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首次环球航行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著名的航海家费尔南多·麦哲伦(1480—1521年)死于菲律宾,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麦哲伦在菲律宾究竟是怎样死的呢?这个问题在中外史家的著述中却众说纷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评价。
就笔者目前所接触到的一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历史著作和教材来看,对麦哲伦之死的评价,下述几种观点是值得探讨的:一是“冲突论”。这一观点以寿纪瑜等编写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为代表。该书说:“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二是“干涉论”。持这一观点的有前苏联科学院编写的《世界通史》,书中说:“为了侵占被他发现的土地,麦哲伦干预了当地两个统治者之间的纠纷,4月27日和一个岛上的居民发生冲突,结果丧命”。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也认为“麦哲伦干涉岛上的内讧,在一次战斗中被杀”。三是“因制造不和而被杀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汽车运输第三世界史话编写组编的《世界史话》,认为,“麦哲伦因在当地居民之间制造不和而被杀”。四是笼统的“被土人杀死论”。美国史学家多持这一观点。美国著名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他们合著的颇有影响的《世界史》一书中写道:“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被土人杀死,便使他的一艘船胜利地绕过非洲,回到了欧洲”。另一美国史学家查·爱·诺埃尔在他著的《葡萄牙史》一书中也这样写道:“在南菲律宾群岛的马克坦岛上,这个指挥官在一次和土人的小战斗中丧失了生命”。
这些观点各有所异,但它们又都有着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认为麦哲伦之死并不是在直接的侵略活动中丧生,而只是因与土人或发生冲突,或在土人中制造不和,或干预土人的内讧、纠纷,才遭到厄运的。其中前苏联的一些史学家虽然在总的前提上指出麦哲伦之死是“为了侵占被他发现的土地”所致,但在导致麦哲伦丧生的具体事件上,他们也仍然认为那是因为麦哲伦干预了当地统治者的纠纷而与岛上居民冲突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对麦哲伦之死的评价是不够准确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对麦哲伦之死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恐怕应该从麦哲伦远航的动机,他在菲律宾的所作所为,此事对菲律宾社会的影响,以及菲律宾人民对麦哲伦之死的反映等方面去加以探讨。
二、从西班牙和麦哲伦远航的动机探讨麦哲伦之死
麦哲伦本是葡萄牙明河省马尔卡桥的一个贵族世家子弟。其父为四等勋爵。他从小在首都里斯本国王的宫廷中受教育,当过王后累奥诺尔的侍从。后来投奔西班牙,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赞助下进行环球航行。他之所以要进行环球航行,并不单纯是他个人的冒险事业,也不是西班牙船队偶然的航海活动,而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必然历史产物。14~15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在西欧逐渐萌芽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旧的封建王公贵族都企图到富饶的东方来掠夺财富和抢占殖民地。《马可·波罗游记》发表后,更加引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向往。中国的丝绸、印度的棉布、阿拉伯的化妆品和珠宝首饰、南洋群岛的香料(胡椒、生姜、肉桂、丁香)等,都是西方富有者梦寐以求的东西。