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核患无穷?
6188900000017

第17章 对于核能的再思考

谈到日本核辐射给国际社会的教训,日本核电站在地震当中受损出现的核事故,世界各国的核电专家都高度重视,从中发现今后应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第一,和平利用核能,这还是人类解决能源需求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但是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在核电站的防震设计以及抗自然灾害一些强度标准做进一步更新。

第二,要对核电站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如果必要的话也应该把检查的情况公布于众,增加透明度。

第三,在核电站这次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在核电站的危机管理方面,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应该从新思考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说这次核电站实际上是建立在日本发生7级地震左右,并没有设计9级地震。

第一节 各国如何应对本次核电危机

中国:决定调整中国的核能发展规划,暂停新的核电站审批。

日本核事故发生之后,国务院对于核电安全问题立即给予了高度关注,除了启动核辐射环境监测之外,还在多个方面提前采取对策,以防形势继续恶化。国家核安全部门迅速加强权威信息披露。稳定公众心理、减轻恐慌。

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要求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提供相关的金融市场数据,尤其是提供保险公司赔付情况的评估数据,以及其他日本金融市场的数据,以确保亚洲区的金融稳定。

在有关中国核战略的关键问题上,禁止官员随意代表中国政府表态。在此问题上,持一种极为谨慎的态度,有科学而负责任的决策。此外,中国还公开表明,中国拥有在核安全方面的应急预案,这对于稳定国内民众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国:暂停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

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11年3月14日在柏林宣布,暂停去年通过的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在此期间,德国将对所有17座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毫无保留的彻底检查。这是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和放射物泄漏事故后,德国政府首次在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问题上做出重大政策转向。

芬兰:决定对全国核电站进行全面检测

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将对全国所有核电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进行全面检测,以防发生类似日本核电站近日因地震导致的泄漏事故。

澳大利亚:铀矿股大跌反应对核能前景担忧

日本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对澳大利亚铀矿企业造成重创。在澳大利亚国内,反对核发电的呼声也一直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担心核电站安全。在一些州,如昆士兰州,政府甚至明文禁止兴建核设施。因此,此次地震和海啸引起日本福岛核电站的这一系列事故,也必将对澳大利亚未来核能政策的选择产生巨大影响。

瑞士:暂停境内核电站更新改造计划

根据瑞士联邦政府的指示,已暂停其境内正在进行中的五个老化核电站更新换代计划。能源联邦办公室发表声明说,在暂停核电站更新改造工作之后,要首先来分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的原因,然后以此为借鉴来检查瑞士国内核电站的安全状况,在设定更严格的安全标准之后,再恢复核电站的改造工作。

印度:重新审查现有的核能发展计划

根据印度政府制定的核能发展计划,印度将从国外购买21座核反应堆,但没有建立与之相关的安全机制。一旦发生核电站的安全事故,印度核电站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将受到严重考验。印度应该吸取的另一个教训是不应该追求建设超大规模集群式的核电站,70万千瓦级的小型核电站的安全可控性要好得多。同时必须确保实际管控核电站运行的本国技术人员,对从外国进口的核反应堆具有足够的技术知识。

美国:暂缓国内核电站的建设

在华盛顿,一些美国议员呼吁,要求美国暂缓国内核电站的建设。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利伯曼表示,他曾经是核能的坚定支持者,但现在认为直到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为止,核电建设计划应刹车。日本核危机可能也会影响美国的核计划发展。美国两党对核能发展所达成的共识本身就比较脆弱,此次日本发生核泄漏事件可能将进一步弱化两党的核能发展共识。

法国:愿与日本分享核安全经验 国内掀起激烈争论

作为世界第2大核能生产国,法国国内掀起了一场激烈争论:环保人士要求关停核电站,"走出核能时代";而政府则召开高层会议,称要吸取日本的教训,并安抚民心。法国在野党还要求法国核安全局和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研究所对该国核设施实行全面的安监。面对反对者的批评,法国政府表示将不会考虑修正以核电为主的能源政策。法国环境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关停核电站的可能性。她并强调"核能是一种很好的能源,我们要做的是应该不断增强其安全性"。

