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6190200000137

第137章 钟鼓楼

《元一统志》曾记载钟鼓楼最初的生日:大都钟鼓楼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时名齐政楼。鸣钟击鼓的功用在于报时。据金焘纯老人说:“鼓楼的神经中枢是一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壶前立一铙神,张臂执铙做欲击状。待至壶水一尽,双铙立时击响,不爽毫厘。其后,同时击响的二十四面更鼓总汇成惊天动地的巨大鼓声……据传鼓楼的漏壶原系宋代开封故物。四壶皆以精铜为之,外镌籀文,制作极为精巧。宋亡,运来大都。可惜的是,明朝以后,壶鼓皆已不知去向在夜间改以燃香计时,并另换了一面绝大的皮鼓。”玉壶冰心,水滴石穿。这不无诗意的描述,能使人穿透岁月烟云,目睹并聆听到一门时间的艺术一关于人类怎样掌握时间、从蒙昧中获得时间醒悟的艺术。从第一滴水珠划破夜空、流星般坠落的瞬问开始,时间不再是上帝保守的秘密,时间由神秘莫测的野生之物而成为玩弄于人类掌心的驯化之物。钟鼓楼在北京城平地而起,则把时间与权威联系在一起,使时间的艺术在形式上发挥到了极致,这毕竟是统一了华夏大地的时间概念,从中简直能辨别出王权的尊严与傲慢一它本身就构成纷繁复杂的国家机器上既有装饰意义、又不可或缺的零件。古老的时间的齿轮,辚辚运转,它的正面与背面分别是夜与昼、荣与辱、权力与服从、战争与和平,最终激扬起冲天的喧嚣与圭土,多少年之后才能在纸上归于平静。它在若干世纪的繁华与萧条烘托中近似于一座空中楼阁,孤零零地陈列于岁月的彼岸。

元大都的钟鼓楼已是一个幻梦。今日之鼓楼,乃是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时在元代的废墟上仿照其原有法式重新修筑的,两者的建筑风格与规模大致相同,元代的鼓楼遗址也就被称为旧鼓楼。附近的一条街道亦以此命名,是代表一种为了忘却的怀念?可以说在鼓楼获得新生的同时,天安门才诞生了。天安门作为新建皇宫(紫禁城)的大门,一举而成为王朝的面孔,它的表情控制着这个国家的喜怒哀乐。钟鼓楼和天安门一样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站在景山顶上,当你向南眺望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你就恰好背对着钟鼓楼。你会觉得,翘角飞檐的钟鼓楼,恰好笼罩在不可一世的紫禁城的背影里。或者说,钟鼓楼本身就是紫禁城的背影,它已构成隶属于紫禁城、并与之遥相呼应的一部分。

自地安门北行,视野尽头就是鼓楼那颇具明朝建筑风格的巨大楼身,却望不见毗邻而居的钟楼。鼓楼恰好把位于其正北的钟楼挡住了,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北京城的建筑都是这样坐北朝南、层层推进的。向南的永远是正面,北面的都是背影,都是后院。鼓楼的那面绝大皮鼓极其有名,据说1900年入侵的八国联军曾恶意用刺刀将皮鼓一角桶破一一出于一种对古老东方文明的破坏欲?这是捅在中国心脏上的一道伤口,这是捅在近代史上的一道耻辱的伤口。但皮鼓是坚强的,音色未减,照样夜以继日鼓声不息,只有了解历史的人能从中倾听出一个民族强忍的疼痛与愤怒。至于钟楼的钟声,相比而言则稍显平白。北京城最有名的一口钟安置于西北郊的大钟寺内,名叫永乐大钟,有“钟王”之誉,一度是全世界最大的钟:通高675米,最大直径约367米,重约93000斤。夏明明曾撰文解说:“永乐大钟铸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产生的背景,是与明初的两件历史事件一靖难之役和明成祖迁都北京一相联系的,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它还反映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永乐大钟是佛钟(钟声内外铸满佛经铭文),又是朝钟,它把神权(佛教)和皇权(政权)糅合在一起。”此钟之声最远可传达四五十公里,可谓一鸣惊人,再鸣倾城。

炉火纯青的钟,众志成城的鼓,曾经控制着北京城里的日出日落。它不仅仅是时间的道具,更是时代的道具。暮鼓晨钟标志着一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同样远去的还有众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