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
6186800000005

第5章 中国股市的结构演进与制度变迁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在可以预见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将是中国加入 WTO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场所的股票市场,既首当其冲,也重任在肩。在刚刚跨进新世纪门槛的时刻,有必要全面反思10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程和经验教训,从而校正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方向,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并通过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背离了市场原则

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10年的艰辛历程。10 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内在缺陷。虽然在这10 年中,股票市场取得了合法地位,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筹集了大量资金并且向国家上缴了大量税收,国民经济发展对股票市场的依存度也日益增强,但从股份经济的应有功能和作用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试验实际上并不成功,这突出地表现在我们过分地看重和利用了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虽然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近 1100家,近万亿元的直接融资注入了上市公司,但这些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能力特别是盈利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与整个社会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相比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优势。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没有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而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股票市场所固有的引导资金流向、流量、流速和流程的功能在我国被大大弱化了。导致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仍然在用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来搞市场经济,排斥了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扭曲了股票市场的内在机制。

股票市场的非市场化是我国股票市场的第一个显著缺陷。股票市场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市场,而市场化则是股票市场的灵魂和其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一个完备的股票市场,必须具备自我扩张、自我收缩、自我协调和自我选择功能,并且在这种扩张与收缩、协调与选择的过程中引导社会资金向最有效率和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业转移,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但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却基本上被纳入了行政系统和行政范畴,行政扩张取代了市场扩张,行政协调取代了市场协调,行政选择取代了市场选择。由于股份公司的设立、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都要经过层层的行政审批,因而上市公司更多的是服从于行政的权威而不是市场的权威;由于国有股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都占有控股地位且不能流动,而各种行政机构都可以国有股股权代表的身份插手上市公司,并且可以随意撤换上市公司领导人,因而上市公司更多地是对行政部门负责而不是对全体投资者负责;由于国有股的代表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处于主导地位且能在股东大会上“一票定乾坤”,中小投资者很难在公司决策中“用手投票”,因而股东大会“无机能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董事会会议往往是例行公事,监事会大部分成了摆设,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还远远没有提上日程。股票市场行政化的最主要的弊端,是排斥了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竞争机制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存在和作用,而没有了竞争机制,没有了竞争机制的强制作用所引发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市场也就没有了积极向上的激情和活力,进而也就没有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反映到上市公司中,就是想方设法保配股线,以便年复一年地“圈钱”和再“圈钱”,或者是与庄家配合,通过制造题材来为自身谋利;反映到投资者身上,就是只关心股价的起落,千方百计地寻找股价的差额,充其量是“用脚投票”,从而形成市场上浓厚的投机气氛。实践已经表明,非市场化已经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最大弊端,不下决心解决这一弊端,不恢复股票市场的市场化本性,那么我国股票市场上的资本就不能具有资本本性——追逐利润,而不追逐利润的市场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败或失效。