韩国:启动紧急监测室 对核辐射进行全天候监测

韩国也表示,将审视自身的核计划。韩国原计划建造14座新核反应堆。位于大田市的韩国原子能安全技术院非常情况监测室是从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3月11日下午4时左右开始动,目前是24小时运转。非常情况监测室因国内外核能事故而开启,是韩国原子能安全技术院于1990年建立后的首次启动。该监测系统对位于韩国全国70处的放射线监测装置监测到的辐射状况进行记录。该监测室还能随时从日本原子能安全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非常对应中心等处接收到与日本核电站事故相关的信息。

第二节 日核灾难,我们能学到什么

如此大的地震,并没有让日本人乱作一团。即便跑到大街上,他们也没有挡住车道,交通畅通无阻。绝大多数民众听从指挥,进退有度,从容淡定,谦卑有礼。假设遇到类似灾难时,中国人该如何选择,是使劲奔跑还是静候命令?如果选择后者,结果会是怎样?要知道日本人的理性淡定是建立在一个可信赖的救助体系上的。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身处那么严峻的形势中,并没有发生哄抢食品的现象。他们为何能如此从容淡定?

一、应对危机不仅要有意识,更要有实际措施

生死关头提前几秒预报

2008年6月14日,日本岩手县和宫城县发生里氏7.2级的强力地震,气象厅在8:43分51秒预测到地震,三秒后即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四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这对正在疾驰的火车汽车的紧急刹车,核装置和有害物质的关闭等有重要作用……

地震监测系统遍布全国

在上世纪初,日本已建成高密度、高精度、连续式的GPS监测网络,几乎每个城镇的地壳变形均在监测之中。日本的地震台站,不仅仅用之记录已发生的、已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而是灵敏地监测平时地壳传播的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从而提出临震预报。

防灾系统严格缜密

早在1978年,日本便制定《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政府建立中央防灾指挥系统。各都、道、府、县的警察本部都设有紧急援助队,电力、通信、煤气、运输等部门也都有防灾体制,既能各自为战,又可统一行动……

震时预警发布避免了心理恐慌和盲目逃离

这次强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在震后25.8秒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向企业用户和公众发布地震警报。该预警信息发布后,破坏力强大的地震S波大约10秒后才到达沿海地区,大约80秒后才到达东京地区。这个信息估计有不计其数的公众听到,仅东京就有数百万人在得到预警信息后逃到了室外。3分钟后,日本气象厅发布大海啸警报,预计海浪高度为3至6米。

日本新干线和核电厂等重要工程自身都建有地震监测系统,综合接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和自建台网的监测数据,运行的列车及时采取了制动措施而没有出现脱轨事故,运行的核电厂反应堆及时采取停堆措施而没有出现毁灭性核爆炸。公众及时获知地震信息,避免了心理恐慌和盲目逃离。

救灾体系完善

当然,日本的救灾体系很大程度上依托相对发达的地方社会结构,但是,志愿者的活动都有典型的分散性,在应对单一的自然灾害时候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当出现连锁危机的时候,却显得非常力不从心。它不能准确及时并且集中力量解决突发的危机。本次日本地震当中突然出现的连锁危机,包括核泄漏问题,就需要在国家强有力的支配下集中资源、及时布置和应对。核泄漏问题的出现并且升级,暴露了日本防灾救灾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这值得我们深思。

明确具体的预警方案

日本政府不断提醒国民:在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里氏7级左右的地震,更是通过三维图形描绘出7级地震发生后的具体受灾情况。由于这些地震预报信息公开,因此各企业机构都相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案。

避难所建设

在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就十分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日本住户各个家庭阳台相通,每个小区都有“避难所”,以备意外时互相支持或避难。1981年后,日本所有高层建筑都要求能防范7~8级地震,2006年,曾有一名建筑设计师因抗震数据造假被判5年监禁……

二、国民信心不是一时之功

中国近年来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国人的幸福感位列全球125,在面对天灾时,感受更多的是无助。经济的确是幸福和安全的基础,但相比对未来的希望、社会的公平、保障的到位与精神的充实,富裕其实不过是通往幸福之路上必须迈过的那道最低的门槛。国民难寻幸福,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安全感和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防灾体系建设,别总在井底观天

我国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把地震预报分为10年内的长期、1~2年的中期、3个月内的短期、10日内的临震等4类地震预报。不仅十年的时间尺度不够科学,而且短临预测也备受诟病。“怎么能够凭借一张卡片就囊括平时对诸多震兆、前兆,甚至还包括可能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以及诸多图件的分析判断过程呢?”

