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120

第120章 竹马又称为“跑竹马”

唐李白写的《长干行》是一首爱情叙事诗,描写两个人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成年后结婚,婚后丈夫远离后深深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将初嫁时的羞涩、新婚的喜悦和坚贞不渝的爱情写得十分细腻生动。由于这首诗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有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语句,也就有了童年相好而成人后结为夫妻的“青梅竹马”成语。也出现了“竹马”一词。

《长干行》开始就写到:“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语“青梅竹马”就是由此诗而来,其中“竹马”指的是一种儿童玩具,多以竹竿制成,小孩夹在胯下充作马骑。这里的“剧”指游戏。“床”一作“井”。这段诗描写的是:妾的头发刚刚覆盖前额的时候,正在门前折花玩耍,恰逢你骑着竹马来到。你骑着竹马,我拿着青梅,绕着井的围栏外游戏。

再如《后汉书·郭伋传》:“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这是说: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

后来在“竹马”的游戏中,又逐渐融入一些传统戏曲、民谣小调、服饰、舞蹈等表演,“竹马”也发展成另一种民间歌舞,就是在民俗文艺活动或节庆游乐中常见的一种表演节目。那么,为什么又把竹马称为“跑竹马”呢?

“竹马”是用竹篾和布扎成马(或驴)型骨架,分马头马尾两部分,中间是空的,表演者套进竹马中作骑马状,再与搭档穿插各式技艺表演,随着乐器伴奏,表演者边歌边舞,洋溢着热闹欢乐的气氛。竹马又有“跑马灯”、“马灯调”、“竹马灯”等俗称。

“竹马”流传久远,演出生动活泼有趣,更融合了各地方的风俗民情,是极具地方乡土特色的民俗文艺活动。据载唐代皇宫就有竹马舞的娱乐表演,如唐杜牧《杜秋娘》诗:“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宋《东京梦华录》则记载了元宵佳节的“社火”活动中,也有竹马儿、小儿竹马、踏跷竹马等节目演出。元代杂剧《追韩信》中也穿插了竹马,到了明代“竹马”就更盛行了,《双金榜》剧本里就安排了跑竹马的演出。至清代,《平和县志》上载:“岁时元日,诸少年装束狮猊、八仙、竹马等戏,踵门呼舞,鸣金击鼓,喧闹异常。”

“竹马”的特点是,舞者上半身要表演骑马者在马上的各种姿态神态、表情,下半身要模仿马的各种动作,要舞出人、马完全不同的旋律、特点及性格。马上的人作催马驰骋姿态,而跑马姿势有前踢、后蹬、失蹄和蹲步,时而急驰,时而缓行,细腻的舞姿,惟妙惟肖,变化无穷。其内容大都以历史故事或地方戏曲为主,常见的剧目有《昭君出塞》、《状元游街》、《三打祝家庄》等。“竹马”的表演讲究趣味,人数可多可少,还有各种不同的阵法,如“十字阵”、“文武葫芦”、“长蛇阵”、“龙摆尾”等。

跑竹马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跑”马,所以才又称为“跑竹马”。

现在,又动手又动脑的电子玩具、组装玩具的普及,给儿童带来了多种兴趣的爱好,但是这些玩具在儿童体质上的发展仍有不足,传统的跑竹马、跳绳、跳猴皮筋等大众化的文体节目应该继承,这不仅能锻炼身体,促进发育,而且能够锻炼、增进儿童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