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
6189600000017

第17章 不断完善自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事业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实现的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拥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名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利益,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育人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反思自己: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和学会生存,为了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我都做了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做得怎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极为重要。

自我激励和反思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当代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和反思,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自我激励和反思能够成为修养的动因

师德教育,其实只是教师崇高职业道德形成的外因,是形成的条件,而教师自我激励和反思则是其内因,是形成的根据。如果说一个教师只接受师德教育,不进行师德的自我激励和反思,这样的教师绝不可能把社会主义师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处在大体相同的环境里,受过大致相同的教育,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也基本相同,然而形成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差异却有时会大相径庭?一个根本原因可能是,教师个体在师德的自我激励和反思上付出的努力程度极为不同。

有的教师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行动,发挥着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化功能;有的教师则不然,不善于自查、自检、自盛自律,不准备或不能够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素养,融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显然,后一类教师就不可能自觉地执行、遵守各种教育理论的要求,也不会在工作中、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自我激励和反思,可以让教师把职业道德的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并自觉地融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由“社会要求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

自我激励和反思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成长是依赖于教师的成长。同时,也只有不断成长的教师,才能教育出有鲜活生命的学生。面对不断发展、时刻变化着的学生,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激励与反思是创造的一个源泉。

教师的自我激励和反思,是指教师自己自觉地、勤奋地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来反盛检查、约束和激励自己,持久地进行涵养锤炼的过程。它是教师本人在师德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

教师的自我激励和反思能力,是一种教师道德上的自学能力,一种为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而不断地在教师职业道德上评价自我、强化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更新自我的能力。自我激励和反思,要求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要求充分肯定自我,褒扬自己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经常检查和清除自己思想中有悖于师德规范的观念,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环境中不断地激励和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自我激励和反思,教师能不断地成长发展。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高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