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众拥抱你的敌人
6190400000029

第29章 刚柔相济是智慧的处世之道

以柔克刚是智慧的、成功的处世之道。刚柔相济是多少历尽沧桑磨难,踏遍人间险恶的涉世老手信守的人生格言,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道理呢?“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条千古不变的处世古训,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都因能屈能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立大志,需以“屈”处世;成大业,需靠“伸”显才。

诸葛亮躬耕南阳,姜子牙渭河垂钓,可谓屈;而孔明一席“指点江山三分天下”之豪言,姜太公一杆“无钩钓鱼,愿者上钩”之态度,可谓伸。

“屈”是遇锋芒时的“避让”,是居安思危的退让,处事让一分为大,负辱退一步则天地宽阔。

“伸”是伺机而动的“趋进”,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概。

秦昭襄王听说赵王得了“和氏璧”,就派使者去见赵惠文王,说要以十五座城池来换那块玉璧,希望赵王答应此事。

赵王为此与大臣们进行商议。有入主张不能答应秦国,因为秦国一向信誉极差,万一上当,会让天下人耻笑;有人认为若不答应秦国,万一秦国发兵攻打赵国,造成军事冲突,那赵国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最后,有人提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即派一名智勇双全之士怀揣玉璧前往秦国,若秦国割了城就将玉璧授予秦王,若秦国不讲信用就将玉璧带回赵国。赵王有意让廉颇去办此事,用眼看了看他,但廉颇低头不语。这时,缪贤进言说:“我有一个舍人蔺相如,此人十分勇敢,又富于谋略,出使秦国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赵王立即命令召来蔺相如,问他:“秦王请求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国的玉璧,先生认为是否同意此事?”蔺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此事不得不答应。”赵王说:“倘若玉璧被秦王骗走了,赵国得不到十五座城池,那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以十五座城池来换玉璧,开得价已经够高的。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现在赵国不等城池到手就将玉璧送给秦王,态度可谓相当恭敬,如果秦国食言,理亏在秦国。”赵王说:“我想寻找一个出使秦国的人,先生愿意担当此任吗?”蔺相如说:“我愿意奉璧前往。如果赵国能得到城池,玉璧就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这样做,则一定完璧归赵。”赵王听后十分高兴,当即拜蔺相如为大夫,让他奉璧去了秦国。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将玉璧送来了,就召集群臣,共同欣赏它。秦王洋洋得意地坐于朝堂上,蔺相如十分恭敬地将玉璧呈了上去。秦王看后,啧啧称奇。然后递给左右群臣,传递观看,群臣向秦王祝贺,齐呼万岁。秦王又令内侍将玉璧送人后宫,让宫中的美人大饱眼福,很久才送回来。

蔺相如在一旁冷冷清清地站着,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说起交割城池之事。

于是,他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玉璧有微瑕,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就叫手下人将玉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玉璧,后退几步,靠着柱子,怒目圆睁,气呼呼地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至宝,当初大王想得到它,派使者请求于赵王。赵王就召集群臣商量此事。群臣都说秦国倚仗自身的强势,空言求璧。”

如果得到了玉璧就肯定不会给赵国城池的,此事千万不能答应。可我却反对他们的说法。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尚且讲信义,何况万乘之国的君王呢?怎么能以小人之心去猜测君子呢?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然后郑重其事地委托我将玉璧送给大王。而大王您,拿着玉璧后却不当一回事,随随便便地传给群臣看,还送到后宫给宫女们把玩。凭此一点,就知道大王没有诚意交换,所以我就将玉璧取了回来。如果大王用武力胁迫我,我宁可将脑袋和这块玉璧一起在这根柱子上撞碎。说着拿着玉璧做要往柱子上撞的姿势。

秦王担心玉璧真的被蔺相如撞破了,连忙向蔺相如表示道歉,说:“蔺大夫请不要这样,我怎敢失信于赵王呢?”说完,立即召见百官取来地图,秦王指示某处到某处共十五座城池割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的举动是想重新骗回玉璧,决不能上他的当。”于是他对秦王说:“赵王送璧来秦之前,斋戒了五日,又在朝廷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大王也应该斋戒五日,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玉璧的仪式。只有这样我才敢把玉璧奉上。”秦王答应了,派人送蔺相如回去休息,自己真的斋戒起来。

蔺相如带着玉璧回到下榻处,心想:“我曾在赵王面前许诺,秦国若不偿城,就完璧归赵。现在秦王虽然斋戒了,但是他一旦得到玉璧,而又不给赵国城池,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他命令随从人穿粗布衣服;装成穷人,将玉璧从小路偷偷带回了赵国。并告诉越王说:“因担心秦王失信,即使是死也不辱赵王赋予的使命。”

秦王斋戒五日后,就召集群臣和诸侯各国的驻秦使者,举行隆重的授璧仪式。秦王恭恭敬敬地请蔺相如上殿。只见蔺相如态度从容,徒步而人。秦王说:

“我已斋戒五日了,敬请授璧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穆公以来,共历二十余位国君,从来不重视信誉。远则有花子欺郑,孟明欺晋;近则有商鞅欺魏,张仪欺楚。往事历历,从无信义。我也担心被骗而对不起赵王,就命令随从将玉璧送回了赵国。我得罪了大王,罪该当死。然而大王不要发怒。如今的情势是秦国强而赵国弱,天下只会有强国辜负弱国,而绝没有弱国辜负强国的道理。如果大王真想得到玉璧,就请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然后派一名使者与我一块到赵国去取那块玉璧。赵国得到十五座城池之后,决不会不顾信义而得罪大王。我自知欺骗了大王,罪该万死。我已经向赵王表示不作生还的打算,现在就接受您的惩罚吧!好在各国使者都在此,大家都知道秦国是因为想得到玉璧而杀害赵国使者,其中的是非曲直大家都十分明白。”秦王与群臣都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各国使者都为蔺相如捏了一把汗。秦王的左右手准备将蔺相如绑起来,秦王呵住他们说:“现在即使杀掉蔺相如,玉璧也不能得到,反而徒负不义的名声,影响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

于是,秦王厚待蔺相如,十分客气地让他回到赵国。

对于赵国来说,玉璧虽小,但是否予秦则是原则问题。如果遭秦欺骗,赵国将来就难以立国;倘若秦国进一步索要又该作何打算呢?因此,蔺相如以“完璧归赵”来显示赵国毫不屈服的决心。

自古以来,凡以弱胜强者,多是以智慧取胜。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则使我们从中看出“屈”中的智慧,“伸”中的能耐。

在什么情况下“屈”,在什么情况下“伸”,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成大业者,必定能大屈大伸。

刚柔相济是多少历尽沧桑磨难,踏遍人间险恶的涉世老手信守的人生格言,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道理呢?

以柔克刚,水滴石穿;柔忍有术,生存妙道。

刚中有柔,圆通无碍;柔中有刚,绵里藏针。

人行于世,没有永恒的强者,也没有永恒的弱者。人不能固执己见,但也不能软弱无力。通常所说的刚柔相济,就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水却可攻克最坚硬的东西,这就是常说的“水滴石穿”之理。

以柔克刚是智慧的、成功的处世之道。

曾国藩说过:“做人的道理,刚柔并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会折断。”真正的积极人生,应该有刚柔相济的智慧,既有勇猛斗士的威武,更有沉稳冷静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