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153

第153章 帝王之死称“驾崩”

中国古代称帝王(秦朝以后称皇帝)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为驾崩、崩。如《汉书·高帝纪》:“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汉书·外戚传》:“太后持天下八年,病犬祸而崩。”

再如《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说唐》第十四回:“当文帝驾崩时,并无遗诏。”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古人对死有许多避讳,故“死”有很多不同的别称。皇帝死称为驾崩、崩殂、大行等等,一般平民百姓称“死”为殁(mò)、殂(cú)、故、终(生命终结,死)等等。

那么,为什么古代皇帝死叫做“驾崩”呢?

驾,原是古代车辆的总称,或专指帝王的车乘,如车驾、銮驾。在《后汉书·舆服志》上载:“天子出,有大驾,有法驾,有小驾。”古代皇帝的车驾可分为大驾、法驾、小驾,而皇帝出行时,仪仗队规模最大者为大驾,在法驾、小驾之上。如《史记·高祖本纪》:“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

此外,在明朝张自烈撰的《正字通》上载:“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因此,渐渐的“驾”也就成为古时对帝王的尊称,或用来借指帝王、皇帝、天子。如护驾、圣驾、驾坐等。《新唐书·王希夷传》:“明皇东巡,敕州县以礼征召,至驾前,年已九十六。”

另据《说文解字》记载:“崩,山坏也,从山,朋声。”所以,崩的本义是山倒塌。如《左传·成公五年》上载:“山有朽壤而崩。”《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古代君王、皇帝死之所以叫驾崩,因当时皇帝是被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的,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稳定,也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精神支柱也没有了,比喻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一样。所以称为“崩”。

如《礼记·曲礼下》上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薨、卒、不禄、死,这些都是古人对死的称呼,但有等级性。

唐代礼制规定:“凡丧,二品以上称毙,五品以上称卒,后六品于庶人称死。”

此外,宾天也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典故出于黄帝,相传黄帝离开人间乘龙返回天界,称“龙驭宾天”,故宾天也成了天子死亡的委婉说法。宾天有时也可指达官贵人之死,而非仅针对天子。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殡天了!’”

古代,驾的用法可借指或尊称皇帝,而崩是指皇帝死如山倒塌般,故“驾崩”是古人用来专指皇帝死亡的一种尊称,而只有平民百姓之死,才会直言不讳的通称为“死”。了解这些知识,对阅读古文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