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6186700000035

第3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而完善的市场体系则是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在这里,如果说企业是“运动员”,市场体系则是其展现竞争力的“运动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市场体系的构成

(一)市场体系的构成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按照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属性来划分,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个方面。其中,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它们是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生产要素市场则既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也包括同时属于商品市场的生产资料市场。

1.消费品市场是以供非生产性消费的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它包括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市场经济中最基础性的市场,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主要渠道,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经营。

2.生产资料市场是以供生产性消费的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中最基本的市场。由于生产资料的交换基本上是在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因此,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条件。

3.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市场。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金融市场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进行资金的借贷或有价证券买卖的融资活动;间接融资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主要是筹集中长期资本,而间接融资则主要是筹集中短期周转资金。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通常1年以下)资金市场;资本市场是长期(通常1年以上)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又可细分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最核心的部分。

4.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它分成不同层次和类别,既有经理、律师、会计师、建筑师等人才的专门性劳动力市场,又有由普通工人、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工资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信号调节着市场供求,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5.技术市场是以技术成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它包括技术专利权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服务、许可证交易等。技术市场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能够使各种特定技术迅速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而形成生产能力。

6.信息市场是以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横向、扩散式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储存、传输的商业性质。

7.房地产市场是以房地产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它可以分为:由土地所有者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一级市场,经过开发后房地产使用权再转让的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零租制,对出让的土地按不同等级逐年收取不同水平的土地使用费;批租制,有限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地收取地价款,并每年收取为数不多的使用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有租赁、抵押等不同的具体形式。

8.产权市场是以生产要素的产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通过生产要素的产权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转手和让渡,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降低企业重组成本,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市场体系的作用

第一,市场体系是实现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的纽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彼此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联系,这些社会经济联系都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这主要体现在:①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要通过市场提供给其他企业或个人来消费;②企业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需要从市场上获得。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来实现这些经济联系,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就会无法进行。

第二,市场体系是使企业发挥和展示活力的舞台。企业活力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经营机制;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前者是搞好企业的内部因素,后者则是搞好企业的外部环境。如果没有这个外部环境,企业就无法发挥和展示其内在的活力。

第三,市场体系是企业行为合理化的重要条件。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形成和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引导企业行为的合理化,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以便从竞争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

第四,市场体系是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实行间接调控,这种间接调控必须以一定发展程度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关系中,企业是按照市场的需要组织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品也是通过市场来得到实现的。这样,市场一方面把大量纷繁复杂的微观经济活动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另一方面,市场也会把国家的宏观调控意图,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众多的企业,以使宏观和微观达到统一。如果没有市场体系,宏观间接调控体系便无法建立,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就无法实现。

第五,市场体系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条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体平衡。而达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前提,是把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劳动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地分配给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部门。但是,社会劳动和社会需要是由非常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国家不可能对二者直接地加以计量和进行分配,而只有借助于充分的市场活动才能把握和进行分配。因此,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也是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二、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的作用实现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更要有完善的市场机制。

机制这一概念的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机制概念被引入经济学,称作经济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最主要的经济机制。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市场要素的多样性导致了市场机制的多样性,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但最主要的还是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供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般说来,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会引起商品的供应增加、需求减少,或供应减少、需求增加;相反,商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商品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使市场上商品的供求趋向平衡。由于价格机制直接向市场主体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利益,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最主要的经济机制。

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严重弊端是价格极不合理,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既不反映其价值,也不反映其供求。价格的扭曲,导致了生产经营者行为的扭曲,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往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严重制约,人们还记忆犹新;而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偏低所造成的产业结构中的“瓶颈”现象,至今后果尚存。传统体制下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归根到底,又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价格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是与基本上由政府计划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格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要解决价格问题,仅靠国家计划调整价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与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的改造。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就是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如此,市场本身才能充分发挥出对资源配置优化的积极调节作用。

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其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递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以其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为人们传递着明确而简单的经济信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

第二,调节供求。在市场经济中,供求状况决定着市场价格,价格的高低又引导着生产和消费,供求与价格相互作用,调节着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供求、竞争、价格波动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流动,价格机制调节着社会生产的比例和资源配置。

第三,刺激生产。价格机制可刺激生产者采用新的技术,加强经营管理,选择正确的生产方向,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价格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

第四,调节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的收入高低和盈亏状况首先取决于市场价格,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因此,价格既是分配资源的依据,又是调节收入分配的尺度。

逐步实现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商品包括生产资料的价格已经放开,一个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价格机制已初步建立。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显著缩小,一些不合理的比价关系逐步理顺,价格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日益增强。今后,一方面要选择适当时机继续放开某些商品和劳务的政府定价权,只对极少数重要商品或不宜放开的商品实行限价或政府定价,以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法规体系,制止乱收费、乱涨价等混乱现象,实施反垄断、反倾销、反暴利和打假等各项措施,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的交易规则自由流通,市场主体自由地展开竞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因此,必须继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

(一)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是以供非生产性消费的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经营。而生产资料市场是以供生产性消费的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与企业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有直接联系。

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并通过不断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强价格的宏观调控机制;要以商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在重要商品的产地和集散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以及配送中心、直达供货、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积极发展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商贸集团,在生产与流通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还要加快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转换商业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切实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积极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既包括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市场,也包括同时属于商品市场的生产资料市场。在我国,由于生产要素市场不发达,而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关键,因此,积极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是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点。

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市场。在我国,要继续积极发展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要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信用的评级制度,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上市;要发展规范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制止和纠正违法违章集资、拆借等融资活动,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劳动力市场是实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在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在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疏通就业渠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争取吸纳更多的城镇劳动者就业;要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各地区之间的有序流动;要继续完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还要积极发展职业介绍所,实施再就业工程,深化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技术市场是以技术成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发展技术市场,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在我国,发展技术市场,要通过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以及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形成科技成果向应用领域转移的市场体系。同时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信息市场是以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市场。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发展信息市场,不仅要强调信息的产业化、商品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是以房地产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我国人多地少,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国家要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有期限转让。对商业性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要实行向社会公开拍卖。同时,加强对土地二级市场的管理,建立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通过开征和调整房地产税费,防止在房地产交易中个人或小团体获得暴利和国家收益的流失。要控制高档房屋和高消费娱乐设施的过快增长。此外,要加快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促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建设的发展。

(三)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市场中介组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机构等。另一类是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这些中介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需要。在我国,发展中介组织的重点是,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等公证、仲裁、计量、质检认证、信息咨询、资产和资信评估等机构。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