东方的黄金,更使他们垂涎欲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欧出现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不少航海家、冒险家都在当时的主要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下,向东方进行试探性的远航。麦哲伦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个。早在1505年,当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就参加了葡萄牙的东征军,在1505年的东非基尔瓦战役、1508年的加纳诺战役、1509年的第乌战役基瓦尔:今坦桑尼亚基瓦尔;加纳诺,今印度古喀拉拉邦境内;第乌,今印度吉拉特的港口。和同年的马六甲战役中,都勇敢作战,为葡萄牙殖民统治者立下了显赫战功,被晋升为校官。此外,他还参加过对爪哇和摩鹿加(今印尼马鲁古)等地的远征。在东方度过了八年的殖民军生活之后,麦哲伦回到了里斯本。不久,他又参加了侵略北非的远征军,并在这次远征中被北非摩尔人的长枪刺穿了左膝,而终生成了瘸子。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在侵略亚、非两洲人民中“勋绩卓著”的麦哲伦,他的战刀为他带来的收获,却仅只是一个校官的职位和他由苏门答腊带回的一个名叫恩立克的马来奴仆而已。因“为人所谗”,他不但没有得到财富和荣誉,反而遭到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的唾弃。宫廷甚至告知:王室再也用不着他效劳了。正是在这样“恩将仇报”的背景下,麦哲伦抛弃了他的葡萄牙国籍,投奔到西班牙。经过友人,特别是他的岳父——西班牙塞维尔省兵工厂厂长迪也戈·巴博萨的引荐,麦哲伦把他打算向西、而不是往东航行,开辟到摩鹿加群岛的新航路的计划,献给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后来,西班牙国王同意资助这次远征。
麦哲伦为什么要往西方开辟一条航路去摩鹿加?西班牙国王又为什么要支持麦哲伦的冒险活动呢?早在投奔西班牙之前,麦哲伦就向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陈述过他打算向西开辟新航路到摩鹿加群岛的计划,并请求给他一只船去试航。但由于这时的麦哲伦已失宠于葡王,加之葡萄牙这时只热衷于经营东方航线,葡王拒绝了麦哲伦的请求。麦哲伦之所以要从西方开辟新航路到摩鹿加群岛,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相信地圆说,认为一直向西航行也可以从海路到达东方,而且那将是一条距离较短的航路;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想到东方来掠夺财富。他的这一计划与正在和葡萄牙争夺海上霸权的西班牙国策不谋而合。因为“自发现印度新航路后十四年,即1512年,葡萄牙人发现摩鹿加群岛。因其满获胡椒、丁香及荳蔻等物,遂名之曰香料群岛而为西班牙所垂涎”。“设在马德里,领导一切有关西班牙殖民事项的‘印度事务委员会’,对麦哲伦的计划方案很感兴趣,各委员很喜欢他的说法:根据《托尔德西亚斯条约》,摩鹿加群岛应该属于西班牙”。因此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决心资助他实现这一计划,并谕令麦哲伦:“朕确知摩鹿加群岛上有香料,令尔以觅求香料为主,朕意令尔直接往该岛”。在西班牙国王与麦哲伦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规定:“西班牙供给麦哲伦五只船和考察所需的款项,麦哲伦被任命为提督,有权保有因考察和他并入西班牙国王所有的新领土而得的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由此可知,不论是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还是冒险家麦哲伦本人,这次远航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到以摩鹿加群岛为主要目标的东方来掠夺香料和占领“新领土”。这次远航无疑是一次侵略活动。这就决定了麦哲伦之死也无疑是为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卖命,侵略他国而死。
三、从麦哲伦在菲律宾的所作所为看麦哲伦之死
