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咬马,马踢马,小马喊妈来,妈打马,妈拉马,马归马槽,妈妈喂马,马看妈,妈看马;
牛抵牛,牛蹭牛,老牛叫妞出,妞砸牛,妞赶牛,牛入牛圈,妞妞拴牛,牛瞪妞,妞瞪牛。
〔作者简介〕佚名。
〔创作背景〕即景生发奇想,用音同调别义异的字,组成“绕口令”式的对联。
〔联句特色〕上联写两匹“马”在嬉戏,又咬又踢,儿子小马叫来妈妈,把马牵回马槽,喂以草料。联中“马”字,只有“小马”指小孩,余均指牲口;“妈”与“马”音韵相同,声调有别。下联写两头“牛”在圈外相斗,又抵又蹭,农夫老牛叫来妞妞,妞妞把牛牵进牛圈内拴牢。联中“牛”字,只有“老牛”指农夫,余均指牲口。“妞”与“牛”,音韵相同,声调有异。联语可谓无巧不成书,虽俚言俗句,而形象鲜明生动,构思精巧。
其巧之一,二“马”与二“牛”相斗,正好是“妈妈”和“妞妞”出来解决:“妈妈喂马”,“妞妞拴牛”。
其巧之二,儿子恰好叫“小马”,农夫恰好姓“牛”,名巧姓也巧。
其巧之三,按“马”和“牛”的行为习性选用动词,非常精当,马与马相斗是“咬”和“踢”,牛与牛相斗是“抵”和“蹭”,十分形象。
人物行为动词选得亦很贴切,妈妈对马是“打”、“拉”,妞妞对牛则是“砸”、“赶”。还有“马看妈,妈看马”、“牛瞪妞,妞瞪牛”中的“看”与“瞪”是不可移易的,拟人化,逼真而生动。
再有撰联技巧亦有特色:运用回文、反复、叠字、拟人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联语的雅趣,尤以“绕口令”的形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