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语禅心
6189700000051

第51章 医治脊偻喻——利不补害,得不偿失

“佛语”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之。

医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译文”

有一个人患有罗锅症,脊背驼了,他请医生治疗。

医生拿了些酥油涂在病人的驼背上,在他背下放一块板,胸上压了一块板,医生狠命地压,然而最后,这个罗锅疼得两颗眼珠都迸了出来。

“禅心”

不懂装懂,结果成了草菅人命的凶徒。

病人患病之后,本来已经处于弱势群体,而这个医生却非要冒充自己医术高明,结果病人的罗锅症不但没有治好,最后还因为类似于酷刑虐待的医术而被挤出了两只眼珠,可谓是得不偿失啊。有病就应该找正规的医疗场所进行治疗,片面相信旁门左道终会延误自己的病情,以至于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作为医生,基本职责就是行医问药,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妙手回春之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疾病便可以放手去治,但当面对自己所不了解的病情时,应该对患者负责,劝对方及早寻找名医乃是救人之道,倘若为了几两银子的诊断费而耽误了病人的病情,就等于是谋财害命,把自己从一个救世主的角色转变成了断头台上的刽子手。

病人寻医,应仔细比对;大夫治病,应力所能及。生活中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情,动手之前都应该斟酌再三,思前想后之后再去行动,就可以有效避免不好的一面,用自己最大的优势去实现最大的效能。而面对一件陌生的事情,不要盲目地去逞匹夫之勇,先衡量自己的能力大小,再去决定这件事究竟适不适合自己去做。不分轻重缓急,妄想一手便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毁在自己的手中,一无所成。

无果禅师一心参禅,深居幽谷20多年,他的生活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故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毕,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是夜,仍坐禅养息。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

禅师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禅师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劝请,禅师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乃作偈曰:

一袭衲衣一张皮,

四锭元宝四个蹄。

若非老僧定力深,

几与汝家作马骑。

说后,乃将衣银还于母女,一别而去!

暂且不去表母女二人的用心如何,无果禅师明白自己的能力究竟有多大,才不会受到妖魔的诱惑,得而保住身家性命。一个人贵在明白自身的重要性,之后才能为自己在社会中寻找到恰当的位置,发光发热进而贡献社会。

遇事谨思慎琢,才能够于杂草丛中寻找到通行的小路。不论是对自己能力大小的思考,还是对所求助对象的思考,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才进行的。因此,在千思万虑之后,积极的团队协作必将加速彼此行动的步伐。相信自己,同时也相信对方,才是事情成功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