搞经济不是为排名,而是为国民幸福

日本经济财政相与谢野馨曾经表示:“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收入对幸福的影响是相对的,它也依赖于社会比较。比如分配偏差、相对剥夺感。“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国民收入倍增,关键是信心提升

19世纪50年代末期后,日本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与当下中国颇有几分相似之处。1960年,日本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后十年间,日本国民财富总额比1955年增长八倍之多,以蓝领和白领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渐渐缩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应当是人,是国民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

不信任感减损我们对生活的应对能力

在不信任的心理状态下,回避或拒绝交易是一种通常的选择,然而有时却不得不在欠缺信任中建立社会联系,如同许多人一边认为医生收红包唯利是图,一边又不得不将患病的自己交给医生处置。社会不信任曲线的攀升是最为令人担忧的社会状况,因为固化与泛化的不信任会销蚀公众对未来的信心。

规范的社会制度是信任的黏合剂

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社会中,你会生活得更为安全、更为轻松,并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信心,而这一切全赖一个健全的制度所赐。没有对制度的信任,就没有社会的信任。信任使人们生活得痛快,而衡量法治社会水准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就是看这个社会中的守法公民生活得痛快不痛快。

第三节 专家解读日本核危机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发布消息说,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国家质检总局通报,我国发现两名日本籍入境旅客和曾停靠东京港的入境船舶核辐射放射性异常;日本近日也连续报告一些地方自来水及原奶和蔬菜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针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后续出现的新情况,应如何看待?有关部门正在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百姓近期要不要加强自我防护?下面就看看权威核专家如何解读日核危机……

一、权威核专家就日本核泄漏出现新情况答疑解惑

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放射性污染物,这是否意味着日本核泄漏事故将会对我国环境和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陈竹舟根据气象资料指出,目前大气环流大的方向是由西往东的,但日本东北部有一个小环流,把极微量的放射性污染物带到了我国。这是一个初步判断。

随着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我国有可能监测到放射性水平增高,但这并不等于会影响环境和健康。即便有一些地区监测到的数据和当地本底水平相比有一点异常,但放射性物质已经被大大稀释,不会达到影响公众健康的水平。现在的检测技术和仪器非常先进,大家没有必要担心。

我国公众是否有必要主动到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辐射污染检测?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苏旭对此做出解释:在黑龙江发现的放射性物质,是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由于对当地公众产生的剂量小于公众剂量限值的十万分之一,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目前公众没有必要去相关机构进行检测。同时也不需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如隐蔽在家中或戴口罩等措施,也不需要服用碘片,更无需恐慌。

放射性异常旅客不影响本人和他人健康

我国无锡和厦门分别发现日本籍入境旅客和曾停靠东京港的入境船舶核辐射放射性异常。此次发现的异常是否会对我国公众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邓海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了放射性异常的两名日籍旅客,对其进行淋浴去污等医学处理,再次复检合格后放行。专家分析认为,两人虽然辐射污染检测发现异常,但其污染程度不影响本人和他人健康。

各地指定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对151人进行了辐射污染检测,其中3人检测结果异常,均进行了去污等医学处理,对本人和他人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如发现入境人员放射性异常,一般会采取什么措施?“沐浴更衣”是否可以彻底消除放射性污染?

夏益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对于个人受到微量放射性物质沾污,只要采取必要的洗消措施就可以了,对本人和周围的环境都不会产生影响。

目前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公众及时了解权威信息?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布置在东北三省、沿海地区和北京等地开展对空气、水和食品等的监测,若发现异常,会及时通报公众,会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比如这次在黑龙江发现极微量的放射性物质,尽管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也及时发布了通告。如果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相关部门会发布权威信息,及时通告大家。总之,到目前为止,日本放射性污染物扩散对我国公众健康没有影响,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我国有哪些医疗机构可以进行辐射污染检测和医学处理?

