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101

第101章 第一百〇 打败仗为“败北”

“败北”中的“败”本身就是失败,“败北”中的“北”也是失败的意思。在古代军队打败仗称为“败北”,在体育竞赛、各种比赛中失败也称为“败北”。那么,失败的一方为什么被称为“败北”呢?

古人打仗失败,也单用一个“败”字。如《孙子·势》:“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奇正”是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一连操演三日,奇正变化,指挥如意。”又如《汉书·高帝纪上》:“沛公与项羽西略地雍丘,与秦军战,大败之。”

败是失败,北是什么意思呢?

“北”字在甲骨文中,状似两个人背对背,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记载:“北,乖也,二人相背也。”所以古时的“北”通“背”,如《战国策·齐策六》上载:“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这里的“北”是指背叛。整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因粮尽援绝,已经饿到要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却都没有背叛你的想法,你就像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

此外,在古代两军争战,打败仗的一方向后逃跑时,总是以背对敌;而战胜的一方,则是朝着败军背后追击。所以,“北”字又逐渐有失败、败逃之意。如《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意思是打三次仗,失败三次。汉代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意思是追杀败逃的敌军,杀死了很多敌人。

再如《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这是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突出重围后对身边士卒说的。意思是说,我自起兵到现在已有八年时间了,亲身经历了七十多次战役,所有阻挡我的军队都被我消灭,所有攻击我的也都被我征服。我没有打过败仗,所以能称霸天下。

所以,古人所说的“败北”,就是“打败仗转背而逃”的意思。后来人们也就沿用古人的用法,但渐渐的“败北”不只是指战争失败,也用来泛指在各项竞赛中失败,唐朝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秉翰执简,败北而归,不可以言乎文。”

在各种竞赛中一次“败北”并不可怕,要认真总结经验,怕的是输掉斗志、决心和勇气。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今人难道还不明白吗?机会永远是给有充足准备的人、有斗志的人、有勇气的人。俗语说“两军相争勇者胜”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