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6192600000039

第39章 浮瓜沉李雷坛会

道光秦维岳《皋兰县续志》载:“八月三日,祭阿公祠,梨园作剧,酺饮。”光绪卢政《皋兰县续志稿》载:“八月三日,祭阿文成公祠,自朔日至初八日,陈百货、杂剧,四民云集。”阿公即阿桂,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充军机处章京,后擢内阁学士。曾率兵平定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大小金川,晋公爵。乾隆末,以钦差大臣名义参与兰州战事。卒后谥文成。道光三年(1823年),其孙那彦成任陕甘总督,奏准朝廷为其祖父建祠,列入祀典,秋季官方致祭,香火兴盛,此后逐渐演变成以出售字画、品尝瓜果的文化庙会。

八月上旬,瓜果飘香,雷坛河畔游人似潮,纷纷走过木桥(今雷坛河铁路桥稍北),进入金天观山门,逛雷坛会。观内到处排满货摊,有京广杂货摊,也有日用百货摊,更有小孩们最喜欢的漫脸子(面具),什么关公的、孙悟空的,以及玩具刀枪剑戟。还有应时瓜果摊,二三十斤的大西瓜、散发酒香的醉瓜,以及大红枣儿、酥蜜梨、葡萄,色彩鲜艳,香味缕缕。锅盖大的葵花,杂七杂八堆放,其籽有白的、灰的,还有黑紫色的,无不籽大仁饱。煮熟的嫩包谷,散出诱人的香味。还附带出售清供品——“心不干”,一嘟噜一嘟噜的橘红色似小灯笼的果实,配以绿叶,十分艳丽可爱,人们买回去,挂到墙上,作为清供,一直保持不变色到次年,故名“心不干”。另有卖一束束嫩黄色碎花花的,此即学名叫矶松的野花,瓶插几个月而不变色。

再往西为阿公祠的戏台,坐南朝北,台上丝竹锣鼓齐奏,演唱秦腔,台下人头攒动,时时喝彩。戏场北部为小吃摊,什么凉粉酿皮子、荞粉、灰豆子、甜醅子、肉、肥肠面、烩面片、酥饼子等等,甜酸香辣,任君选用。也有耍把戏卖当的,击鱼鼓筒板唱道情的。再往西、往北,搭起棚子,移来酒房、菜馆,操办酒席,一般为鸡肘席、海菜席,食客吆五呼六,醉语声声。进二门,入过厅,即为大殿,殿前两侧为仪仗架,分插红棍两根、杏黄伞一把、旗枪五只,殿中塑阿桂坐像。八月初三,地方官员拈香致祭。

阿公祠西侧为雷坛,中有檄雷之坛,四周为回廊,绘有《雷祖出巡图》、《雷祖回宫图》与《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壁画。古董商、裱糊匠以及字画收藏好家,将古今字画挂满回廊,有郭朝佐、冷文炜的草书,张美如、唐琏的行书,朱克敏的八分书,王晓霞、唐琏、温虚舟的山水,马虎臣、曹蓉江的花鸟,赵冲谷、明福、陈韶伯的人物,应有尽有,货真价实。至于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郑板桥的竹子等大家作品,十有八九是赝品。有些宦游者以物美价廉,多买朱克敏、唐琏的作品,使兰州书画名家传名东南诸省。还有卖钟鼎彝器、青花瓷、宣德炉等古董的。抗战后期,国民党某干部学校及军队进驻雷坛,持续百年的雷坛会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