邓海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根据卫生部要求,31个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已指定了66家具备辐射污染检测和医学处理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辐射污染检测和医学处理。公众可通过本地12320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咨询电话进行查询。卫生部已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并下发了《人体体表放射性污染处理方案》。

如果被确定受到核污染,需要住院治疗吗?

邓海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一旦检测发现受到辐射,如果是轻度污染,按要求脱去外层衣服,或进行沐浴冲洗等去污措施,并重复检测,直到检测结果正常后,才会允许离开。如果是重度污染,会留院治疗。受检测人员应积极配合检测、去污和治疗,以保障本人和他人健康。

检验检疫部门已加强对日本进口农产品检测?

日本政府已从多个地区的有关食品农产品中检出放射性物质严重超标,并做出禁止流通和禁止食用的决定。其他一些国家也对日本农产品采取了相关措施。我国已采取哪些措施?

李元平(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为确保输华食品农产品安全,质检总局已要求禁止进口日本福岛县、枥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千叶县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及水产品。

质检总局还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日本这几个县生产的其他输华食品农产品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的检测,防止受放射性污染食品农产品进口,此外还要加强对日本其他地区生产的输华食品农产品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的监测和风险分析,确保日本输华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从日本进口的食品和农产品是否可以放心食用?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苏旭: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布置全国海关对日本进口食品采取严格检测措施,已污染的食品不会流入中国的餐桌,可以保证不会影响公众健康。此外,日本当局也公布了食品的放射性物质限值,对检测超标的会公布污染情况,并禁止流入市场。

夏益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对日本进口的产品加强检测,公众不会接触到受污染的产品,可以放心。

二、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树立正确灾难观

今年以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部分地区的气象和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特别是近期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造成了部分网民的恐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斌,针对日本核电事故引发的灾难如何应对做出解答。

日本地震为何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在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之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就是立体的灾难,从地震到海啸,到后来发生的更令人担心的核问题,我们之前是没有这种经历的。这种灾难的发生,可能让我们大家对包括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否安全产生了一些疑虑,尤其是日本和中国这样近邻的关系。网上有很多朋友有一种恐慌的情绪,从地震这个角度来讲,这样一次大地震到底是不是一次非常罕见的巨大地震?还是在常规的活动期内呢?

[高孟潭]根据全球对于特大地震的研究,这次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在世界上排行第5大地震。最大的地震是我们记录到的1965年的智利发生的9.5级大地震,比这个能量大5-6倍。那个地震也造成了一些海啸,也造成了一些人的死亡。应该说全球的强震活动,也包括8级以上的大震活动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从地球形成以后,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在不断地运动调整,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球内部物质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从温度来讲,地核的温度有5000多度,必然造成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其中有一大部分会反映到地壳,引起地壳的强烈变形和整体移动,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板块学说。海洋洋脊的扩张,地幔流想上流,推动板块向两侧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地震活动。在板块边缘往往会形成8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从1900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的大震活动连续不断。根据我们的统计数字,从1900年到现在,全球110年所发生的8级以上大地震就有181个,差不多每十年有十六个左右。

日本大地震在刚开始发生时很震惊,后来就变得更加震惊,因为它带来的海啸和海啸引起的核泄露是之前都没有遇到过的。

[周斌]我印象中印尼的海啸死了很多人。这次日本大地震,海啸的破坏力,当时日本的核电站号称能抗多少级地震,但是海啸来临的时候,人的力量在自然力量面前是很渺小的。这次为什么造成核泄露?海啸来临以后,把外面的供电设施都破坏了,导致冷却水的运转不灵了,所以反应堆能量越聚越多,导致越来越热,导致反应堆出了问题。假如没有这次海啸,光是有地震的话,可能还扛得住,多重灾难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可能设计时就没有想到会遇到这么复杂的情况。以前大家在电视和新闻都可以看到,海啸来临的时候,那是非常恐怖的,它把所有一切都推平了。我们得到的信息也是一开始应急的电源系统,原来用的柴油机发电等,在开始几天无法运转,大家知道,只要冷却水不运转起来的话,电站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后来发生了氢气爆炸,氢气爆炸使它外层的防护出现了问题,出现问题以后,核物质随着爆炸,在外围的就泄露出来了。

日本核泄漏的污染物质对我国有多大影响?

