一个提纲,并用笔写出来;有的人则不然,他们在写文章之前构思文章的主旨、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在脑海中形成的想法并没有用笔写出来,想好之后就动笔写,习惯上我们称这种做法为“腹稿”。

那么,“腹稿”一词出自哪里呢?这来于王勃。

王勃,字子安,唐朝文学家。少年时就显露出了他的才华,后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他二十多岁时,在去海南探视父亲的路上,渡海溺水而死。他的作品《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绝唱。据说,王勃在动笔写《滕王阁序》之前,就是先研墨数升,然后以被蒙面而卧,思索一段时间,忽然坐起,挥笔疾书,一气呵成。这就是因为在写之前他打好了腹稿。

“腹稿”一词,历史上多有记载。

在《新唐书·王勃传》记载的是:“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这话的意思是:王勃写文章的时候,往往不起草稿,也没有穷思苦想,而是先磨好墨,备好纸笔,有时还喝一点酒,然后蒙头大睡。等到一觉醒来,马上跳下床,拿起笔,一口气就写成了,不用改动一字。当时人们说,王勃蒙头而睡时,其实并没有真睡,而是在构思,在肚子里起草稿。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也有类似的记载:“(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藳。”这里的“腹藳”即“腹稿”。明李贽《初谭集》的记载和这里的记载相同。

在肚子里起草稿,就叫“腹稿”,也叫“默稿”。宋朝苏轼有诗道:“袖手独不言,默稿已在腹。”

于是,“腹稿”一语就被流传下来。如宋朝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一夕,独草制二十二道,益敏而工,其有腹藳邪?”《宋史·卓行传·徐积传》:“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元朝曾瑞《青杏子·骋怀》套曲:“韵律声律,情动魂消,腹稿冥搜,宿恩当受。”清朝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上》:“腹藳虽多,未经尝试,不敢以待验之方悮人也。”缪鸿若《和石邻闺情》之四:“却悔嫁郎多识字,几回腹稿负良宵。”

从小学生写作文,到作家出版著作,都要有一定的思考,只是考虑的程度不同而已。从“腹稿”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思考,要深思熟虑,这是做好事情的前提。那种不加考虑,不计后果,盲目冲动的行为,不仅办不成事情,反而会引来严重的后果,甚至触犯法律,等到后悔时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