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6197700000070

第70章 著名的水利家——李冰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那时,岷江经常泛滥,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秦灭蜀后,为了根治水害和促进国家富强,秦昭襄王派善于治水的李冰出任蜀郡郡守。

李冰入蜀后,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水情民情。在实际考察中,他发现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但至灌县附近,地势突然平坦,水流变慢,上游冲下的泥沙乱石在此大量沉积。天长日久,河床越来越高。加之灌县城外的玉垒山拔地矗起,正好挡住了岷江东去之路,逼得它横冲直撞,泛滥成灾。找到水害的根源后,李冰和儿子二郎深入民间,搜集资料,总结人民治水经验,探索治水方案。

不久,李冰终于制定了一个根治岷江的“中流作堰”方案。这个方案将岷江水利工程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工程是凿山开口,疏通内江。李冰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挡住岷江东去的玉垒山一劈为二,中间开个大口,取名“宝瓶口”。那凿开的一段山岩,称为“离堆”。让岷江水分出一部分,由宝瓶口流往灌县城附近。这既有利于灌溉,又可防洪,真是一举两得。

宝瓶口工程完工后,李冰发现分往灌县的水量不大,不能满足灌溉需要,防洪作用也不理想。怎样让岷江水更多地流往宝瓶口呢?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采取了“壅并作堋”,即“中流作堰”的办法,即是第二期工程。在灌县西北的岷江中筑一人工岛,让更多的水由内江流往宝瓶口。最初,李冰利用水少时节在江中垒石筑堤,但洪水一发,堤便被冲得无影无踪。多次试而不得其法。一天,李冰在察看水情中,发现一群在江边洗衣的妇女,将衣服泡在竹篓里,江水尽管很急,竹篓却冲不走。这件事启发了李冰,于是便“破竹作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用大竹笼装满鹅卵石沉入江中,筑堤建岛。试验终于成功,在岷江中心筑起了一个犹如鱼状的小岛。鱼头朝着岷江洪流,破浪而上,人们称它为“分水鱼嘴”。它把岷江分成郫江(内江)和检江(外江)两条水道。从此,内江水量增大,四季长流不断,灌溉的土地更多了。

为防止夏天山洪暴发时内江泛滥,李冰又进行了第三期治江工程,在人工岛与离堆之间修一条“飞沙堰”。让堰顶比堤岸筑得低些,一旦内江水大,便会自动从堰顶上漫过,流入外江。从此彻底根治了岷江,变水害为水利。“于是蜀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父子造福子孙万代,人民永远怀念和感谢他们。过去,人们在都江堰旁修了“二王庙”,供奉他们;最近,有关部门决定要为李冰塑像,表彰他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