这次日本海啸,不仅仅是地球“心情”不好,还有人类的一些疏忽造成核的泄露。我们看到很多这样那样的新闻,比如每天环保部都在公布每天抽测核辐射能量。包括在北京、天津、河南等地菜叶上检测出核辐射的东西,如果我们科学看待,这些东西我们还是能够应对的。

[周斌]是的。有一些可能是人为的失误。这些核电站建造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了,当时觉得防护、防震已经很好了,但是现在有些地方还是没有想到,大家感觉核电站很可怕。但一个东西都有两面性,核电站在带来威胁的时候也带来了清洁的能源。以后怎么科学的设置核电站,怎么防护,怎么做得更加安全一些,这方面应该加强。一旦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公众应该有一个知情权和正确的认识,核电站出现事故,发生核泄漏的时候,对核电站周围几十公里的人要撤离或者采取防护措施。但是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时候,根据大气扩散理论,在几千公里之外,扩散出来的浓度是很小很小的。这在我们一开始做应急响应时就想到这一点了,让公众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比如发生事故以后,核物质在短期内会向哪个方向飘散,会不会向我国飘散?再有就是分析气象和数字模拟,它绕一圈肯定会回来的,那到底有多大影响?我们也进行了计算。污染物质随着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浓度越来越低,到我国境内的时候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了。

还有就是它会不会直接从日本向我国扩散?我们当时也做了极端天气情况下对我国扩散的模拟,看看是什么情况,确实是在极端的天气情况下,它是可以吹到我国来的,但是到我国的时候,因为距离很远,扩散了以后,浓度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算了一下,假设日本扩散出来一个单位的核辐射物质,到我国每立方米的空气中间是10的负25次方量级单位的极微量物质。从卫生部公布对人体造成危害来说,基本上就是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了,所以我们敢说对我国境内人的身体健康是没有影响的。如果从西面过来的话,那就更低了。所以环保部测出来的,他们也向公众发布了,那个量是很低很低的。我们觉得,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这样一点点物质对我们平时是没有影响的,不用恐惧。

很多民众对核的了解可能仅仅是从一些教科书上,如果从生活中直接接触就是去医院,比如照个X光片,可能就是仅仅这一点点接触,没有深刻的了解。现在国家相关机构每天都公布检测到放射性元素的数量,大家心里可能有些没底,但这实际上是国家保证每个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告诉大家这样一些非常微小数量的核物质,是对我们人体是没有任何伤害的,请大家一定放宽心,能够踏踏实实的,不要因为这个而造成不安的情绪。我们现在不得不来探讨一个问题,比如大的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不单单是地震的灾难了,如果发生在我国沿海地区,我们有没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

[高孟潭]首先从科学上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沿海会不会发生像日本那样的大规模海啸?关于这方面,有很多专家进行过研究,包括海洋局系统、中国地震局系统、中科院系统。从目前研究的进展来看,大家比较有共识的研究结果是,除了广东沿海、海南沿海的部分地区有可能会受到菲律宾海沟附近发生的巨大地震,有可能会有海啸的影响以外,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海岸线发生大规模海啸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其次,针对那些可能会受到海啸袭击的地方,虽然这些地方理论上有这种可能,但我们从历史的长时间记录来看,那些地方确实没有发生过海啸的袭击。国家海洋局、中国地震局、科技部现在支持了一些科技项目,对这种可能性的机制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关于海啸的防御,如果有了比较好的科研成果,我想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会把将来大地震发生之后发生海啸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技术上是不成问题的。

如果现在日本的核泄漏发生一些变化,或者出现了其它一些问题,那在应急响应上有没有什么预案?

