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组织管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管理包括对各种物质资料的管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在此只对狭义的进行问题课堂管理讨论,其特点是:只把课堂管理作为教学活动的保障,而不介入教学活动本身;只是针对教学关系主体的管理,是一种师生的自我管理行为。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是教学活动的必要保障,它以充分合理使用课堂时间和调节调动学生情绪、保证课堂注意力为宗旨。它表现为各种安排、规定、要求、提示、意见、建议、批评、鼓励等手段。它不只是对学生的管理,也包括对教师自身行为的约束。它不只是某一时段比如上课开始时的活动,而是要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
课堂的组织管理主要是教师的活动,但又不能是教师单方面主观意志的实施。它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获得学生认可、在学生乐意或至少不抵触的情况下,才可能顺利有效实施。所以,课堂的组织管理应该是教师主导的、由教师负责实施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
课堂的组织管理需要制度规定和纪律要求。因为有共同的活动内容、共同的目标追求,所以需要相当程度的一致和统一。否则,课堂形式将无法存在。课堂,作为一个集体存在,对干扰集体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抑制或制止。
课堂的制度和纪律,在基本方面是学校统一的规定,属于学校管理的内容。但是对它们的具体实施,以及针对课堂活动中的具体问题需要即时提出的一些具体规定,则属于课堂组织管理的内容。教学活动中进行具体的纪律与制度规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否需要规定、规定什么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例如,看书时要安静,这在较高年级不是问题,而在低年级就有难度,因为他们认识文字内容时对声音还有一定依赖。所以规定要放宽。有此要求时,要反复提示,不是他们有意违背,而是“情不自禁”。例如,上午最后一节课,学生一般会有一些懈怠,简单地靠纪律要求他们如同第一节课那样精神饱满,就往往做不到。
②要尊重学生意愿,征求学生意见。当教师认为正确的、有必要实施的要求不被学生接受时,不宜强制施行。教师要善于使自己的意见变成师生的共识,对自己的提议,要说明理由,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反对。你的规定,大部分人反对时,一般必须取消,否则肯定效果不好。比如你认为学生疲倦时,要带领大家在原座位,做几节操或进行一些肢体活动;比如有的作业是否要经过一番集体讨论,是否延时等都应该问问学生是否愿意、是否需要,也许他们认为不必。教师一意孤行,往往会事与愿违,并且还可能产生一些意外的干扰。
③课堂上的各种规定要互相补充、促进,而不能互相掣肘。该类规定有鲜明的即时性,也难免随意性,时过境迁,彼此间便忘了呼应、统一,甚至出现互相背反、否定的情况,这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会降低规定自身的功效。比如你要求过学生课上要多提问,但是另外又有“先听我讲,不要插嘴”的规定,而且答疑时间又太少,甚至被挤掉;比如收作业,今天是组长收,明天是下座位交,后天是从后往前传等等,都属此类。
④要讲究预见性。课堂发生了问题,再作纠正性规定,总是被动。损失已经发生,纠正起来或大或小总会有阻力,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比如,要发批阅过的试卷,然后讲解,如果能想到学生可能会有一番嘈杂的议论,那么,预先就应该有严格的约定,以免损失课堂时间。
学生违背课堂纪律与规定的事情,对某些个人来讲可能少见,但对一个集体而言,肯定是经常发生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课堂纪律的维护,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件事做得好,课堂时间与学生精力才可能被充分合理使用,否则浪费不可避免。
维护课堂纪律绝不止是课堂上的事,它要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班集体的建设相结合。但是现在只在课堂教学的意义上讨论问题。
首先,这是一件需要坚持不懈的事。有的教师精心设计了很好的制度、办法,评比表格上墙,表扬批评并用,班委组长各司其职等等,最初效果也好,但不久就失效。其原因未必单一,但是有一点可能至关重要,即未能坚持不懈。这或因为当初的设计较为繁复,操作起来成本颇高,不好长期坚持;或者就是主观上对事情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实施中虎头蛇尾。
要做到坚持不懈,必须克服两种倦怠:一是执行者的倦怠,二是约束对象的倦担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双方都更多地要靠毅力坚持。鉴于此,要做到坚持不懈,还需要不断为当初的设计注入新的内容和动力。比如具体要求的修改、补充,改变表扬批评等激励的形式,轮换执行者等等。
