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027

第27章 忍中求变消灭霍氏

汉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霍光是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的后裔,深得汉武帝和汉昭帝的信任。作为三朝元老,经营多年的霍光当然要努力发展霍氏集团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所以,朝中除霍权倾朝野之外,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为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侄孙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自己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西两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尤其是在废除了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之后,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宣帝当然不能容忍这些,你霍光不过是跟曾祖父刘彻和刘弗陵有些关系,与我刘询并非亲戚,不过是扶持我上台而已,还会有什么功劳?作为想创下一番事业的刘询,当然会把霍氏集团作为他亲政的最大障碍。早在民间时,刘询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变成了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但刘询没有像刘贺那样傻,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他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刘询即位伊始,当霍光故作姿态表示要还政于他时,他非常“诚恳”地回绝了,并表示非常信任霍光,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还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扶立之功。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此时的汉宣帝刘询还算对刚死的霍光客气,他亲临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不过随后的刘询就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通过解除、明升暗降等方法,架空了霍氏集团的核心人物,逐渐将大权收归自己手中。面对汉宣帝的全面夺权,霍氏集团内部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废除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叛乱很快遭到失败,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了霍皇后,将在西汉朝廷中经营盘踞了多年的霍氏势力一举消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完成了消灭霍氏势力的汉宣帝,开始掌握政权,日理万机,励精图治。

汉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君权。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曾设法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但此消彼长,汉武帝又设置了“中外朝”,结果尚书逐渐成为掌管机要的中枢机构,也就逐渐成为朝臣掌握大权的重要职务。领尚书事的霍光、霍山、霍云等人就是通过参与尚书事务,掌握了机要大权。汉宣帝为了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尚书制度进行改造。汉宣帝想来想去,还是自己身边服侍自己的宦官让人放心,于是扩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书的权限,下令无论是吏民上书,还是诏令的拟定发布,都由中书负责,不需经过尚书,从制度上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但这样一来,又使得宦官成为为患朝廷的另一个集团。

把大权收归自己手中后,汉宣帝又开始了对吏治的整顿。这一措施,一方面源于汉宣帝曾生活在民间,深知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无冤屈愁苦之事,关键在于吏治的好坏,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毕竟,用忠于自己的人要好得多。他把刺史、郡守的选用看成是整顿吏治的重要环节,每当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时,都要亲自过问,并要求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名责实”。和汉武帝专用“酷吏”的做法不同,汉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时,不仅使用了一大批干练精明的能吏去镇压不法豪强,而且还任用了大量“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循吏”去治理地方,由此大大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和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

为了笼络人心,汉宣帝在平理冤狱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特色:“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方面强调法制建设,主张执法严明,以惩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强;另一方面又废除苛法,平理冤狱,缓和社会矛盾。他先后制定增设廷尉平、废除“首匿连坐法”、赦免所有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刑狱审判的管理。汉宣帝在位25年,先后颁布了10次大赦令。

汉宣帝还继续执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针对流民问题,宣帝曾多次下诏把公田交给流民和农民耕种,部分地解决了农民和土地脱离的问题。为防止农民的破产,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公元前67年下令减天下盐价,纠正了由来已久的盐价偏高、人民负担过重的错误,公元前55年下令减天下扣钱,并鼓励流民定居;公元前51年,又下令减少全国百姓算符的1/4.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地方官员都把全科农桑,发展生产看成了当时急务。汉宣帝还派农业专家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大发展。

汉宣帝刘询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使国计民生种种状况较之前朝有了大大的改观,形成了中兴盛世。在宣帝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猛跌,创造了汉代最低价。为防“谷贱伤农”,宣帝还建立“常平仓”,以国家力量干预粮食价格。在思想文化方面,宣帝主张经学各派兼收并蓄,并亲自主持召开经学大会。当时,文学方面汉赋的创作,达到了可与武帝时比美的极盛境地。

汉宣帝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功勋卓著,甚至比汉武帝穷天下之兵伐匈奴所取得的功绩还要大。可以说,汉武帝是用兵戈用“堵”的方法来压制边疆少数民族,而汉宣帝就如同大禹一般,采用疏导的方法,使匈奴向西汉称臣,这一功劳,自然要比武帝大得多。不过,汉宣帝在解决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开始还是采用了武力。公元前72年,匈奴侵略乌孙,乌孙向汉廷求救。汉宣帝派田广明等五将军出塞2000余里,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共动用了20万兵力,这是汉武帝之后对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后,匈奴逐渐衰弱,边境也就少了许多是非。而随着西汉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匈奴的日渐衰竭,匈奴族日逐王终于在公元前61年,迫于西汉的威力而归附西汉。随后汉军占据了车师,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并建立了西城都护府,汉宣帝还任命熟悉西域事务的郑吉担任西域第一任都护,监护南北两道36国,从此确立了中原对西域的政治统治。汉宣帝还将屯垦区扩大到了乌孙的赤谷城,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疆。

之后的西汉,逐渐成为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及内部矛盾的调解人。当乌孙内部发生动乱时,他派长期生活在乌孙、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冯缭为使节出使乌孙,排解了乌孙贵族内部的矛盾。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宣帝,表示归服西汉中央政府,汉宣帝隆重接待,并举行有数万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来显示西汉王朝民族间的团结。宣帝又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到光禄塞下,资助谷米数万石。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匈奴呼韩邪政权对西汉王朝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同时也密切了塞北各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公元前61年,汉宣帝派名将赵充国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乱,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西羌的控制。汉宣帝以后几百年,北方边境不见烽火,一片和平景象。

完成了宏伟大业的宣帝,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终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