股票市场的非规范化是我国股票市场的第二个显著缺陷。股票市场是千百万投资者参与的市场,面对行政权力和资金量庞大的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大多是处于无助状态和被动状态,能够使他们自身利益得到保护的只能是市场的规范,即是说,只有在一个规范的环境和规范的市场中,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同等的保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才能得到贯彻,股票市场也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但在我国,由于股票市场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因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带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不能规范地进行运作。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上市过程不规范。本来,股票发行和上市,都应该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在我国,却是由行政部门来分配额度,按照行政区域来切块下达,通过行政层次来进行筛选。由于我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上市条件规定得比较低——上市前三年必须有盈利而没有盈利的具体的、强制性规范,这就给行政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大大增加了行政选择的随意性,使得“包装”、“伪装”甚至“男扮女装”现象充斥我国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四年绩劣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其二,股权结构不规范。股权平等原则是股份经济的最基本原则。对于股份公司来说,无论资金来自何处,在进入公司时,都要脱去原所有者的外衣,投资者身份的差别只是在公司以外才有意义,而在公司之内,所有的股东都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等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但在我国,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被全面导入股份公司之中:不但把公司的股票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而且国有股的股票大部分按股票面额折股,社会公众股则按高比例的溢价购股,在公司进行配股或增发股票时,国有股可以放弃配股或认股但却可以分享高比例的溢价收入,从而大大侵蚀了社会公众股东的合法权益。而在公司内部,低价折股的国有股股东却掌管着公司的决策权力,并且反过来排斥社会公众股股东所应有的权利和利益。认股价格的不平等与股权行使过程的不平等导致了股份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畸形化发展,占主导地位的国有股股东决策过程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也是目前市场上庄家与上市公司串通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其三,运作过程不规范。这不仅表现在上市公司不按市场要求进行经营和运作,而且表现在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乃至证券公司进行串通,公布虚假信息,进行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如果说,上市公司在上市前进行“包装”是为了获得公开发行股票从而得到股票市场的融资权的话,那么,在公司上市后,很多上市公司的运作目标则是为了保配股和保上市地位。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保配股权可以说是机关算尽,频繁的资产重组,大量的关联交易,其结果是上市公司圈到了钱,而投资者的利益却被弃之一边。这种不规范的运作给市场造成的“内伤”是极为严重的,如果不下决心进行根治,那就必然损害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其四,监管行为不规范。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种典型的政策性股市,这是股票市场上人所共知的不争的事实。政策制定的不透明、政策发布的随机性、政策方向与力度围绕股价指数转,是我国股市监管行为不规范的突出表现。频繁的政策变动与巨额游资的迭加效应导致我国股市经常发生剧烈的起伏波动,狂涨有井喷之观,暴跌如瀑布飞泻,但在这个过程中,却给市场、市场机制和市场投资者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同时,证券监管部门与证券交易所在功能上严重错位,监管部门越俎代庖地承担了许多本应由交易所行使的权力,导致监管系统分工体系的严重紊乱。如果说,我国的股票市场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大都与我国股票市场的上述不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的股票一级市场主要是场内市场,即经过行政部门审批的公司才能在证券交易所的一级市场上发行可以上市的股票,场外的一级市场很不发达甚至没有,这使得企业在设立和发展中的直接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千军万马只能走沪深交易所上市的“独木桥”。由于申购这种即将上市的股票能够确保只赚不赔,因而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级市场上囤积的资金已达到7000亿元,这些巨额资金对宏观货币政策的反应比较迟钝,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市场效应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由于股票的一级市场过于狭窄,因而发行的股票在行政机制的作用下就成了一种稀缺资源,而这种稀缺性又使得投资者为此而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这是我国股市市盈率偏高从而股票价格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说,我国股票市场上的高股价,不仅有需求拉动的因素,而且有成本推进的因素,是这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规范和运作方式的不规范,导致中小投资者不能对公司运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只能把注意力转向关注股价的起落并根据自身的判断进行买进和卖出,这也是我国股市换手率过高、投机性过强的原因之一。

股票市场的非社会化是我国股票市场的第三个显著缺陷。股票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蓬勃发展。从市场经济的本质来说,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经营方式、制衡机制、评价体系和监管系统的形成和其作用的不断强化正是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股票市场的市场化离不开社会化,股票市场的社会化也要求不断地推进市场化。但在我国,虽然沪深两市的投资者人数在2000年11月30日已经达到了5683.9 万人,但我国股票市场的社会化进程还远没有完成,这主要表现为:(1)社会化的直接融资体系还不健全,这主要是指沪深证券交易所以外的股票一级市场还很不健全,社会大众参与股市的社会化体系还未形成;(2)社会化的企业家市场还未形成,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还是“内部人”控制,与集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风险社会化→经营社会化于一体并且这四个社会化相互促进的股份经济的内在要求还相距甚远;(3)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还未形成,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割状态使得统一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而不能成为社会公正评价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4)社会化的制衡机制还未形成,不但缺乏一套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法律、机构和手段,而且也缺乏对上市公司进行社会化制衡的氛围和环境,特别是,公司的控制权市场还未形成,社会化的自律组织还很不健全或者作用有限,仅靠监管部门一家,就很难对证券市场实行及时的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

应当指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并且不能有效解决,则是体制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回归市场原则,把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交给市场。

二、有效的股票市场必须具备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核心之点是恢复资本的本性。必须看到,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资本的特点是见钱眼开,资本的生成机制、资本的组合机制、资本的竞争机制和资本的增值机制不健全,资本的人格化机制未形成,既是我国股票市场市场化程度低的直接结果,也是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深层原因。因此,必须加大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力度,尽快使我国的股票市场真正成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的股票市场。

