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6197700000088

第88章 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这是一首在上海郊区农村广为流传的民谣。其中所颂扬的黄婆婆,就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黄道婆本是一个农家弱女,后来怎么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女纺织革新家呢?说起来她还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黄道婆家住松江乌泥泾(今上海龙华镇),她小小年纪,便当了童养媳。每天起五更,睡半夜,舂米纺纱,无所不干,饥寒交迫不说,还常遭公婆毒打臭骂。她实在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生活,便离家出走,最后入道观当了修女。人们从此叫她黄道姑。后来她感到,这道观离她婆家并不远,随时都有被抓回去的可能。为了彻底逃出虎口,她决心远走高飞。这时碰巧遇上了观主的师姐从海南岛崖州云游来此。经黄道姑再三请求,这位师父终于带着她到了海南岛。

在海南岛,她发现这里所种的棉花桃大花白,纺织技术也很高超。于是,从小喜爱纺织的黄道姑便以道观为家,向当地的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寒来暑往,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劳作,她终于将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和经验学到了手。这时的黄道姑已年过半百,人们改称她为黄道婆了。树高万丈,落叶归根。年岁越老,思乡之心越切。黄道婆终于告别海南父老,大约于1295年又千里迢迢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这时,元朝早已统一中国。可是,乌泥泾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依然是那么落后,与三十多年前几乎毫无变化。人们还在用手剥籽,用小竹弓弹棉花。用单锭手摇纺车纺纱……黄道婆决心将黎族人民的先进技术和工具介绍给家乡人民,与他们一道改变家乡的落后状况。

她首先教给乌泥泾人用崖州的辗轴除去棉籽,但仍赶不上生产的需要。她便大胆创新,制造了搅车。结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比用辗轴“功利数倍”。解决轧棉籽的工具后,她又着手解决弹花工具,制成一种四尺多长的绳弦大弓来代替小竹弓,每日可弹棉花六至八斤,弹出的棉花既松散又洁净。接着,黄道婆又进行纺车的革新工作。经过多次失败后,她终于将原来的单锭手摇纺车改制成三锭脚踏纺车。这种纺车既省力,功效又大,深受松江棉农喜爱。在织造方面,黄道婆也将黎族人民的经验总结发展成一套先进技术加以推广,能在布上织出折枝、团凤、棋局等花样,非常生动美观。这种织品被称为“乌泥泾被”。

由于黄道婆的努力,“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富商大贾争相抢购,松江也很快便成为我国古代的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死后,人们为了感激和缅怀她的功德,立祠纪念,年年祭祀不断,尊称她为“黄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