其次,要正确使用批评手段。批评是常规教育手段,教育不能没有批评。也不能同意那样的观点,即批评不能严厉、激烈,只能委婉。因为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我们还不能设想没有批评的社会生活会怎样。所以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要学习和适应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此外,批评方式的运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所以不能把批评只认做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错误的教育手段,它还是帮助学生学习社会生活、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手段。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能回避使用这一手段,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能。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批评手段的滥用,相反,因为批评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还要慎用。
在课堂活动中,对以下情况不必当即批评:①个别学生的错误,不干扰或基本不干扰集体的教学活动。②个别或少数人的错误,对课堂有一定干扰,但他或他们已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错误已中止、改正。③对课堂有干扰,可能还比较严重,但明显不是出于故意,被指出后已改正。对这些情况,可以在课上简单提示,然后课下再个别提出批评或帮助意见。
有的情况,应该表明态度,甚至可以中断课堂活动提出批评。如集体风气方面的错误、个别人的恶意干扰、虽非恶意但经简单提示无效的干扰等。这时,需要借机帮助学生端正和提高认识、需要制止持续的干扰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但是,课堂上的批评:一要以简单为原则,尽量少占时间。不能喋喋不休,不必寻根问底,不能指望彻底解决问题。二要面对或兼顾全体学生,即使针对个别人的批评,也兼顾教育大家,不使大家在课堂纪律、集体利益、教师立场等方面产生错觉或误解。三是尽量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流畅与完整。除极个别情况,批评可放在课堂教学活动基本完成之后,或在某一环节完成之后,利用转换的间隙进行。四要注意语言上不能挖苦讽刺。态度严厉并不等于语言上的尖刻,否则激化了矛盾,课堂会受严重影响。
再次,维护课堂纪律,要特别做好“个别生”的工作。这个“个别生”,不同于人们一般认定的学习后进生,而是指那些经常干扰、破坏教学活动,违背课堂纪律的学生。它包括一些学困生,也包括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它除了指那些经常以各种违背纪律的方式制造噱头、出风头,要借机显示自己的存在或显示自己高明的学生,也指那些因不懂或不屑而不参与课堂活动,躲着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另做自己事情的学生。
对待这些学生,教师的原则都应是帮助他们尽量避免或减少课堂上的损失。但具体做法应有区别。
对那些经常以违背纪律的方式出风头,渴望显示、表现自己的学生,一方面要有适当的批评和各种或明或暗的及时提示;但是另一方面,要在课上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还要有一点适当的夸奖。虽然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过于活跃,但是如果因此以消极的办法打击了他们的这种积极性,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抗心理,转而成为纯粹的干扰制造者。
对制造干扰或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学困生,则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示你的关心。这些学生内心深处一般有自卑感,所以有极强的防御心理,他们的课堂行为,正是这种心理的表现。对他们的任何讥讽、蔑视,都会招来更多的有声或无声的对抗。不要看他们好像满脸的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心里很脆弱。所以,教师对他们的批评,要注意自己的用语与表情;对他们的提示,要注意态度与方式。一两句关切的询问、一个善意的玩笑、一个亲切的眼神或动作,都可能让他们内心感到温暖,抑制或打消对抗的冲动。
有的学生,该听的已经明白,该看的、写的,也已经看完、写完,他们认为有些课堂活动对他们已是多余、是浪费时间,所以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对这些学生,不必强求一律,有条件时可以网开一面。经过检查,他们确实已完成、已达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那么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允许他们进行其他的学习活动。
学习好、又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向来有一种苦恼:继续参与课堂活动,对自己已无实际意义,不参与,又是不遵守课堂纪律。他们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时间精力在无奈的忍耐中流逝掉,这是课堂管理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除要如上述允许他们有些例外,还要指导他们以更宽广的视野对待课堂教学,如在共同的活动目的之外,还可以在表达、思维、方法、记忆等多个方面向教师与教材学习、借鉴,锻炼和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多的收获。
(韩凤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