有效的股票市场必须是公平的市场。公平是股票市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股票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前提条件,也是股票市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要体现市场的公平原则,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因为对市场经济来说,只有市场和市场竞争是最公平的,政府的功能,主要是要保证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在这方面,应该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必须有公平的进入规则。公平的进入规则,是指企业和个人在进入股票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方面都应该有同等的机会和条件。在这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废止现行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方式,适应国际上设立股份公司从特许主义→核准主义→准则主义→严格准则主义的发展趋势,逐步推行严格的准则主义,在全面提高上市基准的同时,加大对公司进入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可以考虑的思路是:根据严格准则主义原则,放开股票发行的一级市场,使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能够进入股票市场来进行直接融资,同时提高公司股票的上市基准:第一年的利润率在10%以上、第二年的利润率在15%以上、第三年的利润率在20%以上,只有达到一定的股本规模、按时上缴各项税收、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并且进行过现金分红的企业才能在主板市场上市。企业上市的审核权应该是交易所而不应该是国家证券监管部门。这样,在股票的一级市场上,就全面引进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哪个企业能够发行股票,哪个企业的股票能够上市,完全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至于即将设立的创业板,其股票一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放开,但进入二级市场也应通过市场竞争来进行。同时,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基准虽然可以适当降低,但盈利能力必须考核,盈利标准也要适当把握,否则,就可能造成垃圾股充斥市场,损害市场的整体效率。二是,市场必须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经济,一方的权利同时就是他方的义务,有什么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目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权利与义务的倾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表现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有权利而无义务,企业有义务而无权利,而且也表现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以及国有股、法人股与个人股股东之间。在股票的发行市场上,国有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股东存在着严重的价格歧视;在股票的流通市场上,国有股股票不能流动而大量沉淀。不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不但形成了扭曲的股权结构,而且还因扭曲的供需关系而形成了扭曲的股票价格,从而人为地加大了股票市场的价格风险。公平的权利与义务不仅意味着我国股票市场上国有股、法人股等固有矛盾必须解决,而且还意味着必须恢复股票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和强化对各类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机能,从而使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在一个公平和公正环境中进行投资选择。三是,市场必须有一个公平的法律环境。在这方面,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法律体系,取消按所有制立法这种计划经济行为;必须有一套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法律制度,引进累积投票制、投票权征集制以及对董事和经营者、上市公司、交易所和监管机构的起诉和赔偿制度,进而大大提高股票市场的公平度和公正度。

有效的股票市场必须是透明的市场。股票市场是预期的差别。有人看涨,有人看落,看涨的就要买,看落的就要抛,由此形成市场的买卖关系和供求关系。市场的涨落和股票的起伏,是市场中各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可能完全把握市场变化的各种因素,而只能尽可能多地观察股市中的各种变量,并根据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变化来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市场的透明度在客观上决定着投资者决策的科学程度,市场提供的信息越完整、越迅速、越公平,市场的导向功能就越强,市场的可信度就越高,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就越有效。反之,由于市场本身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完整、迅速、公平并且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投资者就会如同处在云里雾里,不但会成为市场中庄家的“搏傻”对象,而且还会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逆向作用。在这里,应该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透明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信息。如果信息不真实,那么这种信息越透明,其负作用也就越大。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等都是影响公司经营的重大事项,对这些方面,投资者都拥有全面的知情权。二是,真实的信息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并且是单一的传播渠道。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防止内幕交易,为此,就必须强调董事的忠实义务、谨慎义务和竞业禁止义务。三是,信息透明化的要求不仅针对上市公司,而且也针对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制定股市政策的“暗箱”操作是市场监管的大忌,也是股票市场起伏波动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政府行为的市场化问题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在这方面,应该从发展股票市场的内在要求、从提高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要求、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出发,来调整政府自身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机制,从而为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较为适宜的宏观环境。

有效的股票市场必须是有序的市场。市场的有序性与有效性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市场的有序运行就谈不到市场的有效运行;同样,市场的有效运行也会反过来为市场追求更高程度的有序运行创造空间和条件。对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来说,这种有序应该是主体秩序、行为秩序和监管秩序的有机统一。首先,就主体秩序来说,最重要的是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结构,在这方面,要着重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财产关系与利益关系、财产规则与利益规则的相互制衡,逐步完善公司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随着我国股票市场上类别股份——即把上市公司的股票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问题的解决,上市公司的股票将成为全流通的股票,在建立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时,一方面要为个人持股特别是个人作为发起人的公司的股票上市打开大门,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科技人员乃至职工通过期股、期权制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并且允许这部分股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上市流通,从而找到建立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现实途径,实现经济学所说的“充足利益率”,使上市公司能够像使用自己的钱那样来使用别人的钱,进而提高企业乃至市场的运作效率。其次,就行为秩序来说,不但要对股份公司的进入市场、从事市场活动和退出市场的全过程制定完善的规则,而且要对中介机构的中介行为、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担保行为以及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行为进行完善的管理,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市场经济的行为规则不是要具体地规定企业必须去做什么,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不许做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上市公司才能各具特色,企业运行模式才能异彩纷呈。目前,我国对股份公司章程实行统一的格式化模式,各个公司章程的不同只限于注册地点、股本总额、董事会和监事会人数,这种模式化的公司章程,不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必须指出,公司章程是公司自治的根本大法,章程的模式化导致各个公司不是“自治”而是“公治”,公司的独立意志和独立利益流于形式。还必须指出,计划经济立法与市场经济立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多的是强制性规范,即规定企业和个人必须干什么,而后者则更多的是约定性规范,即在规定企业和个人不得干什么的基础上,给企业和个人留下自我约定的广阔空间。我国公司章程的统一化和模式化是《公司法》偏重于强制性规范的突出表现,这是计划经济的立法原则对市场经济渗透的集中反映。再次,就监管秩序来说,首先是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企业、市场和政府行为进行明确定位,明确哪些事情应该由政府来做,哪些事情应该由个人、企业和市场去做;然后是要明确政府的监管功能,即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并且要形成一整套约束自身行为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监管市场,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又要对自身进行约束,使监管行为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避免各种“越位”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发挥证券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和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管功能,以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的监管网络,为股票市场的合理运行与有效运行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