麦哲伦肩负着寻觅摩鹿加群岛、占领新领土的“使命”,于1519年8月10日,率领着由五只船和二百六十五人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尔开起航,顺瓜达尔基维尔河而下,至圣卢卡尔港口,向西扬帆远航。经历许多艰难险阻之后,于1521年3月16日发现了菲律宾。麦哲伦及其船队到菲律宾后干了些什么?这是评价麦哲伦之死的关键问题。为了把这一问题的性质提示清楚,不妨将其在菲律宾的活动依序概述一下。
1521年3月16日黎明,麦哲伦的船队发现三描岛。
3月17日,他们登上荒无人烟的合芒夯岛。18日,在该岛上遇见了从邻近的苏卢安岛上来的九个菲律宾人。好客的菲律宾主人用香蕉、鱼、椰子和棕榈酒款待了饥饿不堪的麦哲伦一伙。
3月25日,麦哲伦等离开合芒夯岛。28日,到达利马萨瓦岛。这时,该岛的一位菲律宾国王拉贾·科兰布,正在宴请回来探亲的弟弟——武端岛的国王拉贾·西阿古。29日,科兰布欢迎了麦哲伦,并与之歃血为盟。3月31日是复活节(星期日),麦哲伦等人在利马萨瓦海滩,身不披甲,但带着别的武器,行了在菲律宾的第一次弥撒。参加者有麦哲伦、拉贾·科兰布和西阿古以及西班牙的船员和菲律宾人。为了显示武力,麦哲伦在弥撒之后,指使远征队中最好的刀剑手表演欧式比武给当地居民观看。当日落时,麦哲伦当着西班牙和菲律宾人的面,在一个府瞰海洋的山顶上,立上了一个木制的大十字架。他用西班牙的名义占有了这个地方,并宣布把利马萨瓦岛改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因为他是在圣拉萨鲁斯节日到达此地的。在利马萨瓦岛时,麦哲伦的手下人为了笼络人心,还帮助当地居民收割了稻子。
4月7日,麦哲伦等到达繁荣的宿务岛。这是一个东方贸易的聚散地,由国王拉贾·胡马旁统治着。胡马旁初拒绝西班牙人入境,继而与麦哲伦等亲善,歃血为盟。14日,麦哲伦等率领着在菲律宾人中发展的第一批基督教徒,包括国王胡马旁及王后在内的八百人,在宿务海滩举行了又一次弥撒。弥撒之后,麦哲伦又在该岛上树立了一个木制的十字架,以求占有。麦哲伦还向胡马旁的王后赠送了一耶稣圣婴像,并给她取了一个仿西班牙皇太后之名的名字——胡安娜。“令土王服从西班牙王之命令,有占领其地之意”。
在这期间,菲律宾群岛中一些岛上的国王(或酋长),如利马萨瓦岛的拉贾·科兰布、武端岛的拉贾·西阿古、宿务岛的拉贾·胡马旁、马克坦岛的苏拉等,在麦哲伦花言巧语的欺骗和武力威胁下,都曾表示臣服于西班牙国王。但马克坦岛的另一个国王拉普·拉普,却不服从西班牙,公开对麦哲伦等殖民者表示反抗。这就惹怒了麦哲伦,他准备侵略马克坦岛。这时,正好马克坦岛上的两个酋长——苏拉和拉普·拉普发生了矛盾,苏拉为了击败对手,便遣其子乞援于麦哲伦。这对麦哲伦来说,真是正中下怀,巴之不得,便于1521年4月27日黎明,率领六十个西班牙战士分乘三艘船只和一千个宿务战士分乘三十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进攻马克坦岛。开战之前,麦哲伦十分骄傲地通知胡马旁和他的士兵留在船中,观看欧洲人是怎样打仗的。他带领西班牙士兵涉水上滩,向着保卫马克坦岛的土人进攻。结果,麦哲伦低估了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的力量,在激烈的战斗中,西班牙人被菲律宾人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麦哲伦努力作战,但也徒然,拉普·拉普猛勇的战刀,结果了麦哲伦的性命。
从上述情况可知,麦哲伦在菲律宾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替西班牙开拓“新领土”。他所到之处,动辄就竖十字架,以西班牙的名义进行占有,并改变当地的地名名称。但是,他的侵略手法是很狡猾的。对那些被他用花言巧语,或伪善的“友好”所欺骗的国王(酋长)的辖地,则以“歃血为盟”的方式进行占有;对那些不屈服的反抗者,则诉诸武力。麦哲伦在菲律宾所施展的手法,正是一切殖民主义者所惯用的“胡萝卜加大棒”交替使用的伎俩。因此可以说,麦哲伦在菲律宾不是参与土人的“内讧”或纠纷,而是企图利用“内讧”来惩办不屈服者,达到占有“新领土”的目的。因而麦哲伦之死,自然也不是因参与“内讧”,或干涉土人纠纷,或与土人发生冲突所致,而是侵略者自食其果,玩火者自焚。
麦哲伦在菲律宾的行径属于侵略性质这一问题,还可以从马克坦岛战役的连锁反应中得到佐证。这次战役,不仅使麦哲伦战败身死,而且使西班牙人威风扫地。原先被麦哲伦等欺骗和胁迫的人们,这时不再害怕他们,一些曾与麦哲伦“歃血为盟”的菲律宾诸岛国王(或酋长)们也醒悟过来,奋起反抗侵略者了。宿务国王胡马旁的反戈一击便是典型例子。1521年5月1日,宿务国王拉贾·胡马旁举行宴会,用计杀死了包括麦哲伦的继承人、两个新司令官杜阿特·巴博萨和胡安·塞拉诺在内的二十七个白人头目。正是这个反戈一击的反侵略行动,吓坏了西班牙人,他们慌忙烧毁了无人开航的“康塞普西昂”号,坐上“特立尼达德”号和“维多利亚”号,仓皇逃窜。如果麦哲伦仅只是参与了土人“内讧”,胡马旁大可不必对“盟友”大杀出手,反而更应依靠“盟友”,风雨同舟,共同对付对手。胡马旁的行动,只能说明他受到拉普·拉普的教育,已经识破了“盟友”的真面目,采取正义的行动来维护民族的尊严,洗刷受蒙蔽的耻辱。
