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别太聪明,细水长流
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说:"人类的灾难源于聪明睿智,拯救灵魂的奥秘是愚鲁。"聪明固然好,但是社会复杂,人心难测,海水难量,在生活中光有高智商是不行的,人要懂得变通,有时候该装"傻"的时候就得"傻"点,以免令人眼红,遭人嫉妒。
高智商、强能力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一笔人生财富,用好了可以为你赢得大利,用不好则有可能"破产",所以要会"投资"才行。但是因为很多人投资不当而屡屡受挫。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及文学家,18岁时就因有才而出名,经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时因忧伤而死。
贾谊初到中央政府就被任命为博士,当时他才21岁,在所有的博士中是最年轻的。博士是皇帝的咨询官,每次汉文帝有问题要博士们讨论时,贾谊都能把其他博士想说又说不出来的看法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那些"老"博士们都很佩服他的才能,文帝也很赏识他,所以在一年之中就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政局已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汉承秦制"的改革措施,文帝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没有采纳。在文帝二年,贾谊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许多政策和法令,这些中包含"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回到自己封地"的措施,列侯不愿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实行起来非常不易,当时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因此贾谊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
汉文帝认为贾谊年轻有为,很有见识想提拔他委以重任,却受到重重阻力。首先是一些功臣显贵,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他们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对于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新思想的年轻文人,他们既因贾谊年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又因为他才华过人而嫉妒他,还有贾谊之前的革新思想得罪了这些权贵。让贾谊和他们平起平坐,显贵们接受不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还有一个障碍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没有什么才学,完全是靠运气才受宠的,邓通嫉妒贾谊的才能,常在文帝面前说他坏话,文帝也就渐渐疏远了贾谊。
在内外夹击下,贾谊没能施展他的抱负,被贬出京,到长沙,任长沙王的太傅。汉文帝七年,文帝因想念贾谊便把他从长沙调了回来。贾谊回到长安,朝廷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灌婴已死,周勃在遭冤狱被赦免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中政事。但是,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怀王那里去当太傅。主要原因是因为邓通,贾谊曾多次得罪过他,加上邓通本来就很嫉妒贾谊,因此,邓通成为了贾谊仕途上的一大障碍。
贾谊虽有治世之才,但是他不懂得处世之道。他的聪明才智不仅没有让他的官运亨通,反而是树立了不少敌人。贾谊之前顺风顺水,却因为不懂得低调而招众人嫉妒。"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处事要低调些,锋芒太盛而被夭折,那就太不划算了。
《菜根谭》中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做人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也不可太积极前进。只有这样,细水才能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