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6190200000139

第139章 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位于北京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南侧,砖塔胡同的称谓,元朝时就流行了。这确实是一条七百多岁的胡同。得名来自于胡同东口有一座七级密檐式青灰色八角形砖塔。山门石额上至今仍可辨认出“元万松老人塔”六字。古塔曾目睹过这条胡同的黄金时代,因元大都城是北方杂剧的中心,而它是戏曲活动的中心地区(即史书上所称“勾阑”、“瓦舍”地带),堪称中心中的中心了。豪华点的勾阑设有戏台、戏房(后台)、腰棚(看台)和神楼,可容纳几千人,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当今有港台歌星开演唱会的万人体育馆。即使简陋点的,估计也不比如今街头巷尾的卡拉OK歌舞厅逊色。元朝人爱看杂剧,正如后来清朝的八旗子弟爱看京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也能看热闹。勾阑瓦舍地带,台上鸣锣敲鼓,表演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使台下的观众流连忘返,据说曲终人不散,会有浓妆艳抹的歌舞伎倚着阑干向台下抛绣球、抛媚眼,愿者上钩。不知关汉卿是否曾在砖塔胡同登台亮相,但砖塔胡同肯定上演过他创作的戏曲《窦娥冤》什么的。

砖塔胡同并不宽,这窄窄的一条胡同,不知当年怎么装得下那么多作家、演员、琴师、乐手以及身份各异的观众的,帝王将相与布衣草民,是否会在这羊肠小道上撞个满怀?砖塔胡同,在元朝时相当于京城的演艺圈吧,不知那时是否有“穴头”、经纪人、媒体记者,或类似的人物?直到清朝,这里还是曲家乐户的聚居之地,“闾阎扑地,歌吹沸天。金张少年,联骑结驷,挥金如土,殆不下汴京之瓦子勾阑也。”(引自清人震钧《天咫偶闻》)只不过,那已是它黄金时代的回光返照了。斗转星移,门庭改换,元曲也被京剧所代替。

砖塔胡同61号(现为84号),是鲁迅故居之一。他搬出八道湾后,即改住砖塔胡同,并且在低矮的北房里写下《祝福》、《在酒楼上》、《肥皂》等小说,还写了本《中国小说史略》。砖塔胡同,会记得他的祝福的。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肯定比关汉卿要厚重,虽然他们一今一古。他是不会为太平盛世锦上添花的他在胡同深处的那尊青砖古塔上,打磨他的投枪、他的匕首以及他的呐喊。塔既是磨刀石,又是大师的证人。鲁迅是藏身陋巷、卧薪尝胆的文字刺客。

由于砖塔胡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含量之深厚,不愧为北京城里的1号胡同。因为像这样自元代保持旧有名称至今的古老胡同,已屈指可数了。一条胡同,如果依然叫着元朝时的旧名,仿佛才是最正宗、最有资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