[周斌]针对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我们是有一整套预案的。气象局有气象局的应急预案,到国家气象中心也都有预案,有一整套的启动机制。日本地震消息传过来的时候,那个地方有那么多核电站,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我们马上做准备,尤其是国际应急方面,他们有指令以后,我们就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我们在第一时间把第一批产品发给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就是出了这个事情以后,我们迅速作出响应,然后对我们国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经过谨慎和准确的评估以后,第二天就报到国务院,得出结论就是三天之内对我国的公民健康是没有影响的,国务院决策部门首先就有一个决策的依据。气象局根据我们的预案,成立了中国气象局应对日本核泄漏的核应急工作组,迅速启动起来,为公众负责,对公众及时发布结果,我们也通过网站把这三天无影响及时发布出去,让公众在第一时间知道信息。包括我们国家的核电站、核设施等也是有应急预案的,公众在这方面应该放心。

日本地震延续期会有多久?还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高孟潭]根据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余震的频次和时间的研究,一般像这样的9级大地震,余震活动一般会持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次9级地震以后,后续发生7级左右的余震,这种情况也是比较正常的。至于地震具体的持续时间多少,可能跟每个地震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关系,但是从一般的经验来判断,它会持续一定时间。

我国民众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好日本给我们带来的核困扰?

[周斌]首先是心理上的,这点核辐射量是微乎其微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平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一旦有变化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作出响应,然后向公众公布的,而且现在全球媒体这么发达,从中可以收到很多信息,所以心理上不要惧怕。因为空气中的辐射量很小,下雨时本身要打伞,打伞阻挡一下辐射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计算过,是非常安全的,我们是用极端天气和极端的核放射性释放情境来计算的(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境内民众的健康是安全。

如果我们真的赶上了这样一个灾难,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自我进行急救和逃生?

[高孟潭]关于大的灾难到来之后,一个正确的行动或者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进行正规的训练。近年来,各个地方地震部门在不断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模拟发生大地震的情况,训练在地震现场的正确行为。这是一套很专业的、非常细致的工作,不是跑那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国家是一个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度,我们必须学会和地震共处。应急是一方面,我这里强调一下,防范更重要。防范包括国家的行为、社会的行为,也包括我们老百姓的行为。防止建筑物倒塌,防止一些重大设施毁坏之后引发的灾难,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现在国家有法律、有规范、有标准,应该扎扎实实地把它落实到每一个房子的抗震能力,每一个重大设施,包括核设施的抗震能力上,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做得很好,那就是说发生大地震,也不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像日本,今天早上余震很厉害,但是人都在办公室的桌子下,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不强的话,那是做不到的。地震来临的时候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我觉得国家也好,相关部门也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正确的灾难观是怎样的?

[高孟潭]灾难来临后,公众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比如紧急情况下怎么做,我们日常都可以做很多训练,从学校做起,从一般的公众做起,从机关事业单位做起,真正发生大的事件,我们就会从容的多,相应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也会小的多。我再强调一下前提,就是我们地震的预防工作,特别是房屋、建筑和重大设施的抗震能力问题,一般老百姓也要关注,因为老百姓有一个知情权,还有监督权,监督有关部门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举个例子,比如说昆明的例子,昆明市长认识比较清楚,因为云南也是地震多发地区,他注意到城乡结合部原来一些农村房屋没有经过抗震设计标准,没有很好施工,能力比较差,市长就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城市规划逐渐替代,用抗震能力更高的房子,如果这种事常规就做,一点一点的做,那我们的城市、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越来越好,我们大家就可以更从容的来面对地震,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但是灾难我们是有办法尽量降低的。

[周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态度、正确预防措施。一旦有事的时候,不要过于慌张,避免引发更大的恐慌。有时候恐慌造成的伤害比实际灾难造成的伤害更大。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江苏有一个化工厂泄漏了,其实是谣言,结果恐慌以后,大家逃难时造成了人员的伤亡。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了,比如,我们这次甚至可以在网上查到监测的数据,让网友有更准确的判断。一旦有事的时候,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把相关数据都上报出去,给决策者提供依据。

正像两位专家所说的,我们如果真的遇到了灾难千万不要怕,一定要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应对自然灾害,让我们都树立正确的灾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