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家书解读
6189400000031

第31章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谕纪泽

“原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纪泽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 ,试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田园居》五首、《咏贫士》七首等篇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讬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升堂入室。尔能寻其用意深处,下次试解说一二首寄来。

又问有一专长,是否须兼三者乃为合作。此则断断不能。韩无阴柔之美,欧无阳刚之美,况于他人而能兼之?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鸿儿言此表范围曲成①,横竖相合,足见善于领会。至于纯熟文字,极力揣摩固属切实工夫,然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古文如贾谊《治安策》、贾山《至言》、太史公《报任安书》、韩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论》、苏东坡《上神宗书》,时文如黄陶庵、吕晚村、袁简斋、曹寅谷 ,墨卷如《墨选②观止》、《乡墨精锐》中所选两排三迭之文,皆有最盛之气势。尔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大约偶句多,单句少,段落多,分股少,莫拘场屋③之格式。短或三五百字,长或八九百字千余字,皆无不可。虽系《四书》题,或用后世之史事,或论目今之时务,亦无不可。总须将气势展得开,笔仗使得强,乃不至于束缚拘滞,愈紧愈呆。

嗣后尔每月作五课揣摩之文,作一课气势之文。讲揣摩者送师阅改,讲气势者寄余阅改。四象表中,惟气势之属太阳者,最难能而可贵。古来文人虽偏于彼三者,而无不在气势上痛下工夫。两儿均宜勉力。此嘱。

“注释”

①范围曲成:出自《周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解说天地的一切变化而点到即止,叙作万物的所有规律而没有遗漏。

②墨选:明清流行的八股文选本。从流传的八股文章中选编成书供应试者学习、摹仿。

③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引申指科举考试。

“当代阐释”

文章须有气势

以“气”论文,在中国素有传统。所谓“气”,一方面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所产生的内驱力;一方面是指作品内容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气势。两者有因果关系。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文章之气是在语言流畅得宜的前提下产生的;而语言的流畅得宜,则是人之“气”的表现特征及其力度决定的。

文章的“气势”当然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比如,“跌倒了也要抓一把泥土爬起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这些经典语句都体现了文章的气势。由此,我们可以把气势理解为: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章所潜在的想象力、扩张力、感召力,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感染和对灵魂的净化。

曾氏自己的文章以及以他为宗师的湘乡文派,其与桐城派文章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也就在气势上。他将文章与书法作为同一个审美对象看待,认为皆须气势贯注,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即便是小有瑕疵,仍不失为上品。这与王船山的气为文章之帅的观点一脉相承。他认为“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作文“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写出“气势”?

“气势”是气质在文章中的必然流露。如果作者的思想境界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或对事物的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就很难写出“气势恢宏”的篇章。故事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站在壶口瀑布岩边,面对汹涌澎湃、咆哮而泻的黄河,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感叹:“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唯独不能藐视黄河,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短短的三句话,把一代伟人誓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伟人的“气质”与解说词的“气势”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另外文章的气势是通过语言“酿造”出来的,语言缺乏气势,写出的文章自然不会有爆发力。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要重视语言积累,特别是广泛搜集有气度不凡的语言,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反复的练习,曾氏在教导儿子作文时,就要求儿子经常练习写作,长短虽然没有限制,内容也不与约束,但是无论写什么,都要“总须将气势展得开,笔仗使得强,乃不至于束缚拘滞,愈紧愈呆”。每月“作一课气势之文”寄给自己,他亲自阅改,应该也是这么智者多年经验积累的真知灼见吧。

“国学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一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拦下属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