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6197700000058

第58章 大后方在抗战中的奉献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昆明作为大后方,曾作出过巨大奉献。现择其二三事,略加介绍。

滇军健儿血战台儿庄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抗战还是积极的。为了组织大会战,阻止日军南犯,1937年9月,滇军奉命整编为六十军,北上抗日。

就在那个国难当头的萧瑟秋天,六十军四万多云南健儿,在昆明举行誓师大会,告别父老乡亲和家乡的红土地,走上了抗日战场。当部队从昆明出发时,各界人士和群众纷纷赶来送行。面对昆明的父老乡亲,六十军官兵一路振臂高呼:“誓灭倭寇,保卫祖国!”

1938年春,日军为了打通津浦路,沟通南北战场,调集坂垣、矶谷等精锐部队,向徐州进犯。为了阻止日军南犯,国民政府最高当局组织了徐州会战。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地势十分重要,是徐州的屏障。1938年三四月间,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国民党中央军于学忠部和汤恩伯部向左右两线后撤,使台儿庄形成一个大缺口。日军趁机向台儿庄方向突入,台儿庄危在旦夕。

面对这种恶劣的险境,刚到前线而尚未完全集结的六十军,立即投入了保卫台儿庄的战斗。当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命令六十军在危难之时增援台儿庄时,滇军健儿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尽管部队尚未全部集结,接到命令后,六十军在仓促中便与敌人交上了火。敌我双方六万多人,在大约二十平方公里的地带,逐村逐庄地争夺。

禹王山是台儿庄通往徐州的大门。1938年4月28日,日军已攻占了禹王山。六十军接防后,184师师长张冲奉命率两个旅收复禹王山。张冲率部与敌人多次较量之后,终于收复了禹王山,并把指挥部就设在禹王山上,表达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日军坂垣师团为了重占禹王山,曾在十几天里发动了多次猛烈进攻,均被张冲的184师击退。英勇的184师滇军健儿守住了徐州的大门。

在台儿庄战役中,滇军健儿越战越猛,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人物。在陈瓦房的战斗中,183师尹国华营五百余人坚守阵地至最后全部以身殉国。团长莫肇衡身先士卒,英勇冲杀,中弹受伤后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他用衣服蘸着血在路旁的石头上写下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慨。183师陈钟书旅长中弹倒地后,仍在大声呼喊:“冲锋!冲锋!”

台儿庄一战,滇军健儿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给予敌军重创,打出了国威。日军报纸在评述这一战役时,也不得不承认:“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

唯一的国际交通港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海上交通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更孤注一掷,发动南进战争,占香港、新加坡,不久,又占领了越南。至此,日军切断了我国与海外的水际交通线。加之各种原因,我国与苏联的来往已被关闭。这样一来,中国的唯一出口港只有由昆明通往缅甸及印度这一条线了。昆明,成为当时中国与国际上联系的唯一交通港。

由于国土大片沦陷,海陆交通被截断,外援无法输入,国民政府决定赶修滇缅公路。滇缅公路的昆明至下关段,早于1935年12月完成。1937年11月2日,正式动工修下关至畹町段,全长547.8公里,沿途多为险山恶水,自古人迹罕至,工程十分艰巨。但是,为了打通国际交通线取得外援,争取抗战的胜利,昆明及云南十个不同民族的二十万民工,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推动下,夜以继日地拼命劳作,历时九个月二十九天,终于在1938年8月底修通了滇缅公路。为打通这条国际交通线,云南各族人民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据当事人估计,滇缅公路修筑过程中,死亡的人数约为二至三千人。那就意味着从下关至畹町的每一公里下面就埋有四至六名云南各族子弟。

这条公路修通后,英美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昆明。以1940年6月为例,经由滇缅公路运到昆明的外援进口物资竟高达10000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岂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它成了重庆国民政府的生命线和输血管。正因为这条公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的重要,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听了取道滇缅公路回国的美国大使詹森对这条公路的汇报后,赞不绝口,声称此路的开通可与开凿巴拿马运河一事媲美!

滇缅公路的修通,也使日本法西斯震惊和恼怒,不惜派机群狂轰滥炸,并发动了缅甸战役和对印度的入侵。因而,可以说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中缅印抗日战争,是一场围绕着争夺一条公路的战争。

1942年2月,日军侵入云南,滇缅公路被切断。昆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是中国与海外联系的唯一国际交通港。只不过,这时的昆明不再是陆运港口,而变成空运港口了。1942年5月17日,正式在巫家坝成立了“昆明空运站”,中国航空公司抽调六架飞机与美国陈纳德的“飞虎队”,承担了进口物资的空运任务。这条著名的空运线就是“中印驼峰线”,它在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昆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港,也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因此,20世纪90年代在昆明郊野公园竖起了“驼峰纪念碑”,把这一历史功绩昭示子孙万代。

接厂纳校,为国争光

抗战期间,由于国土沦陷,大批同胞流落昆明,不少内地工厂、学校迁滇。昆明,小小的昆明,以它博大的胸怀,容纳接待了苦难的同胞,承担了搬迁工厂、学校的重建,使之为抗战尽力,为国争光。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接纳“中央机器厂”和“西南联大”。

1936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令资源委员会,在湖南湘潭筹办“中央机器厂”。工厂正在紧张建筑之际,岂料南京失守,湘潭屡遭日机轰炸,形势险恶。资源委员会决定停止在湘建厂,搬迁至昆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央机器厂”(昆明机床厂的前身)终于在1939年9月9日于昆明茨坝落成。

这个风雨中苦斗的工厂在抗日战争中,为前线和后方的军需与民用,制造了大量的当时国内第一流产品。诸如大型梳棉机、大型管式锅炉、水轮发电机、抽水机、拉线机、煤气发电机,等等。成为旧中国“国营机器工业中最早之厂;其规模设备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工厂。它的成立与发展,在中国机械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为中国机械工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机械工业的先导和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