三、股票市场的制度创新必须适应市场的变革趋势

我国的股票市场面临着发展与创新的双重任务,即是说,在解决我国股票市场现有矛盾的同时,我们还将面对国际上股票市场发展潮流的冲击,在现行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更高程度的创新,通过不断的、深层次的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来应对我国股票市场所面临的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就基本因素来说,我国即将加入 WTO,股票市场必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股票市场恢复资本的本性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创业板市场将给主板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的板块组合将发生巨大变化;发展新经济,网上交易和信息辐射将对现行的交易规则和交易方式带来巨大冲击。这些冲击的核心之处在于,中国特色的发展思路将被股票市场的一般发展思路所取代,无论是政府、市场、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国加入 WTO以后,原有的许多带有行政色彩的管理方式不适用了,需要代之以新的、市场化的方式;国有股、法人股逐步退出后,行政权力对上市公司的控制途径大大减少了,企业将更多地服从于市场的权威而不是行政的权威;证监会与交易所的功能与定位重新调整后,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以及他律与自律的关系;面对信息化的潮流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地进行市场监管,进而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都是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难题。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挑战、创业板市场对主板市场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波动对市场走势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挑战、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对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的挑战、外国企业和中介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中国市场既有格局的挑战等,都将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能否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秩序和运行效率。第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国际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在国际大企业进入中国后,将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与我国上市公司展开双重竞争,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所面对的竞争环境将尤为惨烈;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与股票市场竞争秩序的强化使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宽的同时,市场进入的条件也将越来越严格;会计制度的改革使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调整财务数据方面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产业格局的高级化进程将淘汰一大批传统产业和企业,社会资源将日益向先导产业和先导企业集中,市场淘汰的过程将会大大加快;创业板市场投入运营后将使主板市场的“壳资源”失去原有的光泽,主板市场退市机制的建立将使越来越多的亏损企业面临摘牌的危险,如果主板市场的上市企业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被淘汰的风险就会随时到来。

从股票市场的运行格局来看,经过10 年的发展,中国股市将面临重大的结构调整,运行格局也将发生显著变化。这主要是:(1)以中国特色为主要内容的股市发展道路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迎来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时代;(2)靠政策调整来推动股市发展的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全面进入制度创新的时代;(3)靠行政机制来发展股市的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进入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代;(4)封闭式的股市发展格局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迎来逐步开放的时代;(5)以融资为主要功能的股市发展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进入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要功能的时代;(6)单纯的外延扩张型的股市发展方式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进入外延与内涵并重并且逐步转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时代;(7)依靠传统工业和传统产业的“龙头”股来引领股市方向的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逐步进入科技立市的时代;(8)单一层次的股市发展格局即将结束,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国股市将进入多层次的发展时代;(9)单一的股票交易方式即将结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发展,中国股市将进入多种方式交易的时代;(10)以中小散户为投资主体的时代即将结束,随着保险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势力的日益壮大,中国股市将进入以机构为投资主体的时代;(11)单一方向的股价向上发展格局即将结束,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和与国际市场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中国股市将进入波澜起伏的时代;(12)偏重题材的股票炒作方式即将结束,随着国有股、法人股减持引起的股票流通数量的扩大、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和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中国股市将进入偏重投资理念的时代。上述12个方面的变化,将使我国的股票市场发生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并且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面貌,引起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变革。

进入21世纪的中国股票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相伴。我曾经不只一次地讲过这样一句话:现代化是现实的人对人的现实的挑战。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向自身进行挑战并且勇敢地回应这种挑战的历史,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出难题并且勇敢地求解难题的历史。对于正在进行制度创新的中国股票市场来说,必须也只能以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来面对我国和世界股票市场的发展潮流,并且在这种潮流的引领下走向股票市场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的股票市场将在回应这种挑战中进行全面的、更深刻的制度创新!

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将在回应这种更剧烈的挑战中全面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本文发表在2001年1月23日的《中国企业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