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6187000000057

第57章 李光弼:治军严厉,将帅第一

李光弼(公元708~764年),契丹族,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历史上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新唐书》评论,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论战功李光弼则是唐朝“中兴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契丹将领,严正刚毅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则天时候归唐朝,拜左羽林大将军,任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出名。

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读班固的《汉书》,擅长骑射,显露了非同一般的资质。他的父亲去世,他按照礼节守孝,显示了他表里如一的性格。

初入军旅时任左卫郎,以后任左清率兼安北都护,治军极严。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被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提拔为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忠嗣慧眼如炬,对别人说道,“日后能代我统兵的必然是李光弼”。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也就是实际上的朔方节度使,封蓟郡公。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奏李光弼为副使,知留后事。李光弼出类拔萃,安思顺十分喜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不想趋炎附势,借口自己有病,推脱了这门婚事。陇右节度哥舒翰素来与安思顺不和,听说了李光弼拒婚的事,就表奏李光弼入朝做了武官。

常山之战,出奇制胜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反叛,郭子仪欣赏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荐他,玄宗诏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太守,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唐军统帅。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为大唐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该郡地处叛军南北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领朔方军000人进攻常山,当地团练兵将自己的将领史思义绑来投降,李光弼善待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供出叛军动向。第二天,史思明率2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向史思义问计并接受了他的意见,守城不出,把军队分成四队,以劲弩500轮番射敌,叛军死伤惨重,退兵。当叛军在野外吃饭时,李光弼派轻骑数千,突然袭击,一举消灭叛军000人,收复常山郡九县中的七县。十月,郭子仪率军来常山与李光弼会师,在嘉山与叛军决战,大破之,斩首4万,俘000余人。

太原之战,以少胜多

在平息安史之乱战争中,李光弼百战百胜,屡建奇功,最出名的是指挥“太原之战”和“河阳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诏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到灵武,在灵武召见了李光弼和郭子仪,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节度如故,又特命他为北都太原留守。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000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李光弼指挥的“太原之战”,是唐军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乱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发兵10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太原尹李光弼手中只有1万人,太原城方圆40里,由于李光弼治军严整,与将士同甘共苦,令行禁止,士兵严守,史思明无隙可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此是中国最早的地道战;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击毙叛军十分之二三;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1万多人。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蔡希德因疲惫不堪而败军。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敌军发动进攻,歼敌7万多人,“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胜利消息传到灵武,唐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魏国公。

朔方节度,河阳之战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唐肃宗任命李光弼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天下兵马副元帅,率500亲兵赴洛阳统帅朔方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八月,李光弼又被任命兼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撤出洛阳,移军河阳,留洛阳空城给史思明。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李光弼这次又发挥才能,他看到史思明作战主要依靠良马千余匹,这些马每天都在黄河南岸沙渚上洗澡,便巧施“美马计”,挑选军中母马500匹,把它们所生小马驹留在城内,把马全部赶到黄河北岸,母马因为挂念城中小马驹,就嘶叫不停,史思明的战马听到以后,也都随之跑到黄河北岸,被唐军所获。接着,李光弼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黄河上的火船的进攻。史思明损兵折将,亲率大军再进攻河阳,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内藏刀,对将士们说:“战,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贼。万有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三军感动,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大败叛军,杀敌1万余,生擒000余人。“河阳之战”李光弼再次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河阳之战”大胜,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正月,唐肃宗加李光弼太尉兼中书令。

在野水渡,智降叛将

李光弼在野水渡地方征讨史思明,到了晚上军队撤回,只留了多人。李光弼对雍希颢说:“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都是万人才能抵挡的人,史思明必然派一人来劫我。我先走了,你领士兵在这等他们,不准和他们交战;他们若是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这天,史思明召李日越说:“你领兵去野水渡,这次一定能抓住他,你派铁骑(披甲的战马)晚上渡过去,为我抓来。必须抓到李光弼,否则,你就别回来。”李日越率领500骑兵,早晨接近了雍希颢的军队。雍希颢的士兵在护城河边,只是互相看着喊叫。李日越感觉很奇怪,问太尉(指李光弼)在吗?回答说,夜间走了。又问,你们有多少兵?回答说,000人。又问,将领是谁,答,是雍希颢。李日越沉思良久,对他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必须抓到李光弼,现在抓到雍希颢不能满足史思明的愿望,回去我必死,不如投降。于是李日越便投降了,和雍希颢一起到了唐营。

平安史之乱,推中兴第一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唐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不听李光弼正确意见,命李光弼冒险进攻洛阳。李光弼无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结果大败,唐军只好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肃宗以邙山之败罪在仆固怀恩,拜李光弼为侍中兼河中节度使。后又任命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西北),进攻史朝义军。李光弼先克许州(今河南许昌),活捉史朝义将李春,再入徐州(今江苏徐州),唐肃宗封李光弼为临淮王。唐代宗即位,封雍王李适(kuò)天下兵马元帅。史朝义90万大军被困洛阳,兵败。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是唐军主将,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之功被唐代宗封为临淮郡王。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后,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繁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

“点评”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与郭子仪先后出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为临淮王,“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名气没有郭子仪大,但军事才能不在郭之下。史家评论,“自艰难以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第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大将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