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母亲的眼泪
6191000000031

第31章 伞匠

认识蔡师傅,缘于一次征文活动。

说实话,若不是朋友热情相邀,我是不屑于这类活动的。一个乡镇的征文竞赛,含金量能有几何?

正百无聊赖地翻看着厚厚一叠征文,何作家突然拍案惊奇,妙,太妙了,想不到斗龙镇还真是藏龙卧虎,不可小视,不可小视啊!

朋友邀请我时,曾再三宣称,别看我们只是一个乡镇,我们那里可是藏龙卧虎哦。现在这句话从何作家口里说出,效应就不一样了。

我们探过身去,眼球一下子就被牵住。“扯着风帆去远航”,好鲜亮的题目!再往下看,动人的情节,巧妙的铺垫,深远的意境,灵动的文字,把一个残疾青年的心路历程,刻画得出神入化,催人泪下。不约而同,我们把最高奖项给了他。

休息期间,我萌生了见见这位作者的想法。朋友击案而起,好啊,我正想介绍你们认识呢,猜猜看,作者是干什么的?

哈哈,这有何难,无非是记者、教师、医生、通讯报道员、机关工作人员、或是自由撰稿人。

错!提示一下:打开半个月亮,收起兜里可装,来时荷花初放,去时菊花正黄。

雨伞!作者是个伞匠?

正是,恐怕你想破脑袋都猜不到吧。

想不到,真的想不到。

吶,那就是蔡师傅。

说话间,我们已走上街头。顺着朋友的手指看去,一位老人正在忙碌着,旁边站着一个中年妇女,想必是修伞的顾客。老人面前有一张小方桌,上面摆满了修伞的工具。桌子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书两个壮硕的毛笔字:修伞。

我们没有惊动老人,只在一旁静静看着。老人用镊子拧开伞骨处已折断的伞骨架,把它轻轻抽出来,然后利索地将一条新骨架穿入细槽内,比了比长短,将多余的部分剪掉。“穿针引线”的同时,老人又将伞骨的短支架往里一捏,一把雨伞就修好了。

送走顾客,我们同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年轻时当过兵,后来转业到一家制伞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伞厂步入困境,他与工友挥泪告别回到家乡,在自家门前的小巷口摆了个修伞摊。从此,老人每天清早出摊,傍晚收摊,不管生意怎样,都会守在摊旁。老人说,客人找我修伞,那是看得起,我不能怠慢他们。

正聊着,来了一位修伞的老太太。老太太以为我们也是修伞的,连忙夸奖道,蔡师傅的修伞技术没说的,不管你拿什么伞,不管你的伞坏成什么样子,只要他一修理,就跟新的一样。对了,蔡师傅还会写文章呢,不信你们去他家看看。

别听她吹嘘,我哪有那能耐。蔡师傅的脸红了起来。

蔡师傅,您的能耐我已见识,《扯着风帆去远航》是一篇很好的作品,经大家评判已获特等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否谈谈您的创作经验?我正想把话题往创作上引,老太太先帮我们开了头。

爱好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蔡师傅连连摆手,脸越发红了。

蔡师傅,这位就是我们省有名的大作家叶彬,是我专程请来主持征文评比的。文人相亲,文人相敬,您就敞开一次吧,没准对您的创作有好处呢。

是啊,这又不是什么丑事,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蔡师傅,你就不要再藏着掖着了,老太太也帮腔起来。经不住我们再三请求,老人终于松了口。

来到蔡师傅家,我们惊诧了,五十平米的小屋,除了桌子板凳等必须的生活用品外,其余尽被书报“占领”。再看看蔡师傅的创作成果,发表的作品几乎涵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获得的奖状证书足有半人高。特别值得一提是蔡师傅的细心和有心,发表过的作品,按照刊物或报纸的大小、体裁的类别、时间的顺序,分门别类装订,整整齐齐码放。

哎哟,我这个文化站长真是失职,蔡师傅创作硕果累累,我竟浑然不知,该罚,该罚!朋友连连自责。

罗站长,这可怨不得你,我一直用的笔名,除了家人和极个别街坊外,旁人一概不知。再说我这纯属个人爱好,从没想过要张扬。

回来路上,朋友告诉我,蔡师傅本来有个上军校的机会,因为一手好文章,连长没舍得放行,结果顶替他的人当上了将军。你说这是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我曾问过他,懊悔不懊悔,你猜他怎么说,懊悔啥,我这不也挺好的。

看着朋友一脸惋惜,我也很是感叹。我感叹的不是蔡师傅的得失,而是他的人品,他的境界。社会是个大家庭,行行都得有,行行都不能少!生活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世界才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