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沅弟左右:
接初五日戌刻来函,具悉一切。旋①又接十九日所发摺片之批谕,饬无庸单衔②奏事,不必咨别处,正与七年四月胡润帅所奉之批旨相同。但彼系由官帅主稿会奏,饬令③胡林翼无庸单衔具奏军事,未禁其陈奏地方事件,与此次略有不同耳。弟性褊激,于此等难免怫郁④,然君父之命,只宜加倍畏慎⑤。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练,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始知自己本领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强,不免客气⑥用事。近岁思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惜或作或辍,均做不到。然自信此六年工夫,较之成丰七年以前已大进矣。不知弟意中见得何如?弟经此翻裁抑⑦磨练,亦宜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畏天命,则于金陵之克复付诸可必不可必之数,不敢丝毫代天主张。且常觉我兄弟菲材薄德,不配成此大功。畏人言,则不敢稍拂舆论。畏训诫,则转以小惩为进德⑧之基。余不能与弟相见,托黄南翁面语一切,冀弟毋动肝气。至嘱至嘱。
国藩手草
“注释”
①旋:不久。
②单衔:独自署名。
③饬令:上级命令下级(多用于旧时公文)。
④怫(fú)郁:忧郁,心情不舒畅。
⑤畏慎:戒惕谨慎。
⑥客气:一时的意气;偏激的情绪。
⑦裁抑:制止;遏止。
⑧进德:增进道德。
“当代阐释”
慎在于畏小
畏惧是一种情感,人是需要有畏惧感的,没有畏惧感的人是可怕的,没有畏惧感的人群更是可怕的。
孔子是赞成人有畏惧感的,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说岳全传》里有个大理寺卿周三畏,大概就取此义,所以他在审理岳飞的事情时,感到人心可畏,天理可畏,所以他宁愿弃官而去,不肯冤杀岳飞。秦桧和万俟卨等是无畏的,所以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害岳飞,不怕遗臭万年。
记得有个故事说,有个人向一个官员行贿,官员说不敢接受。此人说,怕什么?没有别人知道。那个官员说:“怎说没人知晓,眼前就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就是畏惧。儒家讲究慎独,不欺暗室,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中间不愧于人。瞒哄别人是容易的,关键是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儒家主张立功、立德、立言,主张人要流芳百世,人言可畏。这样就形成了外在的和内在的对人的制约,他使人不仅要面对世人后人,还要面对自己的良心,说话办事,一定要合乎道德准则,不能一意孤行,为所欲为。
曾氏有一句名言: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将畏与食、与饮相提并论,足见畏于生命之重要。如果说,食与饮食生命生理上最需要的,畏和足则是生命心理上最需要的。知畏而后能慎,能慎而后成事,这是不言而喻的结论。
他认为,慎以畏为本。人如无畏,就无可救药了:书生无畏就会荒废仁德,农夫无畏就会迟误种植,工人无畏就会拖延做工,商人无畏就会失掉生意,儿子无畏就会忘记孝顺,父亲无畏就会丧失慈爱,臣子无畏就不会有什么功绩,帝王无畏就不能整治乱世。反之,任何人只要心中有所畏惧,必然不会有大的过失,而小的过失也会被鬼神所谅解。
在曾氏看来,古人所说的敬、谨、慎、谦等,其实都是一个“慎”字。慎就是要有所畏惧。由于天有圆满与方虚,人有艰难与危险,不谨慎是不能应付和补救的,所以养性一定要先懂得自慎。在每一处小事上都谨慎的人,才不会畏惧担当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