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029

第29章 模范人物称为“楷模”

“楷模”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意为榜样、模范、法式、典范。这个词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据《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

南朝宋人范晔在其所著的《后汉书》卷六十四有这样的记载:“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这里的“桢干”原意是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和木板,这里比喻支柱和骨干。

《南史·庾肩吾传》记载:“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这记载所出现的“楷模”一词,都有典范、榜样的意思。

谢朓是南朝齐诗人,善辞赋和散文。沈约是南朝史学家、文学家。任昉历任南北朝的宋、齐、梁三朝官职。以善作表、奏、书、记著称。陆倕南朝文学家。

古人除了用楷模之外,也单用楷、模两个词。而楷、模与楷模在典范、法式、榜样、模范的意义上是相同的。

楷字本身也有是法式、典范,被效法的意思。战国时期成书的《老子》一书中,就有“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的记载。《礼记·儒行》记载:“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曰:“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为后世楷模法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儒者同现代人生活在一起,但他的所作所为却符合古人的立身处世的原则,儒者立身处世,后世会以他为楷模法式。

模字的本义中包含有法式、规范、标准的意思,如东汉人张衡在其《归田赋》有句曰:“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之八中亦有句云:“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达士即达人、世大夫等。

为什么榜样又称为“楷模”?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下面介绍一种。

楷木,即为黄连木。据《说文·木部》上载:“楷,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又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记载:“蜀中有木类柞,众木荣时枯櫱(niè),隆冬方萌芽布阴,蜀人呼为楷木。”

楷木为什么生长在孔子的墓上呢?相传是孔子弟子子贡栽种。

孔子逝世后,他的许多弟子各自从家乡带来不同的树苗,种植在孔子坟墓的周围。当时子贡自外地回来奔丧,并在墓旁结庐守丧六年。子贡在奔丧途中曾折楷木枝作为哭丧棒,事后将其插在墓旁。后来,这根树枝慢慢长成枝疏叶茂、干直质地柔韧的大树。不过到清朝时,这棵楷木遭雷电焚毁,后人就将楷木残留的枯树根,建亭保护,亭名为“楷亭”,并在亭前立一石碑,名为“子贡手植楷”。

模木,是生长在周公墓上的树木。如《广群芳谱·木谱十三·模木》引《淮南草木谱》:“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模木的树叶随季节而变,春天青翠,夏天则转为红色,到了秋天就变成银白色,冬天时,叶子又变成黑色。

楷木,枝干刚直挺拔;模木,树叶色彩多变,色泽纯正。这两种树名贵而稀少,又生长在圣人、贤者的坟墓上。因此,人们就用楷、模这两种树的特点,把那些品德高尚,有高风亮节,可为人表率的榜样、模范人物称为“楷模”。

周公、孔子在历史上被作为楷模,历代敬仰。现在的楷模也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但是现在在媒体上对他们的宣传太少了。有人说“雷锋3月来,4月走”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多宣传楷模,多一些精神食粮,造就一代人是广大媒体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