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010

第10章 治国齐家

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主要精力开始用到如何统治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上来。刘邦首先要做的,就是南面为君。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在假意推辞后,在各诸侯王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君主。

刘邦称帝后,为避免自己建立的汉王朝像秦那样二世而亡,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异姓王的问题。

在建国之初,刘邦就将韩信、英布等开国元勋分封为诸侯,他们各自“拥兵据地”,擅长军事,不少人对刘邦怀有不轨之心。这当然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称帝不久,刘邦就开始了“烹走狗”的削藩历程。而其中最酷烈的要算解决韩信了。

韩信在反秦起义中,先投靠了项羽,但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并因违反军纪而被抓,韩信想方设法地逃了出来。逃亡路上,韩信贫病交加,差点饿死在过河的船上,幸得一撑船妇人以一碗饭相救,方才活下来。之后韩信见刘邦势力日盛,于是前往投靠,但在刘邦处仍不得重用,无奈之下准备随东逃的士兵离开关中,不料途中被对他极为欣赏的萧何追了回来。之后韩信时来运转,被刘邦登台拜将,随同刘邦开始了楚汉战争的征伐,并在战争中屡屡获胜,最后将项羽逼死在江边。韩信为汉王朝立下的赫赫战功,使之成为汉初最大的异姓王。但韩信毕竟“功高震主”,使刘邦不得不对他有几分忌惮,加上韩信在刘邦这个无耻小儿的手下为臣,自然会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吕太后命萧何用计,亲自将韩信逼死在长乐宫中。“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两妇人(救他命的撑船妇人和吕太后)”,这副对联是韩信一生的写照。

刘邦借刀杀掉韩信后,又经过7年不懈的努力,除把长沙王吴商作为点缀外,先后消灭了其他异姓王,消除了汉王朝建国之初的一大隐患。

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较为妥当地解决了安置中小将领的问题。至于对六国的残余贵族,刘邦也同样没有忘记要消除他们。公元前198年,他接受娄敬的建议,把六国的残余贵族和各地的一些名门豪族都迁到了关中。这样一来,即便于刘邦对他们进行控制,也使他们丧失了当地的社会基础。

为了更加稳固统治,刘邦即位后还极力强化皇权。这是因为不少人仍然保持着战国以来那种“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旧观念。故此,必须从礼仪规制和观念道德上加以引导、整肃。刘邦先是确立了“冬无二日,地无二王”的皇权思想,使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称臣,不再让刘邦拜见,然后下诏尊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他既可以名正言顺地拜见太上皇,又借机更加宣扬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后来,刘邦又杀曾在楚汉战争中放他一马的项羽大将丁公而拜把他杀得狼狈而逃的李布为官,杀鸡儆猴,百官无不震惊而抖擞拜服。

刘邦不只是引导、整合,也采取铁腕手段打击权臣,巩固皇权。使汉王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

在巩固政治统治的同时,刘邦还把心思放在了如何发展社会经济的思路上。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乱,建国之初的汉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刘邦虽然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体制,却没有继续沿袭秦王朝法家的统治思想,而是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精华,加以整合升华,制定了一套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统治政策。

刘邦首先采取措施,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释放囚犯,流民返乡,军人复员,解放奴婢,鼓励生育。同时,调整土地,发展地主经济。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秦的赋税制度基础上,刘邦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除了轻徭薄赋,刘邦还通过“赐爵”、“复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重点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刘邦也对工商业的政策作了调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宽对私人工商业的限制。结果不仅振兴了工商业,也促进了农业生产。

为了保证人民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刘邦还比较妥当地解决了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他采用“和亲”策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送给匈奴大批财物。这样一来,匈奴对中原的骚扰大为减少,汉、匈之间的关系暂时出现了和平,从而给中原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环境。

由于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汉初的农业生产大大发展,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然而,汉高祖刘邦也已经心力交瘁。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