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语禅心
6189700000006

第6章 渴见水喻——望洋莫叹,取之有度

“佛语”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旁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

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译文”

从前有个人,愚昧无知。口渴得急需喝水,见前面热腾腾的雾气以为是水,连忙追赶,直追到印度河河边。等他到了有河水的地方,却站那里看着不去喝。

别人说道:“你口渴得厉害到处找水,现在到了水边怎么不喝?”

愚人答道:“如果水能喝得完,我当然早就喝了。现在这么多的水是喝不完的,所以也就不喝了。”

当时在场的众人听到这番话,都对他大加讥笑。

“禅心”

贪、嗔、痴、怨是佛教中四大恶的表现,故事中的愚人就犯了首条戒律——贪。愚人贪恋整条河的河水,而红尘中却有更多的人时时在贪恋着无穷无尽的个人欲望。贪长生的皇帝终因误食水银而命丧黄泉,贪钱财的官员终因蝇头小利而锒铛入狱,贪游玩的书生终因纵情山水而名落孙山……声色犬马的世界中,诱惑无处不在,难能可贵的是保持自己的秉性,不随世俗坠入污流,克制住自己贪的欲念,你便是那朵“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了。

只是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戒贪,难道就要像愚人那样拒绝喝水吗?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我们并不是得道的法师,我们都有着七情六欲,戒贪只是一种手段,但是必须建立在满足我们基本需求的前提之下。倘若因为害怕自己陷入贪念的洪流之中便对其敬而远之,那么你永远无法喝到解渴的清水,最终只能是自己被活活渴死。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把握住了其中的度,才能够让自己在生命的天平之上站稳脚跟。

一天,无际禅师来到了一个小山村,正是中午时分,天气很热,他便停下来歇脚。

这时,无际禅师看到河边有一个村民正在用水车打水,就走上前去向村民讨水。

这个村民见对方是个出家人,便对无际禅师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就会跟您一样出家参禅。”

无际禅师微微一笑,问道:“那你什么时候看破红尘呢?”

村民答道:“我虽然一直有出家悟道的想法,遗憾的是,我们这一带只有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而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能找到人来接替我的位置,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了。”

无际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者完全离开水面又会如何呢?”

村民答道:“水车置于水中,是靠下半部被水流冲击而转动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它不但无法转动,甚至还有被急流冲走的可能。同样,如果水车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转动,更别说抽上水来了。”

无际禅师听后,开示他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以说明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尘世的洪流所冲走,假如超然出世,与世隔绝,则其人生必会失去强大的动力。同样,一个修道之人,也要出入得宜,既不冷眼旁观,也不随波逐流。因此,出家既要看破红尘,更要想法去普度众生。”

村民听了无际禅师的话,久久地愣在那里,似有所悟。

水车和水流的关系不就是满足自身需要和防止过分贪恋的形象比喻么!喝水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口渴的需要,既然已经从河水中满足了需要,那么在你的面前有多少水存在又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关系呢?过犹不及,讲得正是这个道理。

其实,只要把你自己这架水车放一半到水中,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种种烦心之事。既不会被尘世之洪流冲走,也不会把自己凌驾于生活之外,所谓的半官半隐大概就是这个境界吧。又何必去贪恋于无止境的欲念深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