四、从麦哲伦远航对菲律宾的影响看麦哲伦之死
麦哲伦之死是属于侵略他国而丧命这一结论,还可从他的这次远航给以后的菲律宾社会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中看出来。
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的第一次入侵以惨败而告终。但西班牙政府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利用麦哲伦及其伙伴航海成功铺好了的路,继麦哲伦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派出远征队,不断远征菲律宾。
1525年7月24日,一支由加西来·霍夫雷·德·洛阿萨率领的七舰四百五十人的远征队,从西班牙的科鲁尼亚出发,远征菲律宾。这次远征虽于9月20日到达棉兰老和蒂多雷,但由于不断损舰折将,指挥官托雷也无力进军菲律宾诸岛,只好坐等西班牙派船去营救他们。
1526年4月3日,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委派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塞马斯蒂昂·卡博特率领四舰二百五十人的远征队,从塞维尔出发,又一次远征菲律宾。结果,由于在巴西船员哗变、在阿根廷受印第安人袭击、再加上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又找不到去太平洋的航路,这次远征遭到惨败。在阿根廷一带滞留了三四年之后,卡博特于1530年8月回到西班牙。
1527年10月31日,由阿耳瓦罗·德·萨阿韦德拉率领的三舰一百二十人的远征军,奉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从墨西哥的萨瓜塔内霍出发,第四次远征菲律宾。他们到达棉兰老和蒂多雷,找到了洛阿萨远征队的幸存者。回国途中,被葡萄牙舰队劫持。
1542年11月1日,查理一世又派维拉洛博率领六舰二百人的远征军,从墨西哥的纳维达德出发,第五次远征菲律宾。他们于1543年2月2日,到达棉兰老。他们把这一带的群岛称之为“菲律宾群岛”,以尊崇菲利浦亲王(即后来的菲利浦二世)。
1564年11月21日,继查理一世为西班牙国王的菲利浦二世,通过墨西哥总督,命令米盖尔·洛佩斯·德·累加斯皮率领四舰三百八十人,从墨西哥的纳维达德出发,第六次远征菲律宾。出发前,西班牙最高法院向他们发出了指示,命令他们拓殖菲律宾群岛,使当地人改信基督教。正式发出了占领菲律宾的命令。西班牙远征军,正式把太平洋上的关岛占为西班牙所有后,于1565年2月13日到达菲律宾宿务岛。因为当地人民的敌视,他们没有登陆。但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累加斯皮的远征军终于选择了麦哲伦在菲律宾丧生四十四周年的日子——4月27日这一天,向公然敢于反抗西班牙人的宿务岛发起进攻。经激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奋起保卫王国的宿务国王图帕斯(胡马旁之子)的军队被打败。累加斯皮在宿务岛建立了第一个西班牙的殖民据点。这时,累加斯皮派人给西班牙国王送去了第一份侵占宿务的报告。接到累氏的第一次报告后,“西班牙王下诏令命收群岛入版图,赏将士以采地,封累氏以贵爵,命为菲总督。”
1569年5月8日,累加斯皮的远征军在班乃建立了第二个殖民据点。
1570年,累加斯皮派兵进攻民都洛岛和吕宋岛。
1571年5月19日,西班牙远征军占领了马尼拉。尔后,宣布马尼拉为菲律宾首都。接着,他们又先后占领了米沙鄢群岛、民都洛岛和吕宋岛的大部分。最后,到17世纪时,终于侵占了整个菲律宾群岛。
从菲律宾群岛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历史事实来看,也可见麦哲伦之死,并不是因为干预了当地土人的纠纷或内讧,或在土人中制造不和所致。如果仅只是由于干预内讧或制造不和而被杀,西班牙何苦要为一个麦哲伦之死而兴师动众、接二连三地派兵远征菲律宾呢?显然,麦哲伦的航海活动,充当了西班牙殖民者扩张海外殖民地开路先锋的角色。西班牙殖民者侵略菲律宾,最终把菲律宾变为其殖民地的历史,正是由麦哲伦在菲律宾的活动揭开序幕的。因此,就麦哲伦航海活动的后果而言,也应该肯定他之死是属于为侵略者卖命而丧生的。
