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184

第184章 立志图新推行新法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死,立为太子不久的赵顼仓促即位,是为神宗。赵顼即位之时,社会矛盾已经比较尖锐,宋初以来就出现的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愈演愈烈。宋初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有很多地方不适应社会的现实状况,百姓日生不满,小规模的起义也此起彼伏,因此必须在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才能有效地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宋仁宗其实已经发现这些问题,但在施行过程中,由于遭到强大的阻力,他在位时的庆历新政很快就流产了,主持改革的范仲淹也被迫下台。

血气方刚锐意求治的宋神宗赵顼下台伊始,就急于寻找一个能够全力帮助他改革的大臣作为臂膀。王安石就这时脱颖而出了。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亲眼看到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曾给当时的皇帝仁宗上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仁宗没怎么看,未即位的赵顼倒看得很仔细,因而非常欣赏王安石。赵顼即位后,就把王安石召到身边。第一次召见王安石时,心急的赵顼就问他治国应当先作什么。王安石的一番回答令赵顼耳目一新,于是命王安石写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讨论北宋先帝的治国之道。

赵顼看后大喜,便于公元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相),并亲自督促王安石提出并推行了一整套新法。

新法分为“富国”、“强兵”和改革科举制度三个部分。富国部分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强兵部分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新的科举制度主张以经义取士,应试者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同时,对太学进行了改革,实行“三舍法”。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以后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中品行优异者可不经考试直接授予官职。

改革命令一出,朝野大哗,新法中许多措施直接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改革,加上新法本身有许多不足,所以几乎各项新法都遭到强烈反对。而遭到反对最多的就是侵犯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免役法和市易法。一时朝野内外,反对声四起,就连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也站出来表示对反对派的支持。

在这样的局面下,赵顼有些动摇了,先后将王安石两次罢相,以平息反对的声音。不过,王安石下台后,赵顼还是将部分新法进行到底,其中改革官制与强化军兵保甲的制度成为改革的重心。由赵顼自己单独进行的改革被后人称为“神宗改制”。赵顼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其富国强兵的目的非常坚决,但在抑制兼并这一点上,他遭到强烈反对后便往往虎头蛇尾,既想增加财政收入,又不愿损害上层既得利益,结果,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