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已经达到4.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50%以上,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的股票市场还存在着重大的制度缺陷,4.6 万亿元的市价总值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内在联系。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实行的是类别股份,即把上市公司的股票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67%左右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动而处于沉淀状态,这不但导致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的行政化,使得行政机构能够以国有股股东的身份对上市公司进行行政干预,上市公司无法完全按照市场信号和市场规律来进行运营,而且还使得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和评价机制上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紊乱,有效的、市场化的治理结构和评价机制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都远没有形成。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激烈对抗的缝隙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产业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生存权的获得和延续而进行这样那样的妥协,因而行政机制不但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得以保存了下来,而且还显得相当强大,这突出地反映在行政部门通过行政层次和行政手段,控制了从股票发行到上市、从初次融资到再融资的整个过程,股票市场应有的竞争机制被极大削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被不同程度地扭曲。可以说,我国的股票市场是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本来应该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股票市场却处处渗透着计划经济的因素;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但也是行政权力最大、扭曲程度最高的市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最主要功能还是融资,而资源配置和优化的功能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说,市场化应该是未来一个时期中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主题,而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我们还确实是任重道远。
怎样才能使我国的股票市场从行政化走向市场化,从而使股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最有效的场所呢?核心的一点是挤缩行政功能,放大市场功能,在股票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来决定谁可以进入,由市场来决定谁能够发展,由市场来决定谁应该淘汰。具体来说,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构造市场化的股权运作机制,不断降低股权的集中度。必须看到,把股份公司的股票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逻辑演绎的结果,是改革过程中的历史局限性的突出表现。比例如此之高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使得股东大会往往成了大股东会,中小股东的利益和意志很难得到保护和体现,国有股、法人股股东的行政化及其“一票定乾坤”的状况,造成了公司治理的制度缺陷,“内部人”控制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为了使我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必须降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重。在这方面,还应该强调的是,减持只是一个过程,减持的目标是退出,即国有股、法人股彻底退出我国股市,这不但是恢复股票和股票市场本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趋势。
二是,采取市场化的股票发行与上市机制,提高股票发行与上市的竞争度。在这方面,基本的要点是:构造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同一的市场化的直接融资渠道;调整国家证券主管部门与证券交易所的功能划分,把股票发行、上市、融资与再融资权归还给证券交易所,国家证券主管部门专司监管职能;提高股票发行与上市的市场基准,在发行与上市的整个过程中,在公司之间、券商之间、市场之间全面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推动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包括:构建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法律框架和市场框架,公司股权的转让和控制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建立股票投票权的市场化机制,引入累积投票制和投票权征集制度;强化和提高中介机构的监督功能和监管水平,进而形成社会化的市场制衡机制。
四是,培育企业家市场,逐步形成企业家的社会招聘和流动机制,改变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五是,完善动态的、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职工持股制度和期股、期权制度把经营者、职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结起来,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本文发表在2001年1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