五、从菲律宾人民的反映看麦哲伦之死
对历史上的某些带有敌对性的历史事件,要作出公正的评价,不能不认真考虑在该历史事件中被侵略、被压迫、被奴役一方的国家或地区民族大众的反映。应该说,这种反映才是真实的,而不是被歪曲了的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正确反映。从这一观点出发,让我们再看看菲律宾人民对麦哲伦之死和对杀死麦哲伦的拉普·拉普又是怎样评价的吧。
今天的菲律宾人民把拉普·拉普崇敬为他们的民族英雄。菲律宾政府把英雄的故乡——马克坦岛上的一个城市命名为拉普·拉普市,以纪念这位英雄。在拉普·拉普市的市政厅大楼前面的广场上,竖有拉普·拉普的铜像。英雄的全身铸像挺立在五米多高的塔基上。他身披战衣,右手握剑,左手持矛,目光炯炯。傲视岛前的海洋,时刻准备给予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在马克坦岛北岸海滨椰林之间,建有一个纪念亭。纪念亭的主墙上,菲律宾的美术家们,把引以为自豪的本民族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战斗场面,描绘成壁画,让子孙万代瞻仰。画面上动人的情景是这样的:远处,隔着海峡是群山环抱的宿务港……近处,头缠红巾的拉普·拉普怒目而视,双手擎起大刀,向迎面而来的麦哲伦用力砍去。刀口染上了敌人的血迹。骑士装扮的麦哲伦,由于挨了致命的一刀,面露惊恐,右手握着的利剑掉进水里。他身向后仰,即将跌倒在水中……退败的西班牙士兵甚至连麦哲伦的尸体也弃置不顾而开船逃遁。亭中有一块铜碑。铜碑的正面用英文镌刻着这样的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侵略者的第一个菲律宾人。”铜碑的背面又记载着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之死。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是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死亡的。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只——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行就这样完成了。”
这些铜像、纪念亭、壁画,特别是纪念碑上铭刻的文字,最清楚不过地表达了菲律宾人民对这个历史事件的民族感情了。是与非、善与恶、正义与侵略,都被它们非常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应该说,马克坦岛纪念碑上的文字对麦哲伦和拉普·拉普两人的评价是最公正不过的了。那就是说拉普·拉普是菲律宾反抗侵略、维护国家民族独立的民族英雄;麦哲伦则是为侵略者卖命、在侵略菲律宾中丧生的人。
在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菲律宾人民对上述两人的这个公正的评价,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却完全被颠倒了。那时,麦哲伦被尊为“英雄”,拉普·拉普却成了“罪犯”。只有当菲律宾从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获得民族独立之后,这一被颠倒了的历史才被重新颠倒过来。
六、一个不应该混淆的问题
麦哲伦之死是因进行侵略活动丧生,这本是非常清楚的问题。然而,为什么诸多史家却会作出如此众说纷纭的评价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关键性的原因可能是麦哲伦航海的历史作用阻碍了人们对他之死作出应有的公正评价。其实,辩证地看,这是一个不应该混淆的问题。世人皆知,人们绝不会因麦哲伦的侵略活动而否定他及其伙伴们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作用。同样的道理,人们也不应该因为他有着如此巨大的功绩而掩盖他的侵略活动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纵观历史和现实、动机与效果,可知麦哲伦之死是侵略他国所致,而不是因干预土人纠纷或一般的与土人发生冲突,或在土人中制造不和而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