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
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反著头上。
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译文”
古时候,有一个山民,偷了国王库里的衣物,跑到了很远的地方。这时国王派人四处搜捕他,终于有人抓到了他并将他带到国王的跟前。国王追问他的那些衣物从何而来,山民回答:“这些衣物是我祖上留下的。”
国王命令他将那些衣物穿戴起来,实在因为这些衣物不是山民自己原有的,所以他不知如何穿戴。本应戴手上的他却穿在脚上,应该系在腰间的他却扎在了头上。
国王见他穿戴完毕,将全体大臣都召集过来共同分析解决这件事,便说道:“如果这些衣物确实是你祖上留下的,那你理应知道如何穿戴这些衣物才是。为什么弄颠倒,该在上边的却穿到下边?那是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穿这些衣服的缘故,也就可以肯定地知道,你的这些衣物全是偷来的,绝不是你祖上的旧物。”
“禅心”
如此谎言,犹如掩耳盗铃一般,不仅欺骗不了别人,反而把自己的丑恶行径暴露无遗。是自己的东西,总有自己不可磨灭的痕迹保留在上面;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便你再怎么遮掩也经不住稍事推敲。一旦露出了马脚,便会把自己推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后悔都来不及。
有一天,著名文学家韩愈去拜访宝通禅师,问道:“你春秋多少?”宝通禅师举起念珠,反问道:“知道了吗?”韩愈答道:“不知道。”宝通禅师说:“昼夜一百零八。”
韩愈听完更是不解,于是便回去了。
第二天,韩愈又去拜见禅师,到了院门前面见到首座(寺院中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德业兼修者充任),于是提起前一天的事来询问其中的意思,首座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叩齿三下作答。等见到宝通禅师,又提出同一问题,宝通禅师也是叩齿三下作答。
韩愈见此情景说道:“原来佛法没有两样。”宝通禅师听了,忙问他的话是何意。韩愈答道:“刚才请教首座,他也是如此。”
于是,宝通禅师派人找来首座问道:“你也是这样回答的吗?”首座洋洋得意起来,笑着点了点头。宝通禅师见此,立即决定把首座逐出院门。
原来,宝通禅师常以叩齿来回答别人的提问,表示禅不能开口讲,一讲就失去了禅意。而首座却依葫芦画瓢,还自以为得意,最终被禅师逐出寺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讲究的都是一个道理。做学问,不懂装懂结果只能是短时间内欺骗师父,等到真正上场考试的时候才会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用功;做人,花言巧语仅能为自己博得肤浅的掌声,等自己落难的时候才会看清谁是真正的朋友。所以,与其费尽心机地欺上瞒下,不如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即便没有花团锦簇的光鲜,但最起码我们活得真实、活得自在。
首座套用宝通禅师的招牌动作来彰显自我,也许可以一时间骗得了僧众和善男信女,但是抬头有青天、扪心有自我,唯独上苍和你自己这两者是无法欺骗的。所以,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充实自我,才能够不断弥补不足。一味地模仿别人,只会使自己迷失在虚无的幻影中无法自拔。
抛却虚华招摇的外表,做最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朴实无华的兰花草才能散发出沁人心脾并且绵软幽远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