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021

第21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按道理说,刘彻也不算是一个正统皇帝,因为他是父亲汉景帝刘启废掉太子刘荣后,才把他提上去当太子的。所以,刘彻的出生也被传说给神化了。这个传说也太没有新意,不过就是其母王美人曾梦见太阳入怀而已,不过,对于科学尚不发达,迷信横行的那一时代而言,这个传说已经能够镇得住人了。

刘彻能当上皇太子,全靠他的姑妈长公主刘膘帮忙。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彻,刘彻也算是聪明伶俐,回答道:“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子给她。”这也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来历。这句话让长公主和在场的汉景帝很是高兴,不久就把7岁的刘彻立为皇太子。

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便精心培育,请来德高望重的卫纶来做刘彻的老师。本来就聪明的刘彻还很喜欢学习,涉猎极广,对儒学经典、骑射、文学,都有很大兴趣,这就对他日后创出一番所谓的伟大功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终于迎来位及九重的那一天,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开始自己丰功伟绩的创造历程。

即位之初的刘彻,首先要面临的是统一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汉初六七十年间,以“清静无为”为特点的黄老之说盛行全国,这对安定政局、约法省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无为、放任,却给诸侯王和富贾豪强以扩张势力、为非作恶的机会,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到汉武帝即位,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汉武帝需要有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无为”思想,而儒家学说恰恰适应了这种要求,它博大精深,具有包含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伦理各方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特点,它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使它便于被统治阶级全面利用,尤其在升平时代以控制人民,更有适应性。

刘彻对儒学思想极为推崇,可他不得不面对以“好黄帝、老子言”的窦太皇太后为首的思想上和政治上反对改革的集团。这个集团主要以皇亲国戚为主,况且大权仍掌握在窦太皇太后的手中,因此,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刚开始实行自己的改革措施,就遭到了窦太皇太后的反对,新政不得不暂时废除。此后,汉武帝刘彻只有等到窦太皇太后死后,方才开始他的改革。

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死,汉武帝摆脱了束缚,立即下令罢免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清除了窦太皇太后安插在朝内的所有亲信党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终止了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政治,采纳了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这一时期新儒家的代表。他在公元前140年的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强调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提倡“君权神授”,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时强调法治。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为汉武帝集权中央,统一思想,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很自然的。

汉武帝为独尊儒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接班人。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养天下之士”,完全是培养文官人才的制度。朝廷由太常选拔18岁以上的优秀青年入学受业做博士弟子,郡国也可以挑选品学兼优的青年送到太学。学习一年,经过考试,则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甲等者并为郎官;下材而不通一艺的不用;如有特别优异的茂材异等,名字直接上报。这是教育与丢官相结合的制度,它定期地、经常地向朝廷输送文官,是政府各级官员的主要来源。这些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得力的维护者。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号召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这样,儒学成为士人进身阶梯,把教育体制与用人制度和统一思想协调起来,天下士人为进入仕途,纷纷统一到儒家思想中来。

思想统一了,革新的绊脚石去掉了,汉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新政。

由于武装立国等历史原因,汉朝到武帝时仍然是军人贵族政府。为打破这种局面,改变政府官员的构成,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通过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并健全了由察举、太学、征召以及公车上书等组成的以选拔文官为主的用人制度。

在充实、加强统制机构的同时,汉武帝还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首先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由于丞相大多为开国功臣,位高权重,权力往往超过皇权。汉武帝对这种丞相分权的情况极为不满,他上任后开始逐步改变这种情况。这时,适逢汉初功臣元老也大都去世,汉武帝便趁机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逐步改变军功贵族专权的状况,用儒生来为他的政治服务,通过一系列官制改革,取消军功贵族的特权地位,至公元前122年,武帝打破列侯拜相的旧制,任命出身贫苦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彻底摧毁了军功贵族的特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清除分封制。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恩将其余的诸子在原封地内封侯,新封的侯国不再受原国王管辖,直接由各地的郡县来管理。这样,使得很多有权有势的诸侯王国大大地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