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022

第22章 “七夕”中国情人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节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晋朝周处《风土记》也有类似的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一头被他救过的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义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穿上“老牛”皮做成的鞋子,挑上一双儿女,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这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或称乞巧节。

为什么古人七夕要送梳篦呢?

七夕是女儿节,女儿希望婚姻幸福,希望有心爱的郎君送来梳篦。

古代送梳子的几种说法: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对方很挂念你、想念你;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代表着亲密性、白头偕老;梳子代表爱情,在古代梳子有定情的意思;梳子也代表健康,快乐!把烦恼一扫而过,把心结打开,而且梳头能给人精神,带给人自信。

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达。

那么,梳篦是怎么发明的呢?

梳篦,是指梳子和篦子,也作“梳枇”。梳子齿疏,一般用来梳理头发、胡子;篦子齿密,主要用来去除发垢。如汉朝刘熙《释名·释首饰》上载:“梳言其齿疏也,数者曰比(汉以前古籍称梳为‘疏’,称篦为‘比’)。”古代妇女也会将梳篦插于发上,既可梳理头发,又有装饰作用。

梳篦古人简称为“栉(zhì)”,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由于是闺中之物,也被视为男女爱情的象征。如《说文解字》曰:“栉,梳比(篦)之总名也。”梳篦大多为木、竹制,也有用金、银、象牙、水晶、玳瑁、嵌玉镶珠等珍贵材质制成的。

由于古人普遍蓄发,梳篦是每天梳理头发的必备用品。在《诗经·周颂·良耜》上载:“其崇如墉,其比如栉。”这是祭奠丰收的颂歌,大意是说,那堆积如山黍稷,一堆一堆密密排着,就像栉一样整齐。可见,早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梳篦的使用了。

谈到梳篦的起源先后,应该是先有梳子,再有篦子。据传,梳子是黄帝的妃子方雷氏无意中受到鱼骨的启发而创造的,让她解决了宫廷婢女们梳理头发的难题。另外,制篦业的祖师是陈七子。

相传春秋时期,陈七子本来是官吏,因罪入狱。由于狱中生活条件太差,陈七子头上长满头虱,奇痒无比。有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打后,发现毛竹板竟裂成一条条的竹片。于是,陈七子顺手就将竹片整理压扎成束,并拿来清除头上的尘垢和虱子,这就是最早的篦子起源。

古代女子除了容貌外,最注重的当属头发的修饰,古人把头发又称为“青丝”,取“情思”之谐音。所以头发被用来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头发的梳篦也成了男女间的定情信物。因此,古人送梳篦亦有互许终身,要与情人一辈子活到老,有白头偕老之意。

梳篦养生自古即有,因为常梳头可以刺激头皮,能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据说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太监用特制的梳子为她长时间梳头,这是她在花甲之年仍拥有满头秀发的原因。

故送梳篦有梳开心结,让烦恼一扫而空,含有长寿、健康之意。如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及南朝陶弘景《诰真》:“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气散风湿也。”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赠送你的情人一把梳子吧,她(他)每天梳头时就会想起你,这样你们不仅能白头偕老,而且能健康长寿。七月七日,中国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