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257

第257章 整顿吏治发展生产

康熙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非常注意整顿吏治,广揽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措施。

康熙对贪官污吏勒索压榨百姓的行为是深恶痛绝,他十分注重对官僚队伍的整治,尤其是特别注意处理腐败的高级官僚。他曾经将贪污成性的山西巡抚穆尔赛、湖广总督蔡毓荣等人处以严刑,并将有包庇行为的大学士勒满洪等人处以降级的处罚。

在惩治贪官的同时,康熙也大力颂扬清官廉吏,非常信任被康熙自己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等人,还赐给于成龙“高行清粹”四个大字。

为了争取民心,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康熙对汉族历史传统和儒家文化非常尊重,他南巡时就曾多次亲自拜祭明太祖的陵墓,并亲笔题写了“治隆唐宋”的匾额,挂在陵殿前。他还亲自到孔庙祭祀,对孔子后人大施恩宠。除了进行正常的科举考试以外,康熙还特别设立了“博学鸿词科”,千方百计地吸引明朝遗老和各种人才参政。公元1679年所进行的体仁阁考试,康熙亲自阅卷,并对不愿意为官的汉族学者非常迁就,即便他们为不想被录取而故意写些不同文理的文章,康熙也加以录用,并封为翰林学士,负责编修明史。通过这些方法,确实让其中部分文人放弃了反清立场。

同时,康熙也对汉人十分猜疑,在他统治时期,就曾发生多起文字狱。

尽管如此,康熙还是召集了大批人才,共同为发展社会生产作出了贡献。康熙在经济发展方面所施行的一系列措施,也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公元1669年,康熙就下令废止代表农奴制生产方式的圈地,但受到鳌拜等人的阻止,成效甚微。康熙又于公元1685年第二次下令禁止圈地,使大批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同时,康熙采取了奖励垦荒的措施,而且还规定新开土地不准圈占,还发布命令,承认部分中小地主和农民对明代废藩土地的所有权,即改为“更名田”,自己开垦的土地归自己所有。康熙还十分注意边远地区的开垦,鼓励人民前往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开荒。在康熙奖励垦荒政策的推动下,在他统治期间,全国耕地由527万顷增加到851万顷。与此同时,康熙又下令减轻赋税,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规定全国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为准,以后所增人口不再多征,称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康熙末年,在四川、广东等省又实行“摊丁入亩”、“丁随地起”的办法,后来推广到全国。

康熙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另一项主要措施,就是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自明末以来,由于频繁的战争,黄河长年失修,到康熙初年造成严重水患。黄、淮二河泛滥后,洪水便倒灌运河,使得漕运受阻。为了根治黄河,变水害为水利,康熙任命水利专家靳辅等为河道总督,用疏通和筑堤相结合的办法治理黄河,恢复黄淮故道,使黄、淮一带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免除了水患的威胁,同时漕运也得以恢复。康熙本人对水利和测量学也很有研究,三十年的治河过程中,他曾六次南巡,视察河工,逐渐成为一名治河专家。从第三次南巡后,治理黄河的工程基本上是由他亲自设计实施。

康熙还很注意节俭。他本人生活简单朴素,成为清代诸帝的楷模。他要求政府机构压缩开支,并对开支制度实行严格的检查,命令户、工两部所用钱粮须每十天就奏报一次。但对于治河修桥诸事,即使开支数百万两巨资,也从不吝惜。

康熙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他是封建社会中历代君主中最注重科学、尊重科技人才的帝王。他本人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与贡献,与各代帝王相比,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认真地学习了代数学、几何学、地理学、地震学、天文学、医学、解剖学、农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重视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康熙在巡视丰泽园稻田时,发现了一株水稻高出众稻之上,而且已经结粒。于是他就把这株稻种收起来留作第二年试种,结果第二年这种稻子又于六月份早熟了。康熙便开始命人在北京、承德试种,使承德这个从来没有种过稻谷的地区从此有了稻田。经过三十多年的试验和培育,他又开始向江南推广。康熙还非常注重灭蝗,曾写过《捕蝗说》一书。

康熙还十分注重学习地理学和进行地理调查。曾组织测绘人员走遍全国各地,用十多年时间绘成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成为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世界地理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康熙还非常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曾把养心殿改为学习自然科学的教室。除了自己向欧洲人学数学外,还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人才,他与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梅谷成、陈原耀、何国宗、明安图等人经过十年努力,编纂了一部集当时乐律、天文、数学之大成的巨著《律历渊源》。

康熙还曾对天文学有过涉猎。为了解决新旧历法无休止的争论,他经过二十年的学习,成为一个天文学家。还曾研究过园艺学和气象学,并曾下令在北京设立气象站,命令各省逐日逐月作气象记录,向他报告。他写的研究地震的文章,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满招损,谦受益”是康熙常说的名言,他为政讲求实效,反对浮夸。平定噶尔丹后,大臣们又要给他上尊号,这已经是第五次请上尊号了,但康熙还是坚决拒绝。他说:“天视天听,视于民生。后人自有公论。如果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德,以取一时的虚名,大非朕意,不必敷陈。”康熙不仅是一个务实的皇帝,还是一个勤奋的君王,他一生勤于读书,勤于理政。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开始忙于处理政务。他在出巡的时候,有很多官员为讨好皇上,敬献美女,他反对这种诱惑和腐蚀,就冷眼对待,并把这些官员予以惩办。他的这些做法,在封建社会的帝王中,确实是罕见的。

这个伟大的康熙,在做了61年的皇帝后。于公元1722年农历十一月七日病逝,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