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88条处世智慧
6193200000013

第13章 2糊涂一点,并没有什么坏处

孔子说,"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说,事情如果做过了头就和没有做是一样的,不会有效果,所以,为人处事应当讲求一个恰当,不偏不倚,适度才能恰到好处。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澈,鱼都没有办法生存,而一个人如果太过于精明,太过于苛察,就不能容人,就不会有伙伴,有朋友。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被放逐。

屈原,自称是颛顼的后裔,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和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26岁就担任了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屈原出身贵族,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对外坚决主张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屈原因为性格耿直,加之被小人嫉妒,遭到谗言,被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因为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等旧贵族势力本来就对屈原有所不满,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让怀王渐渐疏远屈原。有一次,在屈原起草的宪令还没有定稿时, 靳尚就想拿过来看, 屈原不肯, 他便跑到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屈原贪天功为己有, 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怀王信以为真, 非常生气, 就免去屈原的左徒之职, 把他降为三闾大夫, 放逐到汉水一带。

张仪是秦国的丞相,他了解楚怀王贪婪的个性,于是借此机会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地,怀王中计,只得到六里地,非常恼怒, 遂于公元前313 年兴师伐秦。楚国曾经的盟友齐国因楚怀王毁约而"怒不救楚", 最后楚国惨败。楚怀王这时又想起了屈原, 派他出使齐国, 以修补双方的关系。秦国知道后, 派张仪再次到楚国游说。楚怀王想起张仪的欺骗行为, 要杀他。然而张仪买通靳尚、郑袖等人,劝楚怀王不要与秦国交恶, 楚怀王听进这个意见, 遂放了张仪。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答应了。屈原认为不可, 他对楚怀王说, "秦虎狼之国, 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怀王赴会, 说是"奈何绝秦欢?"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最终还是去了,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为王,即顷襄王。

顷襄王是-个昏君, 他任命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屈原看到国家一天天走下坡路, 心急如焚, 他一再劝说顷襄王要远小人,励精图治, 有所作为。但这引起子兰的仇恨,他联合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昏庸的顷襄王与他的父亲怀王一样, 对谗言不加分析, 就信以为真, 把屈原逐出了都城。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与"浊世"格格不入,而屡遭排挤,郁郁不得志。最终以死报国。他的爱国精神是伟大的,但他的死并不能解决问题。

《楚辞》中,有一名篇《渔父》,讲的是屈原流放时和一位渔父的对话。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注定是孤独的。他深思高举,不懂变通,宁愿以死来报国也不远与小人同流合污。相反,渔夫却很明白事理。就像渔夫所说的,水清了可以洗脚,水浊,也可以。人没有必要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人也没有必要把清与浊的界限划得那么清晰。世界原本就是混浊的,屈原如果懂得变通,"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酾",给自己留点余地,不要事事都要求那么严格,或许就不会被疏远,楚国也不会过早灭亡。糊涂一点,并没有什么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